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与模式的重建

2015-07-17 07:57冯涛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3期
关键词:重建工作模式

冯涛

【摘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和模式之所以要重建,是因为现有的机构设置、工作模式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从教育机构的职能、教育目标的体系、教育课程的模式、教育资源的结构和教育工作的地位五个方面展开重建,以达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达到的提高学生心理健康能力,树立民众心理健康理念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机构 工作模式 重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236-02

和10年前相比,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与模式的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仅开设了专门的机构,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工作模式, 但在实际工作开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育目标不明确、教育所需的教师和教学设备匮乏、各种教育方式不能有效融合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所以,寻找更有效的方式来开展这项工作,对于促进我国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新的形式下,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特征与规律还缺乏必要的认识,和发达国家相比[1],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其工作教育体系亟待完善;对于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也没有形成有效的预防体系,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情况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亟待完善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虽然我国已经有绝大部分的高校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但是存在行政机构和教学机构分离,难以沟通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普遍设在学生工作处,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这样的教学机构则设在思想政治教学部或者其他相关的教学部门,这使得全面统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了一些困难,教学主阵地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工作机构的设置模式,会造成教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其他方面的工作相脱离,不能很好的将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困惑很好地在教学内容和过程中体现出来,从而致使教学内容显得较为空洞、脱离学生实际,也不能及时有效地向学校主管行政部门反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学生问题,无法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和及时处理,更无法做到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融合和利用。所以,要想在真正意义上调动学校丰富的资源共同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就要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工作加以全面完善。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亟待完善

(1)教学形式单一,导致教学效果不乐观

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讲座、到选修课、再到必修课逐渐过渡和发展,就广东省高校来说,已有大约56%的学校开设了必修课,学时从12-36学时不等。但从教学形式来看,明显显示出课程目标重补救预防轻发展促进、课程内容重学科专业性轻实际应用性、课程模式单一实施途径简单等问题[2],这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效果,往往治标不治本。所以,如何改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教育目标模糊,导致教育形式相脱离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可谓丰富多彩,包括讲座、沙龙、团体活动、主题比赛、趣味运动、日常咨询、危机干预等形式,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目标过于笼统,不够明确具体,所以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形式各自为政,特别造成课堂教学与其他形式无法有机结合起来[3],充分发挥应有的效果和作用,所以,如何整合教育资源和形式,是增强教育效果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亟待完善

当前,很多高校存在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严重缺乏的现象,大多采用专兼职教师共同开展工作的模式,并且,由于专职教师较少,很大一部分咨询工作都落在的兼职心理教师的身上。由于很多高校并没有相关的专业支撑,所以兼职心理教师虽然有很大的工作热情,但大多缺乏专门的训练、督导和提升,所以这导致心理咨询的工作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工作质量自然得不到保障。

另外,很多高校每年投入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都远远达不到生均10元的标准,导致其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无法开展,有的甚至连基本设施和条件都无法达到标准要求,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人员应具备的特征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和工作者,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者,应当具备行政和教学的双重职能;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应当形成工作和教学相结合的师资团队,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监督落实者,应当兼具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素质,具体特征如下:

1.行政与教学的双重职能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它兼具着心理知识传播、心理环境建设、学生心理重建、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等多种任务,这些任务单靠行政职能或者是教学职能都无法有效的完成,只有将两种职能基于一身,才能将教学、主题活动、日常咨询、心理环境建设等各种工作形式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达到资源的有效融合和利用。

2.工作和教学的双重能力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人员,都应当不仅具备教学的素质,还应当具备必要的行政能力,不仅能够胜任教学工作,还要能够处理日常的行政事务,有效应对各种校园突发事件,准确判断各种心理问题,集教学、咨询和行政能力于一身,才能有效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这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极大的挑战。

3.咨询和督导的双重素质

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心理咨询师的督导工作非常重要,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应当兼具工作实施和全程督导的功能,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各个环节的有效开展,而且能够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和水平的提高,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压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与模式的重建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与模式的重建,和本校各种建设工作均有一定的关联性,例如: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工作效率的提升,基本工作思想等,是有效提升高校工作内涵,提高工作质量的具体举措之一。

1.重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职能

重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构与模式,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首要任务是要重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的职能。通过前文的阐述,我们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应当具备行政与教学的双重职能,行政的职能有利于各项政策的落实、事务性工作的开展、心理环境的建设、突发事件的处理,教学的职能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教育理念和目标的确立和教育方式方法的革新。

2.重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体系

重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构与模式,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当务之急是要重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的体系。高校培养大学生,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所以,高校的所有工作都应当围绕着这个目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不例外。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的体系,应当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出发,从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工种出发,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有效分解职业活动中需要的各种心理健康能力,将这些能力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4],有针对性的加以训练和强化,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能力和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降低学生因就业择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几率,有效提高高校就业率;提高学生职业能力,降低学生因职业挫折造成各种心理问题的几率,有效提高各类行业的职业稳定度;提高学生生活能力,降低学生因生活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几率,有效提高全民的幸福感。

3.重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模式

重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构与模式,提高教育效果和质量,重中之重是要重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模式。教育课程一般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模式,抓住心理健康的生活性,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界限打破,将显性课程隐性化,将隐性课程显性化,目的是为了将教学、主题活动、日常咨询、心理环境建设等各种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5],让学生在学习、活动和工作中达到“自助、助人、互助”。具体做法是:首先要建立一种大课程观,开发知识讲授、体验感悟、辅导训练、个体督导、环境感化等多元立体化课程[6],构建学生知、情、意为一体的多方位的、立体的课程模式,让学生在知识讲授中明智,在体验感悟中升华,在辅导训练中提高,在个体督导中重生,在环境感化中转变,从而达到知、情、意的高度结合,从根源上培育心理健康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4.重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结构

重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构与模式,提高教育效果和质量,第二要务是要重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结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包括师资、教学和活动设施、资金保障等。就师资而言,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心理健康教育者的高要求、高标准,高校应根据教育部规定的1:4000的比例,配备足够的专职人员,并且这些教师不仅要具备行政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还必须有教师的背景和相应的素质,在此基础上加大力度培育现有的专兼职教师,提高专兼职工作队伍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让他们具备工作和教学的双重能力,具备咨询与督导的双重素质,以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

除了师资之外,教学和活动设施的资源整合和共享也非常重要。实际上一个人心理健康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可以从多方面进行,高校中,除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体育、艺术、人文素质等教育资源,开发相关的活动项目和课程,多元化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此外,各高校应当足额划拨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有力保障。

5.重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

重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构与模式,提高教育效果和质量,另一要务是要重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虽然现在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就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而言,重视的程度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地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老师对心理工作的误解,民众对心理疾病的偏见,学校对心理工作的忽视等多个方面。到目前为止,学生还普遍认为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是一件丢人的事情,民众对心理疾病患者还存在很多歧视,学校对心理工作的投入远远没有达到政策规定的水平。所以,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应当以改变民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为己任,在工作中师生渗透心理健康的理念,在工作中升华师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在工作中提升师生心理健康的素质,在工作中重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

四、结束语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历尽数十年的风风雨雨,从“星星之火”,到“可以燎原”,获得了巨大的经验和成绩,但是它终究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做好这项系统工程,大到工作机构和工作模式,小到工作的理念、工作的目标,工作的资源的确立和整合,每个环节都丝丝相扣,只有每项工作都落到实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够再上一个层次,达到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研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1.

[2]刘衍玲,潘彦谷,唐凌.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构.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3):93-97.

[3]张怡斌.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

[4]张大均,王鑫强.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69-74.

[5]张大均,李晓辉,龚玲.关于心理素质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思考(一)——基于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探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2):71-76.

[6]盖馥. 基于职业活动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路径,职业教育研究,2012:23-24.

猜你喜欢
重建工作模式
高职院校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究
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模式的理性构建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机构的专业化建设研究
二孩时代,人口生态重建的理性思考
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
红十字骑士的死亡与再生
用镜头“重建”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