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强+别立谦+姚晓霞+朱本军+刘兹恒
摘要 在充分理解泛在信息社会内涵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已有的泛在信息社会国家战略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已有基础和可操作性,提出我国泛在信息社会的国家战略初步构想,同时思考图书馆在泛在信息社会环境中的定位和作用,并提出对策,努力推动图书馆在泛在信息环境中的变革。
关键词 泛在信息社会 泛在图书馆 泛在智能 国家战略
(续2014年第6期)
4 泛在信息社会中图书馆发展与转型的对策
4.1 泛在图书馆的概念与定位
4.1.1 认识“泛在图书馆”
“泛在图书馆”(Ubiquitous Library)是国外图书馆界提出的全新的图书馆发展理念。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馆长迈克·凯勒在1999年设想未来图书馆时说:“我要创立泛在图书馆,使得学生和教授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能够获取文本或与文本相关的信息。”美国马里兰大学图书馆馆长查尔斯.B·劳瑞博士在2003年马里兰大学图书馆的五年计划中提出了“泛在图书馆”的理念。2004年,马里兰大学工程与物理科学图书馆的图书馆员尼尔.K·卡斯恺发文提出了泛在图书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特征_。2005年,查尔斯.B.劳瑞博士撰文认为,泛在图书馆是一个比虚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馆更能贴切地定义未来图书馆的专业术语,它具有特殊意义、能够与时俱进地更为准确地描述图书馆的现在与未来,作为一个地点的学术图书馆依旧会存在,加上先进的网络和计算机的使用,图书馆将变得无处不在。2005年,德国的奥利弗·欧比斯特博士将图书馆的发展归纳为四个阶段: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泛在图书馆。在第72届IFLA大会征文中,美国南乔治亚大学图书馆的李丽丽提出,泛在图书馆具有六个方面的特征:网络化、全天候(24×7)、开放性、多格式、多语种、全球化。
我国有关“泛在图书馆”的研究随着国外的研究热潮而兴起,2006年《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一文是国内首篇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其后不断有相关主题的学术成果发表,并在2012年逐渐达到研究的高峰。
从国内外图书馆界对泛在图书馆的概念和特征的研究来看,其定义和特征尚无统一定论,其基本理念是,图书馆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是可存取的,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这种新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可以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二是指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的是一种智能化的信息系统。
如何诠释“泛在图书馆”?
从字面意义上讲,“泛在图书馆”是无所不在的图书馆,“泛在”一词强调了未来图书馆存在的重要形态和发展模式。从本质上讲,泛在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共享的“5A”理论(即任何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图书馆可以获得任何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提出泛在图书馆的“8A”理论,即任何服务主体的图书馆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服务客体的任何用户提供任何时期、任何类型、任何格式和任何语种的信息资源的图书馆。体现为图书馆服务的泛在化、无所不在,其显著特征是:用户在哪里,图书馆的服务就在哪里,用户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获得图书馆的服务,甚至用户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却已经利用到了图书馆的资源或者得到了图书馆员的帮助。
4.1.2 泛在信息环境给图书馆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泛在信息环境挑战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技术进步引起人们生产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已经超过了组织、管理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如何有效地组织和揭示信息,使用户能够集中有限的精力理解和利用信息、创造知识,是图书馆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泛在智能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突破了以往获取信息的时空障碍,用户需求将发生更为重大的变化。此外,无所不在的网络环境为人们提供了方便迅速的信息搜索工具和服务,且该环境中的每个用户既是信息使用者,又是潜在的信息生产者,知识出版和交流系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低进入壁垒,图书馆在社会知识交流中的中介作用被严重削弱,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压力。
同时,网络、信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泛在图书馆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泛在智能的透明特质使得后数字时代的计算没备能够跟环境融为一体或隐藏在人的身上,用户获取知识信息将变得更为快捷、方便、愉快,能够将泛在信息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构建成一个互动的、自由的、无缝对接的信息服务交流平台与实体;泛在智能使知识共享和终身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日渐融人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些因素为推动图书馆服务的变革和创新创造了理想的环境。
4.1.3 图书馆在泛在信息环境下的定位
首先需要重新思考图书馆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1931年,世界著名的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博士在《图书馆学五定律》一书中,用通俗的语言提出了图书馆这一职业最简明的表述,为图书馆工作指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向: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1995年,美国学者米切尔·戈曼提出了“图书馆新五定律”:图书馆服务于人类文化素质、掌握各种知识传播方式、明智地采取科学技术提高服务质量、确保知识的自由存取、尊重过去与开创未来。无论是70多年以前提出的“图书馆学五定律”,还是20年以前提出“图书馆新五定律”,其精神实质是共同的,明确回答了图书馆还将继续存在并发展的道理。在泛在信息环境下,“书”的概念已经衍变为“知识”,“用户”的概念也更加广泛,不仅局限于到物理图书馆使用服务或在线使用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读者,实际上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图书馆的用户,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甚至更为先进的技术,获取来自图书馆或者通过图书馆获取的知识信息。但无论如何改变,图书馆关联文献、信息和知识的要素都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图书馆在知识自由获取和文化传承方面的角色与使命显得更为重要。美国图书馆协会认为,在信息和思想的开放与自由获取过程中,图书馆必将发挥核心作用。
其次,泛在信息环境要求图书馆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物联网紧接着互联网对图书馆发起又一波冲击。物联网是对互联网技术的延伸,能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通过无线通信达到互联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在人与人之间发生,也可以在人与物之间或物与物之间发生。图书馆学界已普遍认为,移动化、泛在化和智能化是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将要以及正在从根本上改变图书馆的理念与运作模式。泛在信息环境下,人们对于图书馆的认识正在发生巨大改变,由此引发对图书馆的重新定义。柯平教授认为,今天的图书馆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有机体,它具有社会存在、复合性和发展性三个重要特征;对图书馆的界定是随着三代图书馆模式的进化而不断发展的,基于文献的图书馆认识升华为基于信息的图书馆认识,“图书馆是什么”成为哲学命题。一方面,对图书馆的文化观和知识观的讨论得到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图书馆从强化组织和中心发展为强化场所与空间,成为一种更为复杂的社会有机体。如果重新定义图书馆,他认为,图书馆是通过对文献和信息的收集、组织、保存、传递等系列活动,促进知识的获取、传播与利用,实现文化、教育、科学、智力、交流等多种智能的社会有机体。
无论是物理存在,还是虚拟存在,图书馆将永远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或客观事实而存在着,不变的是知识性本质,可变的是它的类型、形态、特征等。图书馆的定义将随着人们对图书馆这一社会现象的广度与深度的认识,以及其外延与内涵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与完善。
4.2 泛在信息社会中图书馆发展与转型的对策
4.2.1 重点研究泛在信息的发现、组织和交互机制
对泛在知识环境中各个领域的各类信息及其逻辑关系进行系统描述,形成新的信息搜集、管理、分析、存储和互操作的机制,以便图书馆帮助用户准确快速地进行趋势分析、重点过滤、发展预见、重大计划跟踪分析、重大成果影响分析、生产力竞争力分析等,为泛在图书馆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打好基础。
图1展现了泛在信息社会中信息资源的组织层次。基于不同的层次,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l)信息存储层。应加强多载体信息资源建设:有选择地加强实体资源建设,重点加强虚体资源建设,突出特色资源建设,加强开放获取资源建没。
2)信息描述与表示层。应重视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对所管理与组织的信息资源提供基于语义的元数据描述与表达,各元数据在元数据登记中心统一注册,为用户构建基于语义层面的一体化空间元数据管理与服务的框架。即将搜集到的复合多元的各载体、各类型文献信息资源按照标准的元数据定义格式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元数据应用系统。
3)信息资源发现、调度与传递层。建立智能化的信息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透明且无缝的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4)信息展示与交互层。拓展多种技术方式构建“无处不在的网络”,实现人、机、物多元互联的泛在基础架构,开发多样化服务形式,对信息资源的定位、分布进行组织和展示。
总体而言,要注重对知识信息的充分挖掘,关注知识的应用环境和应用群体,充分运用知识组织、数据挖掘、知识发现、数据融合、智能搜索等技术和工具,形成面向需求、适应变化、快速反应、灵活深入的知识服务机制。
4.2.2 全面理解用户的需求,深入探索图书馆的服务创新
研究图书馆在泛在信息环境下所催生出的新功能,考虑图书馆如何更新服务理念,调整服务思路,改进服务方式,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知识化以及具有准确性、可靠性和完备性的信息,为人们提供“8A”化服务。探讨图书馆如何根据用户提出的信息需求来探索相关联的知识对象与知识关系,构造出可重组、可扩展和可视化的知识地图,发现新的需求和新的内容,主动揭示需求、激发需求,在向用户提供传统文献资源服务的同时,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对读者的需求发展做出预判断,制定服务策略,创新服务功能,形成新的服务能力。以高校图书馆为例,在面向泛在信息社会的转型中,图书馆的服务应区分为面向学习需求的服务和面向研究需求的服务。面向学习的服务主要支持本科生学习,包括书刊阅览外借、终端外借、电子教参、M()()Cs、创意工作坊、写作工作坊、音视频点播欣赏等。面向研究的服务主要包括课题咨询、查新查收查引、专利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竞争情报服务、科研态势分析、科研工具应用、决策支持、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等。
4.2.3 需要强大的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持,做好技术保障
在寻求泛在图书馆最佳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应该构建基于网络的分布式图书馆信息架构(见图2),并寻求配套资金支持。技术上要研究图书馆如何在现代信息环境中将各种智能化的信息技术有效结合,集成应用于知识组织、数据挖掘、知识发现、数据融合、智能搜索等方面。
4.2.4 图书馆要进行业务模式、组织方式以及人力资源建设的相应转型
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资源组织方式、业务流程、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方式等的变化,要求图书馆必须进行机制优化和组织机构调整变革。主要策略有:
建立与深化战略联盟协同开展工作的协作机制:包括馆际协作、跨机构协作、馆内协作等。有机协作的整体能够对来自全球的海量资源进行灵活存取,也便于为来自全球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同时有利于人力、物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和高效运用,在节约资源的同时达到工作效率的最大化。
进行组织模式变革,重构业务组织与工作模式,策略包括:1)重构业务组织模式:由单一链条/条块式向多元网格化转变(平面线形结构向多维立体网格状结构转变)。在图书馆整体组织架构层面,各图书馆要立足本馆的历史与现状,在审视泛在信息环境下信息资源生命周期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图书馆业务流程,逐步推进业务组织模式的重构。具体到单个业务环节,也需要在纵深方向构建多元网格化集成组织模式。鉴于越来越多的师生将往返于不同地点进行学习、教学和研究,纽约大学图书馆推行“全球服务整合”战略,通过整合基础设施以及各交流地点所有员工的技能和专业化知识,致力于建设一个集成、协作、高效的服务组织,能够在所有交流地点有效运作,提供一系列协调的在线联网服务,即形成一个集成的全球员工体系。2)工作模式转型:移动化的物理场所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虚拟空间,包括移动/远程办公、虚拟社区组织等。
建立灵活高效的图书馆组织架构,进行机构重审与调整。应打破以传统单链式业务流程中的工作环节为基础的机构设置方式,而从泛在服务的内在要求及泛在图书馆建设的需求出发搭建组织架构,并且注意兼顾本馆的功能与特色。美国国会图书馆2013年9月公布的组织机构中设置了美国版权办公室、战略规划办公室、业务支撑办公室等。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14年7月公布的组织架构中有数字研发与共享服务、教育创新与用户服务等。
与此相适应,要进行人力资源建设的转型。泛在信息环境下的图书馆行政重组、运营变化以及战略计划被认为是推动职位职责变化的三个首要力量。转型策略包括:1)重新审视岗位设置:重新定义传统岗位、设计并创建新岗位、合理匹配岗位与人员。2)图书馆人员要进行角色转型:图书馆馆长是组织的战略管家,对图书馆实行企业家式的领导;原本由馆长负责的图书馆的管理与领导工作可以更完全地由高级管理团队担任,高级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将图书馆运作视为整体,开展团队工作,并确保内部生产力、运营效率以及进行必要的调整以实现图书馆的战略目标和目的;图书馆员作为泛在图书馆的实际建设者,将成为对图书馆传统角色提出新功能需求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所在;作为主要的招聘部门,人力资源部要在新、老馆员之间维系平衡,人力资源工作者一方面要确保吸收到优质人才,使图书馆能够健康发展,保持竞争力;另一方面又要关注平衡老一代馆员的利益。进行组织文化变革,努力创建泛在信息环境下新型的组织文化。建设学习型组织、开放型组织、高效能组织、创新型组织。
4.2.5 根据建设的需要进行图书馆空间重构或转型
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没有围墙”、“无所不在”,在被社会重新认识的过程中,图书馆被认为是一种场所或空间。近20年来,图书馆的服务发生了巨大变化,体现在从以“藏”为主转向以“用”为主,从阵地服务转向网络化服务,从读者上门借还书转向足不出户即可获取资源和服务……探索图书馆空间重构或转型的趋势,创造符合泛在信息环境下读者需求的空间,以及与空间配套的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具有重要意义。
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空间的重构已经显现出如下趋势:l)藏书改为密集排架或转移到远程书库,腾出更多的空间供读者使用;2)信息/知识/研究/媒体共享空间及其设施的建设成为潮流;3)数字媒体实验空间非常普遍,数据实验室或创客空间起步并将快速发展;4)提供与空间配套的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及其服务;5)空间功能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不断拓展。
在图书馆空间建设与转型的过程中,应强调如下对策:1)结合泛在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的发展思路及服务方向调整或布局图书馆空间;2)要考虑未来空间设置的多样化,服务的个性化、精细化;3)空间的布局更加精致舒适和人性化;4)建设智能、环保、安全的图书馆空间;5)合理规划现有空间:转换馆藏建设的战略实践,增加电子资源的采购,减少印本书刊的购人,控制书库空间的增长速度;利用区域联盟共享印本资源,实现本校书架空间利用的最大化;利用自动化系统管理印本馆藏,最大限度地利用本校所有可用的设施;减少馆藏冗余,适时适当地剔除类型重复的图书馆资源,并探索其他策略;6)建立机制对改造后的空间使用情况进行持续性评估,随时调整空间的功能或布局,以利空间的最有效利用。
4.3 泛在信息社会中的图书馆建设需要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与引领
除了理论上的研究和技术方案的探究与实施外,泛在图书馆的建设必须要提高到国家层面,从政策和观念上统一规划和协调,引领与支持泛在图书馆的建设。
泛在图书馆的建设应吸取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经验。我国的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项目牵涉到国家发改委、文化部、科技部、教育部等国家机关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以及党校、科学院、社科院、军队院校等系统,甚至一些企业,这些系统分属于中央、国家机关和军队的不同管理部门。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头绪繁杂,缺少全国“一盘棋”的宏观管理体制;重硬偏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资源利用与产权保护问题始终是建没中的重点与难点。全球协作和跨学科合作、图书馆发展体制变革、经济与文化产业结构链、知识产权等,在泛在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与加强。
4.3.1 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泛在图书馆作为当前和未来知识型社会一种全新的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社会协作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这需要国家在战略上进行宏观部署和规划,引入市场竞争激励机制,加强法制化建设,协调与泛在图书馆建设运行相关的各方面关系,走合作共享、以服务为主导的建设模式。
首先,政府在推动信息产业发展方面要给予政策支持,工信部、文化部、财政部、教育部等有关政府机关要联手制定有关的战略性发展政策,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在推动信息产业发展的同时,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指导图书馆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前瞻性发展。其次,要结合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提出泛在图书馆作为国家战略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应用模式等,调动、统筹、协调社会各方力量,总体规划,科学实施。第三,要出台相应的法规、行业标准和专业技术标准,规范泛在图书馆建设的市场化运行;以标准规范约束和统一泛在图书馆的资源组织、系统集成、用户服务等各个环节,规范和调整泛在图书馆建设的形式与内容,并在建设过程中给予引导。另外,用户隐私和网络安全是泛在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或法令。
例如,马来西亚泛在图书馆是知识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来西亚首相署经济策划组认为图书馆在知识访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批准把图书馆作为“缩小数字鸿沟计划”的一部分,支持将7个图书馆作为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结构发展的试点,建成无所不在的图书馆,即泛在图书馆。首相署经济策划组在资金上也给予了大力支持,2009年7月16日通过了国家信息通信与文化部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委员会的审批。泛在图书馆示范项目还得到了马来西亚政府布政司的积极支持。
4.3.2 转变观念、明确目标,统一规划与协调
首先,图书馆员、用户乃至全社会公民都要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从认识上进行转型,掌握互联网思维,了解并熟知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原理及进展。对整个社会而言,越早认识到泛在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越早学习、接受与之相关的各项技术,越早转变观念、勇于创新,就能越早建成泛在图书馆,越早受益。
其次,明确国家层面相关的职能部门或机构的职责,为建设泛在图书馆成立全国的指导委员会,在国家层面统一规划与协调,明确目标,加强联盟与协作,逐步开展建设。泛在图书馆是一个技术含量高且高度集成的复杂的知识传播与服务系统,在未来新型的知识社会中,它是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馆单枪匹马地建设只能是重复劳动,耗费全社会更多的资源和精力。马来西亚通讯与多媒体委员会作为泛在图书馆项目主要的领导及协调部门之一,在国家硬件与系统软件等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统一的规划与协调,使得项目融入整个国家的基础建设层面,为国家的经济与文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信息服务。
第三,在国家层面通过政策引导,优化信息资源整合结构,调整信息资源数据库出版发行营销策略,刺激专业服务系统研发的技术创新,避免多头重复建设,为泛在图书馆发展创造更加积极高效的协作共建共享机制。
5 结语
我国已将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政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列为国家建设的发展战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加快了信息化与智慧化的步伐。建设泛在信息社会也应该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任务,以技术为依托,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更加智能、移动、互联的社会环境,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泛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能较好地发现、辨别而后合理合法地获得和利用信息,将成为人类的基本生存之道。信息安全与网络秩序的漏洞,也需要受到足够的重视并得到规范和改善。在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得到保障的同时,还要进行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公民的基本信息能力,为全面进入泛在信息社会做好准备。
在泛在图书馆的建设中,如何在技术、资源、服务、管理、空间、人才等方面实现创新与转型,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