浅析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及对策

2015-07-17 15:55赵玉枝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文化渗透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赵玉枝

[摘要]高校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及社会变革等多方面的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高校管理者、教育工作者是其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承担者,青年大学生是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重点对象。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利用各种优势资源,才能保证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顺利进行,为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稳定守住高校这一块前沿阵地。

[关键词]意识形态;高校;文化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04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20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意识形态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识,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是观念、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有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之分,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在文化思想呈现出开放、自由的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

(一)西方非主流思想的文化渗透

经济全球化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西方非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影视文化、网络游戏等途径传人我国,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加上一些大学生自身的分辨力和自制力并未达到十分成熟的阶段,长此以往,其思维观念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会受到西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互联网技术的隐蔽性和快速性成为西方非主流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催化剂,西方国家借助互联网作为主要的传播手段,同时利用电视、广播等传媒工具,来宣传他们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等等,他们对西方的政治制度盲目崇拜,而对本民族原有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不加重视,最终影响了青年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高校思想理论课缺乏吸引力,功效甚微

思想理论课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工具,由于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和固定,与急剧发展的社会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脱节,导致目前高校思想理论课的教学成效较低。而高校教师作为其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大多数的思想理论课的教授过程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过于重视教的过程忽视学的过程,启发性不够,课堂仍然是把握在教师的手中,教师讲课方式单调,对新问题、新现象关注较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思想理论课的实际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作为高校管理者,对高校理论课的课时安排上不够合理,课时安排少,在上课时间设置上显示出不重视的态度,像一些高校将思想理论课安排周末,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对这一课程的抵制心理。此外,由于高校理论课主要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标准,学生的应试心理较强,对这门课多存在思想上不重视、心理上多抵触,最终高校思想理论课在意识形态教育上的功效也不显著。

(三)大众传媒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不足

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其内容和导向对人们意识领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其手段更加多样,文化传媒的传播作用日益凸显,然而,改革的深入也带来了传媒体制的变革,产业化的运作体制成为当今大众传媒的发展大势,市场在文化产业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一味地强调收视率、发行量使得大众传媒在传播目的上一度被扭曲。从营利的角度出发,大众传媒更多的受到市场和经济效益的限制,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趋利性,在利益的驱动下文化传媒逐渐失去其作为信息传播的独立性,大肆宣传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过度依赖娱乐和低俗文化来增加收视率,造成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非主流思想充斥在影视文化之中,对西方文化多加膜拜而不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盒宣传,青年大学生长期在这样的视听环境中耳濡目染,其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在潜移默化中趋向“西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三观的选择和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四)高校管理者在意识形态监管上的经验欠缺

高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运转系统,有“小社会”之称,是社会意识形态阵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管理者作为这一独立系统的负责人,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一方面部分高校管理者对意识形态的管理经验不足,尤其是对于新进的辅导员,他们刚刚脱离学生身份就来做学生工作,难免在学生管理上方式、方法不够熟练和灵活,对于学生心理的把握和思想的关注不够全面,对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引导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另一方面高校管理层人员将工作重心放在高校的发展、教学管理上,对于大学校园的意识形态管理不够重视,在对高校理论课的安排上没有充分考虑思想理论课的实际情况,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同时,校园中对于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的活动较少,加上对学校意识形态监管的力度不够,使得青年大学生在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上不够清晰和坚定,西方非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校园中广为传播并深受大学生的追捧,导致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思想,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要进一步宣传和巩固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方法,中国的革命、改革和建设都是在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思想下进行的,当今中国社会意识形态成分复杂,文化领域出现多元化的景象,教育工作者应深入了解青年大学生的需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来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有的放矢地做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学、管理工作中去。高校管理者应该贴近学生生活,深入分析青年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利益诉求,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安排上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应该融入时代气息,关注社会热点,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工具提高该课程的吸引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地气、有活力,从而巩固高校意识形态的根基。endprint

(二)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等媒体资源,加强网络监管

大众传媒的改革和发展使其在意识形态宣传中作用日益凸显,但同时由于新时期大众传媒的特点是得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加强对大众传媒的控制和引导,在传播内容上增加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警惕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避免市场导向的盲目性,使其更好地为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发挥作用是每一个传媒工作者和使用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正能量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所在。高校工作者尤其是高校教师必须增强自身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阵地意识,除了利用讲授思想政治课的时间与学生做好交流外,也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如微信、微博等沟通工具,加强与学生的联系。此外,高校工作者应该关注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辅导员应对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予以重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重视情感的疏导,防止大学生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

(三)大学生应提高辨别能力,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青年大学生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对象,对其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而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活跃期,好奇心强,心智尚未足够成熟,提高大学生的辨别能力有助于其避免遭受西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为此,大学生首先要对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有全面的把握,正确区分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增强自身的政治素养,从思想上对意识形态建设予以重视,支持学校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其次,青年大学生应该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学习公共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而不能只是将其视为思想灌输的工具,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思想理论课的实效性;最后,大学生应该注重理论实践和宣传,通过积极开展和参与有关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活动,批判地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增强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自觉地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践行者。

三、结语

高校是先进文化的产出地,承担着为社会输出优秀人才的任务,其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尤为重要。不管是高校管理者、教育工作者还是青年大学生,都应该提高对意识形态阵地守护的责任心,整合利用各方资源力量,团结一心,共同守护好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

参考文献:

[1]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张福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3]江菊美,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略论[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344-346。

[4]金海滨,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原则思考[J].人民论坛,2014(35):46-48。

[5]宋惠昌,关于我国现阶段意识形态建设的几个问题[J].青海社会科学,1989(2)。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渗透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以生代教”教学模式初探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美媒:北京警惕西方进行“文化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