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年残疾人口发展趋势预测及养老服务研究

2015-07-16 10:20郝祥如
关键词:生命表残疾残疾人

徐 宏,郝 涛,郝祥如

(1. 山东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2.山东大学 经济研究院,山东 济南250100;3.山东财经大学 统计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

我国残疾人口数量众多,异质性明显,残疾人是一个需要特别呵护和帮助的特殊社会困难群体。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科技发展以及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残疾人口比例在逐步增加,全社会的残疾风险尤以老年人的残疾风险突出,老龄残疾化速度加快,老年残疾人口数量增长迅速,这给社会养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由于兼具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弱势特征,老年残疾人有着特殊的养老服务需求。近年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要求发生转变,从侧重经济供养走向全方位需求满足阶段,而老年残疾人及家庭大多经济困难,养老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研究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我国老年残疾人口现状

(一)老年残疾人口总量巨大,高龄老年残疾人占比高

据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结果推算,我国各类残疾人口总规模高达8 296 万人,各类残疾人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比6.34%。其中,60 岁及以上的老年残疾人口数量为4 416 万,在各类残疾人口中的比例达53.24%,与1987年全国第一次残疾人抽样结果相比,60岁及以上的残疾老年人口的增加量为2 365 万,占到残疾人口总增加人数的75.5%[1]。

我国各年龄组残疾人口的比例呈典型的“倒金字塔”形状(详见图1)。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残疾人口的比例出现不断上升的特征,特别是在老年期,残疾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例如,残疾人口的比例在少年儿童组一直保持在1.6%以下;残疾人口的比例在劳动年龄组也都维持在9%以下,但进入老年期后,在60 ~64 岁组,其残疾比例为12.4%,而在85 岁及以上组,残疾比例迅速上升到55.9%,高龄老年残疾人口的比例较高,这给残疾人养老服务工作带来较大挑战。

图1 2006年中国残疾人口年龄金字塔

(二)老年残疾人口城乡和地区差异明显

从老年残疾人口的城乡分布来看,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老年残疾人口比例较高,占老年残疾人口总数的70.42%,城镇老年残疾人口的比例是29.58%。

从老年残疾人口的地区分布来看,老年残疾比例(老年残疾比例=老年残疾人口/所有年龄段残疾人口)存在较大差异。全国老年残疾比例是52.8%,其中老年残疾比例超过60%的省(区、市)有上海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京市、浙江省、江苏省;老年残疾比例在50% ~60%之间的省(区、市)有山东省、海南省、福建省、广东省、天津市等12 个;老年残疾比例低于50%的省(区、市)有青海省、湖南省、山西省等14 个(详见表1)[2]。

表1 全国各省(区、市)老年残疾比例情况

(三)老年残疾人口的自理状况不乐观

我国老年残疾人群中一级残疾的比例较高,不同残疾类型的老年残疾人中一级残疾的差异非常大。分析显示,总体上来看,老年残疾人中残疾等级是一级的比例是15.7%,其中,多重残疾的老年残疾人中残疾等级为一级的比例高达37.1%,换言之,10 个多重残疾的老年残疾人中,就有近4 个一级多重残疾的老年残疾人。其次,是言语残疾、精神残疾和视力残疾老年残疾人口中的一级残疾比例相对较高,比例分别是30.8%、29.7%和23.6%[3](详见表2)。

老年残疾的发生绝大部分是由于身体器官功能的老化或丧失而导致的,老年残疾人与其他年龄段的同类残疾群体相比,往往承受着更加严重的残障等级,完全康复几率较低,如此情况下,不仅需要社会、政府建立的老年残疾人保障体系,尤其是多重残疾的老年人,需要更多更全面细致的护理服务,以确保他们在晚年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表2 分残疾类型的60 岁及以上老年残疾人的残疾等级状况 单位:%

(四)残疾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问题凸显

与1987年全国第一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相比,我国老年残疾人口比例在2006年出现明显上升。我国60 岁及以上的老年残疾人口的比例在1987年和2006年分别为21.9%和24.0%,与1987年相比,2006年老年残疾人口的比例上升了2.1 个百分点[4]。可以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重,人口寿命的不断延长,老年期残疾风险也在逐步增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老年残疾人的养老需求不再是单纯追求经济保障,逐渐呈现对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追求。老年残疾人口在经济条件、残疾类型、残疾等级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导致老年残疾人口自身的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差异化特征,老年残疾人的养老服务问题日益凸显,需要社会各界力量重视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问题。

二、我国老年残疾人口发展趋势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预测主要以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预测思路是采用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制的国际化人口预测软件PADIS-INT,通过设置适宜的参数,对我国2020 和2050年的老年人口进行了发展趋势预测。

1.预测方法概述

人口统计中有着种类繁多的人口预测方法,田飞认为主要有数学方法、统计学方法和人口学方法三大类人口预测方法,他指出由于缺乏人口学方面的理论基础,数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只考虑了纵向的历史数据,进行的是单变量预测,其信度较低;而在充分考虑了人口自身规律的基础上,人口学方法既涉及历史的纵向数据,又利用了基年的横向数据,所以呈现信息量大、预测精度高的特征,可以同时对人口发展的多项指标进行预测。人口预测的标准模式之一是队列要素法,它是一种分要素预测方法,其工作原理主要是人口自身变动要素和人口学原理,国际人口预测软件PADIS-INT 就是在队列要素法的基础上开发的。预测软件PADIS-INT 是2011年4月由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开发,具有功能强大、技术先进、界面友好、方便使用、高准确率、便于全球应用等优势,该预测软件的界面方便使用,预测结果可以通过用户设置预测参数计算出,例如预测期间的分性别分年龄人口数、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等,目前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得到应用推广,并获得了很多国际权威机构的高度认可,诸如联合国、美国人口普查局、普林斯顿大学等。该预测软件的原理是上述介绍的队列要素法。使用预测软件PADIS-INT 需要进行以下参数的设置:基年分性别分年龄的人口数、期间的死亡水平预测、选择模型生命表、期间的生育水平预测、生育模式、预测期间的出生性别比、预测期间的迁移水平、迁移模式等参数。

2.主要人口参数设定

对人口死亡水平、人口生育水平以及人口迁移水平等参数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是运用预测软件PADIS-INT 进行分年龄分性别人口预测的基础,这是使用此软件进行人口发展趋势预测的关键点也是难点所在。我国作为一个整体(即不考虑内部区域之间的人口流动),人口净迁移率较低(因为人口迁入率、迁出率均较低),所以这里不考虑迁移人口;以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利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以及当时的人口发展情况对平均预期寿命、总和生育率和出生性别比等相关参数进行设定。

(1)生育水平设定。我国生育水平在20 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低水平阶段,2010年我国的全国总和生育率水平只有1.18(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和发达国家相比,还要低很多。由于人口政策的调整,例如双独子女以及单独子女可生二胎的政策,很多学者在研究中指出我国总和生育率在未来将会有所上升;2006年,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出,在未来的30年,保持1.8 左右的全国总和生育率水平最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2012年建议2015年全面放开二胎[5],2014年开始实施“单独”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所以,笔者认为,未来我国总和生育率有升高的趋势,在此假定总和生育率为1.8。

(2)平均预期寿命设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显示,十年来,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3.43 岁,达到了74.83 岁。有专家指出如果按照1.8 的全国总和生育率预测,到2050年人口预期寿命可达到85 岁(《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2007)[6]; 另有专家预测,2020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将达到77岁,2030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更高,将达到80 岁[7]。基于以上研究,假设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在2020年、2030年和2050年分别将达到77 岁、80 岁和85 岁。

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男女平均预期寿命提高速度不一致( 女性大于男性),而且男女之间的平均预期寿命差距呈现进一步扩大趋势,国家统计局人口司的有关负责人指出,在此背景下,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中男性与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之差,通过线性趋势外推,计算出2011—2050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之差,进一步计算出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在2050年分别是79.9 岁和90.1 岁[8]。

(3)死亡模式设定。国际人口预测软件PADIS-INT 提供了两大类模型生命表( 寇尔德曼模型生命表和联合国的发展中国家模型生命表)。发表于20 世纪60年代中期的寇尔德曼模型生命表,是建立在326个实际生命表的基础上的。这类模型的分类、处理是按实际生命表不同的死亡类型和特点而进行的,每一种死亡模式对应着一组生命表(“东、南、西、北”模型生命表的四个系列生命表),与之不同的是,西方模型是建立在来自以色列、日本、中国的台湾、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北美等一些国家(地区)的264个实际生命表数据的基础上的。由于这组模型有着更广泛的代表性,被当作标准的模型生命表。

72 个来自发展中国家实际生命表是联合国的发展中国家模型生命表的编制基础,其中来自拉美国家的32 个生命表是分性别的,来自亚洲国家有38 个,来自非洲国家的有2 个,将这72 个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生命表数据代入Logit 变化公式并进行运算后,分别编制拉美模型、智利模型、南亚模型、远东模型和综合模型这5 组模型生命表,其中由于综合模型与西方模型的相似度较高,最接近标准模型。

综上所述,我国的老龄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选择寇尔德曼西方模型生命表是最合理的。

(4)出生性别比。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自20 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升高,与联合国认定的正常值上限107 相比,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大大超过了这个上限,引起了学者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是118.06。在继续加强综合治理工作的条件下,中国出生性别比的“拐点”已经出现,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将出现下降趋势。

在此背景下,假设通过15年的综合治理工作后出生人口性别比达到正常水平,即出生人口性别比能够在2025年线性递减到105,而在2026—2050年间可以保持在105 的水平上不变。

3.预测结果

将上文设定的各类参数导入国际人口预测软件PADIS-INT,运行该软件后即可得出2010—2050年的各类预测结果,诸如分年龄分性别的人口数、分性别的死亡人数、分性别的出生人口数以及老少抚养比等。由于本文基于老龄人口变化趋势预测我国老年残疾人口的发展趋势,所以本部分着重分析我国老龄人口以及高龄人口的发展趋势。

(1)我国老龄人口的发展趋势。预测结果显示,全国人口总量将于2033年达到顶峰,届时人口总量将达到14.53 亿人,此后人口总量开始缓慢下降(详见图2)。结果表明:如果迁移人口的变化情况忽略不计,中国人口总量在未来40年内不会超过15 亿人,这与蔡昉的预测结果基本一致[6]。

图2 2010—2050年中国人口总量的变化趋势

联合国和西方国家有关学者在进行人口统计时,老年人口起点常以65 岁为准,而在研究老年人口的相关问题时,又多以60 岁为老年人口的起点。就中国实际情况而言,由于中国的退休制度限制,大部分人在60 周岁时已不再参与劳动生产活动,所以如果在分析老年人口的负担比重、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等方面,以65 岁作为老年人口的起点年龄的话将低估老年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为此,下文将分别采用60 岁和65 岁作为老年人口的起点年龄进行测算。

由表3 预测结果显示,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在2010—2050年间将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在2030年会翻一番,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由1.78 亿增加到3.75亿;而到2050年,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5.3 亿人,比重相应提升为36.72%,而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4.1 亿人,比重提升为28.4%,尽管与2006年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预测结果相比要高一些(报告指出“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在21 世纪40年代后期将达到4.3 亿,比重为3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则高达3.2 亿多人,比重达22%”),但与谢安等学者的预测结果接近[9]。按照联合国关于不同老龄社会类型的划分标准(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7% ~14%称为老龄化社会,占比为14% ~21%称为老龄社会,占比超过21%称为超老龄社会),在2023年和2038年,我国将分别进入老龄社会和超老龄社会。

表3 2010—2050年重要年份中国人口老龄化相关指标预测

(2)我国高龄、失能老年人口的发展趋势。

第一,高龄老年人口的发展趋势。随着日益加深的人口老龄化水平,80 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的比重逐步提高,高龄化趋势必定出现。预测结果显示,我国高龄化进程在2025年以前相对较缓慢,预计在2025年全国80 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达3 688 万人,80 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所占比重提升较慢,比重达到2.56%;伴随着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和日益完善的医疗水平,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高龄老人的死亡率将持续下降。在此背景下,在2025—2050年,高龄老人规模便会呈现快速增长趋势,80 岁及以上高龄人口数在2050年将达到1.4 亿,所占比重为10.3%,如果按照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为60 岁的话,高龄人口占老年人口的比重将达到28.05%,即每4 位老人中,将有1 位是高龄老人。

第二,失能老年人口的发展趋势。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在《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中的测算结果显示(2011年),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包括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在2010年末约3 300 万,而到“十二五”期末的2015年,我国将有约4 000 万失能老年人[10];如果按照60 岁为老年人口起点年龄计算的口径,失能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比重在2010年、2015年和2050年分别约为18.5%、18.2%和18.9%。由上述数据可知,我国失能老年人口数在2010—2050年间有大幅度的提高,但失能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比重却变化不大,据此可设定失能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比重在2020年约为18.5%,据此可计算出我国失能老年人口数在2020年约为4 700 万。

(二)我国老年残疾人口发展趋势

1.老年残疾人口总量呈现不断增加趋势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我国老年残疾人口的数量将不断增加,并伴随十分惊人的增长速度,尤以高龄老年人的残疾发生率为高,政府和社会必须对此给予高度重视。预测结果表明,60 岁及以上的老年残疾人的规模在2035年以前,每5年的增加量都在800 万以上,尤其是2020—2035年,每5年的增加量都在1 300 万以上,到2050年,老年残疾人的规模将达到1.27 亿人,是2010年的2.99 倍(详见表4)。

2.老年残疾人口的高龄化趋势明显 随着人口寿命的不断延长,高龄老年残疾人占老年残疾人的比例也呈现日益增加的趋势,在2030年,高龄老年残疾人占整个老年残疾人的比例为28%,到2040年,这一比例就增加到41%,2050年高龄老年残疾人占整个老年残疾人的比例高达58%,2050年高龄老年残疾人的规模将是2010年的7.1 倍(详见表4)。由此可见,老年残疾人口总量出现不断增加趋势,老年残疾人出现高龄化趋势。

表4 2010—2050年中国老年残疾人口发展状况预测 (单位:万人、%)

在老年残疾人口的平均增长量上,残疾老年人口在60 岁、65 岁和80 岁及以上的年均增长量分别是211.68 万、210.05 万和158.7 万人。60 岁及以上的残疾老年人口的总量在2030年以前增加较快,而到2030年以后,高龄残疾老人的增加速度较快(详见表4)。

三、老年残疾人口养老服务问题分析

我国老年残疾人口养老服务主要呈现以下问题:

(一)老年残疾人口数量巨大,总量呈现继续增加趋势,老年残疾人口的养老服务问题凸显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老年残疾人口对养老服务需求的转变,老年残疾人的养老需求不再是单纯追求经济保障,逐渐对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有追求,希望过上经济有保障、生活有照料、精神有慰藉的全方位需求满足的小康生活。老年残疾人口内部的养老服务需求表现出多元化的差异特征,不同老年残疾人之间的养老服务需求的异质性正在扩大,老年残疾人的养老服务问题凸显。

(二)高龄老年残疾人口占比较高,高龄化趋势明显,老年残疾人的护理难题日益突出

老年残疾人由于自理能力相对较弱,亟需具有专业的护理人员的照护。而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的缺口较大。根据国际上护理员和失能老人的通行配比1∶3,业界普遍估计我国在养老护理员上的缺口或将达到千万。另根据估算,当前全国养老机构416.5 万张床位,按80%的入住率,和1∶5 的护理员配比,需要69 万护理员,而全国持证的养老护理员仅为5 万余人[11]。其间的缺口,以及居家养老的庞大需求,均由普通保姆、家政工来弥补,基本上都是文化程度较低、家庭贫困的“4050”农村妇女。在专业性上,她们往往难以满足雇主的需求,尤其是老年残疾人需要专业护理。由此可见,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队伍专业程度不高,这将对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质量提高带来较大挑战。

(三)老年残疾人口的城乡和地区差异明显

我国农村残疾人比例高,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资源分配存在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亟需建立“城乡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体系。由于“城乡二元化”限制,我国农村老年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滞后于城镇,缺乏制度性的老年残疾人养老资源供给,养老保障项目不丰富,养老服务层次低。目前农村老人养老的经济资源主要依靠家庭供给,社会供给严重缺失。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老年残疾人更是依赖家庭供给养老资源,但由于家庭的养老功能日益减弱,家庭为主导的养老服务模式造成了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资源供给不足的后果。另外由于养老服务工作在经济发达地区开展较早,有着相对健全的养老制度和养老服务规范,并有相对完善和相对充足的养老服务机构。例如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北京等地由于经济发达,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政策相对较完善,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机构及设施相对完善,这些发达地区在一系列政策扶持下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模式。而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工作起步晚,政策支持力度小,与经济发达地区、先行发展的区域相比,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质量都有一定差距。在全面深化改革和“赶平均、奔小康”的背景下,迫切需要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实现城乡和区域的“一体化”,在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的原则基础上,亟需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工作。

四、提升老年残疾人口生存与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多样化的养老模式,满足不同类型的老年残疾人多样化的养老模式需求

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是目前主要的三种养老模式。一是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基于中国人的养老观念,居家养老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基于老年残疾人的养老服务需求,通过构建功能强大、内容丰富、服务专业、覆盖面广的家政服务网,为选择居家养老模式的老年残疾人提供全天候、标准化的养老服务,同时还要实现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信息化、无障碍化,不断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推广典型居家养老服务,例如江苏省扬州市的“曜阳关爱失能老人行动——曜阳保姆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为居家养老的老年残疾人提供完善的医疗护理、人文关怀等服务。二是大力发展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通过医养结合充分发挥社区养老作为居家养老的重要补充作用。由于老年残疾人身体状况差,看病住院的比例较高,据统计,中国65 岁以上的老龄人口看病住院比例超过青年人的两倍。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模式应坚持注重老年残疾人物质养老和精神养老结合的原则,以社区、家庭为主,配合老年残疾人急需的康复服务、医疗服务,在政府主导下,通过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多方主体投资,解决老年残疾人医疗、护理、康复等难题。同时不断拓展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项目,基于不同残疾类型、不同残疾程度的差异化需求,对老年残疾人提供特色化养老服务,可借鉴日本大力发展“小规模多机能”的社区养老,可以为老年残疾人提供24 小时的入住照顾或者是白天的日托服务或居家上门服务[12]。三是发展多类型的机构养老。对养老服务机构实施监督评估,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发展不同养老服务功能的机构养老,满足不同残疾类型、不同残疾程度老年残疾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四要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大力推广适合老年残疾人的新型养老模式,比如互助养老、乡村养老等。

(二)鼓励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统筹城乡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资源配置

鼓励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实现多元化投资,一是为保障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资源,二是化解老年残疾人支付能力有限难题。首先,可以通过建设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为经济困难的老年残疾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养老服务,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在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工作中的“兜底”作用。其次,要借助民间资本大力发展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业。通过简化手续、规范程序、公开信息等降低民间资本的准入门槛,以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措施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业。三是通过鼓励境外资本的参与提高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水平。四是大力培育发展公益慈善组织,不断丰富老年残疾人的养老服务资源。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存在,城乡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所以必须统筹资源整合,提升城乡老年残疾人的养老拓展力。整合城乡医疗资源、养老服务资源、养老产业资源、养老组织资源、邻里资源、老年残疾人自身资源,形成养老服务工作合力,实现城乡养老资源共享,形成协同养老、共建共享共发展的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的良好工作格局。

(三)建立老年长期护理险制度,完善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业支撑体系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单纯依靠子女养老、普通养老金养老是不可能化解老年残疾人的一系列养老服务难题的。可以通过缴纳护理险、储蓄养老、理财养老、以房养老等支撑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发展,特别是应该逐步推动高龄补贴、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等制度的建立。当务之急是考虑借鉴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先进护理保险经验,重点发展由政府财政补贴兜底的长期护理险工作,其工作可分两步走:一是通过长期护理基金给与已经满60 岁及以上的经济困难老年残疾人相应补偿;二是探索开始针对所有城乡居民从一定年龄开始缴纳长期护理险,年满65 岁或者更大年龄可以“免费”享受一定类别的老年护理服务,大大提高老年人特别是老年残疾人的养老服务支付能力,从而完善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业支撑体系。

[1]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6。

[2]杨立雄,兰花.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97.

[3]丁志宏.我国老年残疾人口:现状与特征[J].人口研究,2008(4):66-72.

[4]桂世勋.中国残疾老人发展趋势及残疾状况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99(1):27-31.

[5]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50-120.

[6]蔡昉.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第2 卷):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65-180.

[7]胡鞍钢.2030 中国:迈向共同富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30.

[8]李新运.“单独二孩政策”对我国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预测[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4(5):47-53.

[9]谢安,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变化趋势及特点[J].统计研究,2004(8):50-53.

[10]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课题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1(2):11-16.

[11]蓝方.仅两万人获养老护理员资格,供求缺口大[EB/OL]. (2013-05-10)[2015-03-20].http://china.caixin.com/2013-05-10/100526411.html.

[12]陈建军.日本养老产业链考察手记[EB/OL].(2014-08-28)[2015-03-25].http://www.lwdf.cn/article_457_1.html.

猜你喜欢
生命表残疾残疾人
生命表在运动寿命研究中的初步探索
黄曲条跳甲实验室种群的生命表研究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两个温度条件下台湾稻螟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
四位老人与一个残疾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