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晓慧
摘 要:培养生命意识是语文教学特有的生命现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人文;文本;生活;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06-01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得到人性的滋润,应有的温情。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将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有效地融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生命化”。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呢?
一、加强人文教育,体验生命意识
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语文教学的内涵是引导学生领悟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是关注人的生命。具有现代观念的语文,就是能以积淀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可歌可泣的生命精华,来哺育和滋润人的生命的语文。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对生命意识的感性体悟和对生命价值的理性思索,树立一种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和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情感的沟通,让学生懂得分辨是非,区分好坏,要热情地对待好人、好事,还要学会在学习生活中与人和睦相处,在学习过程中,能与他人团结合作、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才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同时,还要学会与他人相处的本领,找到解决疑问的办法,并能够从别人的身上学到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学习的快乐。
二、紧扣教材文本,培养生命意识
关注人的生命,关键是学生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为了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语文教学需要紧扣教材文本,深挖文本的生命意识,对教材中的生命资源进行巧妙利用。就拿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来说,如果只停留在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上,那么蕴涵其中的“诗仙”李白身上的那种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却仍不放弃自我,在山水间寻求人生快意的豪情就难以为学生体会感悟,也错失了一次生命教育的机会。我认为,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古诗中“孤“独”等关键字眼的理解,体味诗中李白的孤独,联系李白在不同时期所作的诗,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生命的特殊体验——挫折,都该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同时也借李白消解不得志的消极情绪来告诉学生,我们面对沉重的打击时,可以让自然的景致帮助自己重新获得“战斗”的勇气,回复平和的生活心态,以此来完成一次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通过学习古人的精神,帮助学生从小培养生命的坚韧。
三、紧密联系生活,激发生命意识
教学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并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又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在学习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广泛的学习兴趣,掌握了学习、生活的技能,这不正是一个人拥有美好道德修养的过程吗?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培养生命意识,是引导学生思索生命,帮助学生体验生命价值的途径。以充满人性的关怀去温暖生命,无数孩子的灵魂将被唤醒,他们将懂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敬畏,拥有温馨、和谐的人文情怀和高尚的人性之美。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金正扬.吴国平.解读中国教育[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 杜时忠.人文教学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