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经纶
北京师范大学
周敦颐三种可能本体论反思
蔡经纶
北京师范大学
周敦颐有三种可能的本体论,分别是无极、太极、人极。无极本体论承袭了先秦道家的道本体论而缺乏理论创新,又在其与太极的关系上,有语义不明的问题;太极的本体论地位则在《太极图说》中难以找到充足文本依据;人极与无极太极的派生关系没有得到理论论述,同时其中正仁义的特征也难以在无极太极中找到根据。
周敦颐;本体论;无极;太极;人极
周敦颐常被视为理学开山鼻祖。一般认为,周敦颐在融合儒释道三教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构建了一个纳宇宙、社会、人生为一体的思想体系。其思想中有三种可能的本体论,无极、太极、人极。之所以称其为“可能”,因为周敦颐本人并没有直接地说明其中任何一种就是本体,而且这三种可能的本体都在其思想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关乎事物的本原、本质,在事实上可能具有本体的地位。而如果说周敦颐理论中没有本体论的成分,那么便缺乏了理论的基础,其思想体系的完整性和严格性难以得到保证。
在三种可能的本体论中,无极或太极理论更多的是对终极本体的探讨,是整个天地万物的最终根据;而人极更多地强调终极本体的道德属性,是人伦道德的最终根据。事实上,已有不少学者作出相关的探索:方光华先生在《中国古代本体思想史稿》中探讨了太极的本体地位。李景林先生则认为周敦颐的本体论继承了先秦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又在宋明理学的建构上有开创之功。
无极、太极的概念在周敦颐《太极图说》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无极这一概念是否是周敦颐思想中的本体概念,与对《太极图说》首句的认识密切关。对于《太极图说》首句的说法,大致有两种:九江本的“无极而生太极”认为无极、太极两者互相分离、独立,而延平本的“无极而太极”则认为无极、太极两者就是一物。
如果采用九江本的“无极而生太极”这样的说法,无极就是终极本体。然而,周敦颐的无极本体论存在理论创新的不足。老子《道德经》中的道是世界万物的本体。就理论本身来看,作为本体的无极并没有对道作出提升或发展。进一步看,无极的概念本身也出自《道德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周敦颐提出无极化生万物的理论,实际上是对《道德经》中的理论做了嫁接和糅合,将带有形而上色彩的“无极”转移,代替了“道”的地位。这可以视作是周敦颐对道家思想的继承和诠释。根据朱震《汉上易传》所收录的太极图来看,阴静在上,阳动在下,周敦颐的理解更接近于静、无的一面。无极理论一定程度上只是对老子思想做出字句上的改动,无极演化理论也如陈鼓应先生所说“源自老子宇宙生成的基本范式”。尽管之后提及的人极的概念有突破道家思想的创新层面,但《图说》中的无极本体论本身却很难说有理论上的创新。
进一步看,无极本体论和老子的道本体论相比,还有着语义不明的不足。《太极图》、《太极图说》均以“太极”为名,这样反而模糊了无极的本体地位,从本体论建构的意义上理解,不能不说是一种不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后的无极太极之争。
如前文所述,如果采用“无极而太极”的说法,则无极太极一体。这样,无极只是对太极的一种状态描述,太极才是真正的本体。同时,考虑到《太极图说》的标题,太极的地位显然是受到周敦颐足够的重视的。朱熹十分支持这样的观点。但是,这样的理论也并不完善。
首先,将太极视作是终极本体的观点在《太极图说》中的文本依据并不充足。《图说》中“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根据“太极本无极”,太极仅仅是演化过程中的一环,而不是至高的、独立的、自因的存在。即便将太极视为本体,太极也总是和无极的状态紧密相关。进一步看,《图说》中的“主静”理论,也更多地指向无极而非太极。将太极视为本体,很难获得明确的理论支撑。
而即便将“太极本无极”视作是对太极的状态描述,这样重复的状态描述也使太极的原创性遭遇了困境。在这里不难看出,太极的存在是和无极紧密相联系的。即便太极是终极的本体,这样的太极实际上也仍与道家的道相差无几。因为太极本无极。从这个角度讲,太极和道的区别仍然没有被明确地表现。其思想的原创性仍然是一个问题。
人极是周敦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尽管不能成为世界的终极本体,但却可以被视作是道德本体。然而即便作为道德本体,人极的本体地位与终极本体无极或太极之间的联系并没有被具体阐述,两者在一致性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周敦颐在人极的问题上并没有明确说明其来源。《图说》中:“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周敦颐在这里提出了圣人立极的观点,解释圣人和道德本体的关系。但这里却略过了本体论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终极本体和道德本体之间关系。作为道德本体的人极是否是由无极或太极分殊或派生而来,其过程或机理如何,这本身是本体论的一个重要逻辑环节,却在《图说》中没有得到具体阐述。这样,作为道德本体的人极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
进一步看,人极的“主静”可以和无极相联系,但传统儒家所倡导的人伦上的中正仁义却很难在无极、太极中找到直接的根据。儒家强调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但无极、太极本身并不包含中正仁义的道德色彩。尽管中正仁义可视为价值论的倾向,但并不能认为本体就具有这样的特征。同时,在《图说》中宇宙演化的气化生成论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和全文的其他部分相对照,强调人伦属性的人极尤其是人极的中正仁义并没有充分的理论依据。相对于自然演化而言,人极一方面体现出其本体地位的不明确性;而另一方面,由于人极本身缺乏坚实的基础,也难以体现出现实的人的主动性、主体性和创造性。
[1]方光华《中国古代本体思想史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84-294页。
[2]李景林《儒学心性概念的本体化——周濂溪对于宋明理学的开创之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3]朱震收录的太极图未经朱熹改动,应该更符合周敦颐原意。见朱震《汉上易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13页。
[4]关于《图说》的道家源流见陈鼓应:《论周敦颐<太极图说>的道家学脉关系——兼论濂溪的道家生活情趣》,《哲学研究》,2012年,第2期。
[5][宋]周敦颐《太极图说》,《周敦颐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蔡经纶,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