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德[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有机整体论视域下哈姆雷特形象新解
⊙李国德[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在莎评史上,哈姆雷特一直被认为是“延宕王子”的形象,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许多莎评著述研究分析“延宕”的原因,由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因此所得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在有机美学视域下,细读文本就会发现哈姆雷特并不缺少行动。
哈姆雷特有机整体论形象新解
《哈姆雷特》自1602年上演以来,研究评论就没有停止过,其中对主人公哈姆雷特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研究资料浩如烟海。人们将大量的研究集中于主人公的沉思和忧郁的性格,甚至将哈姆雷特从这部戏剧中抽取出来使其成为独立存在,而忽视了《哈姆雷特》整部戏的有机整体性。新古典主义批评家从传统的“行动中心论”出发,认为哈姆雷特在复仇行动上拖延和犹豫,想得多做得少,因此得出哈姆雷特是“延宕王子”的结论。威廉·赫士列特:“他的兴致在于思索而不是行动,任何模糊的借口都会立刻令他改变行动的初衷。”①在中国高校教材《外国文学史》(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修订版])中也借鉴西方的观点,把哈姆雷特定性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并进一步解释说“行动上的延宕不仅是找不到复仇方法时产生的矛盾和心理,而且是他感悟到人的渺小、不完美、人生虚无时的那迷茫与忧郁的心理的象征表述”②。以上观点认为哈姆雷特在行动上是延宕的,是矮子,哈姆雷特的深沉的思想和忧郁的性格无疑是大家讨论研究最多的原因。这种独立于戏剧整体而做的分析虽有合理的成分,但过于理想化。细读作品我们会发现在这五幕戏中,充满了哈姆雷特的行动。
一
人们在研究哈姆雷特时更多注意的是他的思想和性格,而对行动缺乏具体的分析,细读作品你会发现哈姆雷特时时在行动。
行动之一,勇见鬼魂。戏剧在阴深可怕的氛围中开始,城堡露台的守卫者们内心充满了极大的恐惧,因为老国王的灵魂出现在半夜时分的露台上。当哈姆雷特得知自己父亲的鬼魂出现在露台后,便决定去会见鬼魂,还与鬼魂单独交谈。在人们相信鬼神的年代,这无疑是一个很勇敢的行动。
行动之二,立发三誓言。在得知鬼魂所说之后,哈姆雷特立即发三个誓言:发誓为父复仇;让今晚得知此事之人发誓不得向任何人说这件事;让今晚之人在以后看到哈姆雷特如果不正常的话请保持沉默。这三誓言可以看出哈姆雷特是很理性的、机智的,他似乎已经做好了装疯的行动。
行动之三,装疯。装疯是莎士比亚戏剧常用的手法。装疯是很辛苦的:外貌、言行要作践自己;在走廊里有时一走就是好几个小时;看见人又要还说疯话。但装疯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可以有时间来证实鬼魂所说是否属实,因为也有恶灵引诱人犯罪;把自己弱化除了能保全自己外还有机会靠近强敌,观察强敌,找出证据。可见哈姆雷特已经跳出中世纪的血腥复仇者的局限,向现代迈进一大步。
行动之四,巧演戏中戏。宫中来了一个戏班子,哈姆雷特灵机一动,把鬼魂告诉他叔父毒死父亲的情节加入戏中,演戏中戏,以证明鬼魂所说是否属实的最好行动,因为在当时人们相信:“犯罪的人在看戏的时候,因为台上表演得巧妙,有时会刺激天良,当场供认他们的罪恶。”③这是一场心理战,哈姆雷特胜利了,因为叔父看到这一情节时表现及其异常。证实了鬼魂所说,也坚定了自己复仇的决心。
行动之五,放弃杀机。哈姆雷特证实鬼魂所说之后,心情无比愉悦和痛苦,决定干掉叔父,为父报仇。他在去母亲的寝宫“受罚”,路过叔父的房间时,看见叔父跪在地上祈祷和忏悔,哈姆雷特举起了剑,准备这时杀死叔父,可是一想在他祈祷时杀死他,他的灵魂会升入天堂,而自己的神圣父亲却在炼狱受烈火的煎熬。于是哈姆雷特果断地收起了剑,等下一个他为恶时的机会,让他的灵魂永坠地狱,这表现出哈姆雷特并不是一个鲁莽的复仇者,这一行动意义非凡。
行动之六,误杀大臣。哈姆雷特对母亲是极有成见的,父亲死后还不到两个月母亲就嫁给叔父,这让他难以忍受,并对女人说了:“脆弱呀,你的名字就是女人”。训斥母亲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哈姆雷特实在无法忍受内心的痛苦,全都发泄在母亲的身上,吓得母亲大喊救命,这时躲在帷幕后面准备偷听真情的大臣波洛涅斯也大喊,哈姆雷特以为是国王就一剑刺去,没想到是情人的父亲。其实在理论上哈姆雷特已经完成报仇,只不过是杀错了人。
行动之七,智杀同窗,勇返王宫。杀死波洛涅斯后,国王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处境,就用了一个借刀杀人之计,连夜签署公文,第二天,天一亮就把哈姆雷特送往英国,并嘱咐英国国王见信杀人。哈姆雷特觉得这封信有问题,就在当夜偷了出来,内容让他大吃一惊,他立即用了调包记让他的两位同学去送死,这两位同学是国王安排在哈姆雷特身边的奸细,王子这样看待同窗的死:“我在良心上没有对不起他们的地方,是他们自己的阿谀谄媚断送了他们的生命。两个强敌猛烈斗争的时候,不自量力的微弱之辈,却去插身在他们的刀剑之间,这样事情是最危险不过的了”。哈姆雷特是清醒的,他认清了他周围的敌人,他的母亲、情人、同学都成了国王的帮凶。哈姆雷特的船只遇到海盗,哈姆雷特跳上了海盗船,勇敢地返回王宫,而不是选择躲避,并勇敢地向国王写信告之,这个行动极具挑衅性。
行动之八,表露真情。哈姆雷特登陆后遇到了情人奥菲利亚的葬礼,他跳入墓穴表露了对奥菲利亚的真情,并说四万个兄弟的爱也不及他一个人对奥菲利亚的爱深。哈姆雷特虽然在向父亲的鬼魂许诺时,承诺忘记脑中关于美好的一切,但是他对奥菲利亚的爱深藏心底,一点都没有放弃,违心地说一些伤害她的话也是出于无奈。
行动之九,怒杀真凶。哈姆雷特意外返回使国王感到吃惊,并立即与急于为父复仇的雷欧提斯设计了一个阴谋,让他们比剑,让雷欧提斯在比剑用的顿剑中藏一把利剑刺死哈姆雷特,雷欧提斯提出在剑上涂毒药,国王为了万无一失还准备了一杯毒酒,之后就叫人去邀请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哈姆雷特知道这是一个阴谋,但还是接受了挑战。“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已经把生死看得很轻。比赛开始后,雷欧提斯并没有忍心去刺伤哈姆雷特,但是国王催促他赶快行动。并让哈姆雷特喝一杯酒,但哈姆雷特拒绝喝,要等一等,他的母亲很高兴儿子的表现,替儿子喝了这杯酒。雷欧提斯故意刺伤王子,哈姆雷特很生气,两人在激烈的战中把武器都掉在地上,哈姆雷特捡起那把毒剑刺伤了雷欧提斯。这时母亲不行了,临死时告诉哈姆雷特这杯酒有毒,哈姆雷特让人紧锁大门,找出真凶,这时雷欧提斯良心发现,告诉哈姆雷特一切。哈姆雷特把毒剑刺进了国王的胸膛,报了大仇,并昭告天下真相,但自己也中毒死去。至此,悲剧中的主要人物哈姆雷特、国王、王后、大臣波洛涅斯一家以及哈姆雷特两位同学都已经死去,他们都是国王的帮凶,他们的死都与哈姆雷特的复仇行动有关。从昭告天下的细节看,揭露真相一直是哈姆雷特复仇的主要目的之一。
我们没有理由说哈姆雷特只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也是行动的巨人。他并没有延误复仇,而是一直积极行动,寻找机会。利用戏中戏证实鬼魂所说之后,便开始真的行动起来。
二
哈姆雷特的复仇行动并不是莎士比亚改创这部戏主要目的,莎士比亚的目的是主要想通过戏剧表现一个内心痛苦的灵魂,但心理活动对戏剧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观众善于欣赏人物的言行,虽然偶尔有旁白、独白,但也会流于表演。《哈姆雷特》的挑战成功了,莎士比亚用成熟的手法表现了充满内心冲突的王子,自己也探索出一套表现彷徨心态的手法。在莎士比亚之前哈姆雷特的故事就流传着,也在舞台上演出过,但却重在表现血腥的复仇行动,以便吸引人们的眼球。据丹麦史学家萨克索在《丹麦史》(1200)中记载的主要情节与莎士比亚的大致相同,如弑兄、乱伦、夺位等。但也有明显不同之处,如国王被嫉妒的兄弟公开杀死而不是秘密谋杀,原因是王兄虐待温顺的嫂子,而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老国王对妻子是百般恩爱。新王唯一的障碍是年幼的侄子阿姆列特,如果不除掉老王的儿子,按照基督教为引进之前的中世纪的风俗,儿子必须要为父亲复仇。阿姆列特为了活命他只能弱化自己——装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成年,而萨克索的哈姆雷特是个年幼的孩子。阿姆列特机智地躲过新王的试探,他暗中策划,等待时机。阿姆列特长大了,他借机烧死了新王的随从,一剑刺死新王,报了大仇,称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报仇之后自己也死掉了。莎士比亚的剧本始于鬼魂揭示真相之前,止于哈姆雷特完成复仇。他把情节做了重大的改动,从公开的谋杀变为秘密谋杀,只有哈姆雷特一人知道谋杀的真相,这改动后,悲剧的重心便可放在“最初决心”和血腥复仇行动之间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上。虽然莎士比亚创作这部戏主要目的在于表现痛苦与彷徨的心理,但是他没有忽略哈姆雷特行动的描写。行动就如冰山没入水中的部分,能衬托出冰山的壮美,而不讨好于人的眼球。英国18世纪批评家萨缪尔·约翰逊这样认为:“全剧中哈姆雷特并不是行动的主宰而是处处受外界变化的支配。按此剧的安排,哈姆雷特证实了国王的罪行之后并未打算惩治他。最后国王之死也不是哈姆雷特主动安排的行动。”④约翰逊的新古典主义戏剧观影响了许多人,他们从“行动中心论”出发,认同了哈姆雷特是“行动的矮子”的结论。然而哈姆雷特在复仇行动中虽有被动之嫌,但难道只有挑起事端的人物才能算作是行动主宰者吗?行动的双方都应是行动者。细读文本后,你会发现哈姆雷特的行动总是由被动开始、主动结束。
哈姆雷特的延宕行动也是莎士比亚有意而为之,我们研究时不应忽视对莎士比亚创作心理的研究。
三
“延宕王子”几乎成了哈姆雷特的名片,然而细究“延宕说”其实是源于哈姆雷特的自责。明显的有两处:第二幕最后一场,哈姆雷特受到伶人的无端感动而责骂自己:“一个糊涂透顶的家伙,垂头丧气,一天到晚像在做梦似的,忘了杀父的大仇;虽然一个国王给人家用万恶的手段夺去生命,我却始终哼不出一句话。我是一个懦夫吗?……我是一个没有心肝逆来顺受的懦夫,否则我早已用这奴才的尸肉喂肥了满天盘旋的乌鸦了……我真是一个蠢材!我的亲爱的父亲被人谋杀了,鬼魂都在鞭策我复仇,我这做儿子的却像一个下流的女人一样,只会空言发牢骚……”⑤第二处在第四幕第四场,丹麦原野上看见挪威年轻的王子福丁布拉斯率两千人去攻打一个不毛之地,只能白白丧命,而这块土地连埋葬他们都不够。哈姆雷特独白:“我所见到、所听到的一切,都好像在对我谴责,鞭策我赶快进行我的蹉跎未就的复仇大愿……可是我始终不曾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真正的伟大并不是轻举妄动,而是在荣誉遭受危险的时候,即使是为了一根稻草之微,也要慷慨力争。可是我的父亲给人家惨杀,我的母亲给人家污辱,我的理智和情感都被这种不共戴天的大仇所激动,我却因循隐忍,一切听其自然……”⑥从这两大段的独白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因为不能立即为父亲复仇而深深地自责和内疚,为自己在复仇行动上的犹豫和延宕极为不满,然而对人物的评价不能建立在人物自责的基础上,就好比你自己说自己“笨”,别人就跟着评价你真的笨一样,这是不客观的。“延宕”之词源于哈姆雷特自己,是他痛骂自己未能即刻复仇的急切心理的反映。
哈姆雷特不仅是思想巨人,也是行动巨人。
①④张泗洋:《莎士比亚大辞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89页,第389页。
②郑克鲁:《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③⑤⑥[英]威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戏剧选》,朱生豪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292页,第292页,第323页。
作者:李国德,文学硕士,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文学文论莎士比亚研究。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
本文系2013年内蒙古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东西方诗学中意境论与有机整体论比较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C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