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瞿家儒 潘桂芳 刘华
勤工俭学一般来说是指家庭贫困学生通过在课余时间参加劳动而赚取报酬,以维持学业和生计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勤工俭学不再是贫困生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勤工俭学队伍之中,使得勤工俭学这一现象越来越普遍,同时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高校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缓冲平台,面对大学生的勤工俭学客观现象,如何处理好大学生勤工俭学所带来的问题,是值得高校学生工作者去探索和关注的重点问题。
大学生参与勤工俭学的主要目的主要有:一是为赚取满足个性化生活消费的费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众媒介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为追求个性化的生活需求进行勤工俭学。二是为应对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企图通过勤工俭学,积累社会工作经验,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基本技能,为将来毕业就业提前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而参与勤工俭学。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在对大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和生源贷款、学费减免、社会帮扶等制度不断完善和帮扶力度的加强,以解决家庭经济负担为目的而勤工俭学的学生在相应地减少。四是部分学生为丰富生活阅历、体验生活,将勤工俭学当成一种乐趣而参与并通过勤工俭学来检验、证明自我能力。五是有少部分学生因为不能合理规划大学生活,为打发时间而盲目跟随勤工俭学等。这些勤工俭学目的与以前相比,显得更为复杂。
由于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目的多样,使其对勤工俭学的态度也比以往更加积极,主要表现在:一是各个专业的学生都有参加勤工俭学活动;二是不论年级高低都有学生参与勤工俭学活动;三是男生、女生都有参与勤工俭学活动;四是不论家庭贫富,学生都参与勤工俭学活动等。
当前,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途径既可以通过向学校资助部门进行申请以获得校内勤工俭学岗位,又可以通过校内张贴的小海报或广告而与企业联系以获得岗位,还可以通过学生间相互介绍而获得岗位,同时还可以利用周末或假期学生自己寻找的岗位以及利用互联网如QQ 聊天软件、微信、网页等信息获得岗位。在岗位类型方面也呈多样化,不仅有校内的图书馆、保洁员、管理员等岗位,还有企业为降低成本或学生利用假期获得的发传单、贴海报、作促销等岗位,还有学生相互介绍或自己寻找的家教等岗位。
随着大学生勤工俭学的人数不断增多,其岗位涉及各个行业领域。高校在管理上未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有效的制度加以规范,仅重视校内勤工俭学的管理,对于校外勤工俭学的学生管理处于一种较为松散、放任的状态。
一是影响学校的教学管理。许多学生未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勤工俭学与学习的关系,出现旷课、迟到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教师上课节奏与教学秩序。二是影响学校的安全管理。学生未能正确意识到安全问题,大都在晚上和校外进行勤工俭学,给学校安全管理带来难度。三是影响学生宿舍管理。一方面由于勤工俭学的学生晚归,影响了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与休息,也与学校宿舍管理制度相冲突;另一方面由于其忙于勤工俭学,未能与同宿舍同学进行正常地交流,导致与同学关系逐渐疏远。这都易引发宿舍同学之间的矛盾冲突,增加宿舍管理人员和学生工作人员的管理难度。
在校外勤工俭学的学生,由于工作需求时间长、精力投入多,受社会各方面影响因素加大,导致其未能按时参加正常的教学任务和学校管理,学习积极性不足,成绩相对较差、严重影响着其毕业时学位证、毕业证的发放。
大学生勤工俭学过程中权利被侵犯的现象相对普遍。一是由于大学生由于法制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不高,对事物的分辨和判断能力、应对复杂社会情况的处理能力相对较弱,使其易其到欺骗与侵害;二是由于大学生未能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在面对部分不良用人单位侵权时未能寻求正确的解决途径。一旦引发纠纷,问题也很难顺利解决。
大学生的三观尚成熟,未能正确分辨是非,面对校外社会的各种诱惑,很难把持、抵制社会的不良影响。一是部分学生违反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而在酒吧、KTV 等不适合学生勤工俭学的场所里兼职;二是部分学生受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影响而未能正确地管理所得收入,常将勤工俭学所得用于娱乐、请客、购买奢侈品等。三是在校外勤工俭学的学生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染上不良习惯和性格,不仅影响其个人发展,而且还易由此与同学发生矛盾与冲突。
笔者认为大学生参与勤工俭学现象,高校应积极主动加强教育引导和管理,应对大学生勤工俭学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1)加强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管理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高等学校实践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勤工俭学实践性较强,可以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学生实践平台,对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教育、引导和管理是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本质要求。
(2)加强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管理是学校依法治校的要求
高校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缓冲平台,承担着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加强学生的勤工俭学的管理,使其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发挥其育人优点,防止其弊端,是学校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
(3)加强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管理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大学生不仅有着基本的生理需求,还有着职业安全、社会交往、自我评价、自我实现等方面的要求,其希望通过勤工俭学来获得将来的职业发展和自我发展。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管理,不仅与学生的想法不矛盾,而且更是尊重学生、帮助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表现。
(1)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勤工俭学问题
针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引导好大学生理性看待勤工俭学问题。一是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勤工俭学的优点与缺点,使学生对勤工俭学有正确的认识;二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他人勤工俭学问题,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做出决定,不盲目跟从;三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勤工俭学与学习的关系,使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生任务,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四是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勤工俭学与将来职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正确处理勤工俭学与职业发展的关系。
(2)引导学生建立理性消费观念,提高理财能力
一是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金钱价值观,使其在看到金钱作用的同时也看到金钱不是万能的,不能把对金钱的追求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二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做到量入为出,理性地、合理地适度消费。三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培养学生理财意识,不过度消费。
(3)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维权意识
一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务观与权利观,帮助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更好地分辨其权利与义务;二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维权意识,做好事先防范,正确维权等。
(4)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可以强化大学生的正确行为意识,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二是可以发挥下意识地作用,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良意识和行为的侵蚀;三是可以坚定学生的行为意识,促进学生进一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1)健全体制和管理制度
一是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学校的教学、学生、宿舍、安全、勤工俭学等管理制度和措施,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应急处理机制,做到有“法”可依。二是严格执行学校的校纪校规,尤其是考勤制度、宿舍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法律援助等,杜绝管理死角和漏洞。
(2)加强法制宣传、勤工俭学知识宣传
在校内要加大法制宣传,利用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校园广播、LED 显示屏、厨窗、网页等形式,宣传有关的法律法规、典型案例、勤工俭学知识,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水平,树立正确的维权意识,学会正确处理相应的法律问题。
(3)加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力度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一是正确设置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课程,保证课时数量,合理安排开课时间、教学内容等,决不能成为形式主义或走过场。二是通过课程开设、活动举办等方式强化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三是切实有效地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四是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尽量给参与学习的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使其更好地学以致用、体验勤工俭学生活。
(4)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培训课程
一是高校应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课程,真正地走下讲台,传授学生更为实用的各种技能,使学生不仅能加强知识积累、完成学习任务,还能提高工作技能和自我修养,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二是结合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针对性地、有远见地开展相关培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大学生从勤工俭学逐步走向自主创业。
(5)规范勤工俭学管理
高校应规范学生勤工俭学管理工作。一是以开放性地眼光正确对待大学生勤工俭学现象,合理设置和完善勤工俭学管理机构,将大学生校外勤工俭学尽可能地纳入到学校勤工俭学管理范围中来,做好审查、管理、监督、服务等一条龙工作。二是积极与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形成联运机制,明确责任任务,交流相关信息,加强各个环节的教育、管理、监控、服务等。
总之,高校应正确看待大学生勤工俭学现象,积极主动调整学校教育引导和管理方法,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从实际出发,认真探索与解决大学生勤工俭学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不断促使大学生成长成才。
[1]田野. 非全日制用工法律规制的几点思考[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02)
[2]查明华. 谈贫困大学生共情心的培养[J]. 文山学院学报. 2013 (06)
[3]徐达明:高等院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创新思考[J]. 青年文学家. 2011 (14).
[4]辛怡萱,辛勤,高智,苑博,牛研,刘安康. 对我国大学生勤工俭学维权对策的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 2014 (17)
[5]叶奇芳,宗晓虹. 大学生勤工俭学权益保护探析[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3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