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创意性开发与内蒙古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①

2015-07-17 15:05内蒙古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马秀娟
中国商论 2015年30期
关键词:内蒙古草原融合

内蒙古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马秀娟

草原文化创意性开发与内蒙古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①

内蒙古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马秀娟

在党的十八大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指导下,内蒙古旅游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草原文化是内蒙古发展旅游的传统优势,然而,在新常态下,我们需要转变发展思路,推动草原文化创意性开发,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促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这是当前也是未来“十三五”时期的工作重点。本文立足于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和产业融合现状,以草原文化创意性开发的独特视角,从文化产品的开发、品牌的打造、产业链要素的渗透对接、创新人才引进与培育等方面提出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促进内蒙古草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及旅游各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

草原文化 创意性开发 旅游产业 融合

1 引言

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接待入境旅游者总数达到167.12万人次,入境创汇10.0295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达到7414.8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1744.97亿元。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旅游总收入1805.29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首次突破10个百分点,达到10.16%,相当于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7.18%。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26.08万人,带动间接从业人数达到130.4万人,直接就业人口与间接就业人口的比例达到1∶5,带动效果明显。

一系列的数据表明内蒙古旅游业在拉动区域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成绩的取得主要依靠的是数量的提升和规模的扩张,以及新的旅游目的地空间的拓展。当下,资源的开发和目的地的空间拓展已达到或接近上限,随着井喷式扎堆消费时代的结束,旅游消费个性化、体验化和多样化时代的到来,必然会对内蒙古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带来挑战。

而内蒙古独特的草原文化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符号和标记,对草原文化的创意性开发成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创新源和驱动力,是旅游产业走向新常态的有效路径,也是把内蒙古自治区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基地的必经之路。

2 内蒙古旅游产业现状

2.1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发展速度较快且发展势头良好,无论是接待人数还是旅游业总收入逐年提高,旅游产业的关联效应开始凸显。

然而,从可得性数据统计,以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景点为核心代表,通过对产业链上要素所在的企业发展规模和现实情况的分析来看,旅游饭店数量多但档次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民族特色主题凸显不足,产品形态单一亟需调整,区域分布不平衡;旅行社以中小企业为主,规模小实力弱,创新不足,产品结构单一,服务标准化和服务水平有待于改善;景点景区季节性差异太大,接待设施不完善,文化内涵不足,服务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难以形成品牌。另外,由于集散中心及景区景点分散,旅游交通成本较高,旅游商品缺乏特色和创意,趋同现象严重,不能很好地体现民族文化的艺术品位。餐饮、住宿、交通和景区所占总收入绝对比重,尤其是景区门票收入,旅行社业和旅游娱乐所占的比重过小,产业结构不合理。

2.2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从行业结构、区域结构、产品结构分析,总体来看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产业要素、结构、功能和产业环境实力都相对较弱,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关联度不强,综合效益较低,竞争力不强。同时,面临着草原文化挖掘不深,旅游概念和标准没能自觉融入各产业建设中,旅游被作为单独产业搁置,品牌和龙头企业培育困难等内部问题。目前内蒙古的旅游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具备了旅游产业链的构成要素(饭店、餐饮、商业、娱乐、交通、景点、旅行社),但这些旅游要素就像一个个点散落在旅游产业中,并没有紧密联系成一根链条。旅游产业链进行横向拓展水平有限,大多数的旅游企业都还是各自为政,独立经营,只有少数旅游企业进行了局部的整合,主要是旅行社的联合以及酒店的联合。旅游产业链的纵向延伸能力不足,旅游产业与社会其他行业部门的深度整合面临诸多困难,尤其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还无法向外完全展示民族文化魅力,也就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品牌。

文化的差异性是旅游目的地个性化的标志,是核心竞争力,是导致旅游流发生空间转移的根本性因素。对于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来说,大力促进草原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互动,是发展旅游,推动区域经济稳步增长的长久之计。

3 草原文化的创意性开发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机制研究

在市场需求、政府管理和企业运作等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二者突破产业边界,打破行业隔阂,最终促成新型产业形态的形成。二者融合的机制:技术是融合基础,即草原文化产品的创意性开发与旅游资源与产品的开发规划的结合;产品是融合的标志,传统草原文化产品的八大类型: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艺术表演、工艺美术、游艺竞技文化、宗教仪式、节庆民俗文化和马文化。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及旅游元素开发出来的文化产品是两大产业融合形成的标志物。企业是融合的载体,草原文化的创意企业应立足于产品的构思与设计,通过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的空间集聚实现资源共用,信息共享;市场是融合的动力,通过市场运作,强化宣传营销,树立形象,培育新型销售渠道。二者的市场融合为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成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4 以草原文化的创意性开发推动内蒙古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

草原文化是草原的部落、民族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与草原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其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包括深层次的思想观念、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形式。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具有崇尚自然的生态特征,开放进取的文化特征,发展传承的继承性文化特征以及建构形态的复合型特征。草原文化是内蒙古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游牧民族创造的草原文化是区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文化类型。充分挖掘草原文化的内涵,对传统草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演绎和包装,推动草原文化与旅游产业全方位的融合,不仅能有效地传承保护草原文化,而且更加丰富了旅游业的内涵,成为旅游产业创新的驱动力,加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4.1以草原文化的创意推动内蒙古旅游品牌的打造

文化产品的创意性开发能够增加旅游产业的艺术和文化元素,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价值和观念价值。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品牌已经成为旅游产业集聚资源、人才、技术最有力的竞争工具。通过对草原文化的创意性开发推动创新,将独特的文化元素注入旅游产业的各个环节,成为打造旅游品牌的“助推器”。以音乐为例,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民族乐器,然而,以往的展示仅以表演为主。为了宣传马头琴文化,打造蒙古族独有的元素符号,最终塑造强势旅游品牌,可开发马头琴展示区,从马头琴的起源发展,到马头琴的制作技艺和演奏方式,均可让游客参与其中,增强体验性和娱乐性。这样既有效的宣传了马头琴文化,又提高了客人的满意度,为内蒙古旅游品牌的构建助力。

4.2 着力开发蒙古族特色旅游创意产品

蒙古族是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其主要的载体和传承者。以蒙古族的原始宗教——萨满教为例,通过对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的萨满法器、服饰及用具进行研究,将其运用到旅游纪念品的创意开发中,丰富旅游商品市场。再如,传统的草原旅游无外乎观光、骑马、吃手扒肉、玩篝火等。内蒙古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有草原、森林、沙漠、河流、湖泊、冰雪、口岸、民俗、历史等全生态旅游资源,各盟市可根据自身资源特点开展草原深度越野游,向游客普及马文化的相关知识,如何驯马、制作马鞍等。另外,注重社区牧民的参与,牧民是草原文化传承的执行者,脱离牧民的参与,草原文化将失去生命和价值。比如“牧民生活一日游”,在当地牧民的带领下,体验真实的草原生活,学习蒙古日常用语,学习牧羊,制作蒙古美食,与牧民和谐共处,能大大提升游客的体验度,加深对草原文化的深刻了解。蒙古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游艺竞技文化、酒文化等均可进行深入研究,以创新视角推动旅游产品的创意开发。

4.3推动草原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链上要素的渗透对接

例如,以草原文化设计产业与旅游产业“食”与“购”的融合对接。除了设计具有现代感时尚感的民族旅游商品外,还可构建特色购物、餐饮等新型业态,打造草原文化特色主题酒店。再如,文化与“行”的对接,以昭君出塞、成吉思汗等历史典故或人物为主题,设计推出特色文化旅游线路。总之,力求使文化与旅游融为一体,文化的传播功能与旅游休闲功能合二为一。

4.4探索建立草原旅游综合体

旅游综合体是指在特定区域内,以一定的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为基础,将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娱乐、购物等主要功能进行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产业互动、功能互补的泛旅游产业聚集区,发挥产业集聚效益。旅游综合体融合了旅游业、商业、房地产业等多种业态,有效整合了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内蒙古以草原生态景观为主,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以大型项目的拉动或大型旅游集团、精品景区为核心吸引力,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行业发力,探索建立草原旅游综合体,该综合体更加注重文化体验、休闲娱乐及创意创新,为游客和当地居民提供文化休闲,将内蒙古建设为以草原文化为基础,体现北疆特色的休闲度假基地。

4.5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政府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重要推动力,在规划和制度设计层面放宽管制,加强政策、资金等的引导和扶持,突破行业壁垒,打破行政区划的割裂,促进区域产业融合。另外,还要建立产业融合机制,加强产业协调规划整合,引导民间和社会资本向旅游休闲设施和文化产品的开发上转移。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环境,为产业融合提供制度和政策的保证。

4.6培养引进人才,培育创业创新环境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人才是创意创新的根本,因此,需要整合文化产业教育资源,依托高校和相关培训学校,培养既懂旅游开发,又懂文化产品创意策划的复合型人才。另外,不断引进高素质的策划和创意人才充实队伍。提供各项优惠措施和开放自由的环境,允许个性化发挥,鼓励各类人才大胆创新,以创意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1] 马勇.基于全产业链的我国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1(12).

[2] 尹贻梅,鲁明勇.民族地区旅游业与创意产业耦合发展研究——以张家界为例[J].旅游学刊,2009(3).

[3] 付瑞红.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J].经济师,2012(9).

[4] 马艳国.内蒙古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4(6).

[5] 韦复生.耦合与创新:民族文化创意与区域旅游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2011(1).

F590

A

2096-0298(2015)10(c)-139-03

①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地专项课题资助(2015JDB031)。

猜你喜欢
内蒙古草原融合
《自由》
讲解《草原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融合菜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