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芳
摘 要:古诗词学习重在鉴赏感悟,体会思考和表达,让学生爱读乐读,通过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有效感悟古诗词文本中的情感和内容。
关键词:鉴赏;感悟;诗词;思考;表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57-01
一、古诗词教学目标:
1、提升学生古诗诵读的兴趣,使学生爱读,乐读,读美,读出情感。
2、让学生学有所用,能够把自己积累的古诗词,运用到平日的作文中,增添作文的色彩。
3、进一步研究古诗词教学的模式与方法。
二、问题解决的主要方法及过程:
1、文献资料法:对于古诗词的鉴赏和分析,我们通过了解基本的诗意之后,进行思想情感的了解和分析,将其重点思想进行有效的表达和分析,这样就可以提升学生兴趣,将诗意和内容有效的结合到古诗词当中去。
文献资料法能够通过历史文献和记载,来研究古诗词当中的背景故事,这样可以透过诗词内容,发现事物本质之后的故事。例如古诗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本诗句是历史的一首名诗,贾岛的诗词风格奇秀,幽静奇特,一番景物的背景中透露出一种闲居野外的心情和情境,让我们感觉到一种背后的自然氛围,我们要考究的历史著名的典故就是关于“推”和“敲”的用法,这个历史故事虽然众所周知,但是对于初次接触古诗词的我们,需要我们去有效的思考和全面掌握其历史背景。我们通过查阅历史资料的方式去探究,我们可以去了解古典诗词背后的故事,我们翻阅的资料就是《唐诗鉴赏词典》和《西京杂记》,一部正史,一部小说野史类著作,我们将其有效的结合到一起去,去探究贾岛本人的性格,他喜欢出去巡游,将所获得灵感有效的融入到对于古诗词的经典当中去,我们体会到了当时时间很深,夜晚很久,周围特别安静,而且诗人将自己的情思融入到了当时的场景当中去,有效的提升了我们对于古诗词的有效感悟。
“推”字是一种主动性的动作,是作者知道和了解了大门未关,所以很兴趣盎然的去推动,也同时说明了寺庙之内的和尚知道寺庙之内少一个人,我们需要等待他回来,夜晚已经很深了,而且门还开着,作者自信门未关,所以可以主动的去推门,去打开自己的心理的愿望,而“敲”是大门已关,僧人无法进门,可能这之前他已经推了一下,但是大门没有打开,所以我们又去敲动,希望人来开门,这就显示了夜晚太深,故事更加有趣,诗意更加耐人寻味。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到一起去,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去研究古诗词中的经典名句,提升我们的个人情感和思考,行动研究法的目的就是通过理论和实践行动有效的结合思考,提升自己的个人感悟,更加有效的分析和感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种千年传颂的经典,将我们的思绪带回到了佳节时候对亲人的怀念,这是一种思乡之情,也是一种对家人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和惋惜等, 如果我们单纯的去理解这种情感,我们无法体会到对于家人和故乡的怀念,也不能有效的体会到对于离开家人和故乡的心情,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有效的去结合实际行动去体会,远离家乡,远离亲人,
接下来,教师就要给学生讲“离别”时的心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那种难以割舍的感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同时离别,感情不同,有积极的在里面,也有低沉的在里面,可无论哪种,里面都潜含着“不舍”二字,这时学生就会意识到,也会将作者感情完全同化到自身中——原来诗人离别时的心境是如此的凄苦!而我们应该如何去珍惜现在呢?
以上就是在诗歌的鉴赏过程中,运用行动主义学习观的“顺应和同化”去领悟作者情感的全过程,其中学生本身的积极主动学习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样得到的情感和思想就打上了自己的烙印。
3、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的目的,就是将古诗词中类似的情感通过有效的表达展现出来,体现我们的一种传统意义上认为的情感,将这种情感投之于以前的古诗词当中去,同时又投之于以后的古诗词当中去,有效的经验能够激发类似的感悟。
《赤壁怀古》是基调是豪迈和奔放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谈笑间,强弩灰飞烟灭”,这些词语首先让我们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振,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气势雄浑和宏大画面,豪放派的诗词格调如此豪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些带有哀伤色彩的句子,将我们带向一个凄冷与缠绵的情境之中,这两种情感的表达,都是我们通过相关的词汇,进行有效的感悟和凝聚进行表达和展现的,这种经验来自于文字,更来自于对于生活的思考,进行自我的感悟和融汇,同时在创设的情境当中,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平台,将诗歌鉴赏不断的进行深化和升华。
综上所述,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当中,我们通过课题研究,让小学生接受中华古诗词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 李明新 《构建语文主体性课堂教学》社会文献出版社 2002-03
[2] 内蒙古大学 《古诗词课堂教师教学设计使用手册》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3
[3] 张 磊 《新课程成功教师管理实用手册》黑龙江文化音像出版社 2004
[4] 陈元燊《语文古诗词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