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义增意,着盐入水——杜甫《登高》诗颈联与尾联新探

2015-07-15 10:51覃卫媛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登高动态生成

覃卫媛

[摘 要]杜甫《登高》诗歌前六句倍受好评,而尾二句则存在些许争议。其实此诗除了通篇对仗外,更在颈联处用了互文手法,是老杜此诗最高妙特立之处。而尾联更如着盐入水,愁怀生息不绝,品之有无限同情与压抑感生成。

[关键词]互文增意;空间角度;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5) 08- 0184- 02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88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杜甫《登高》一诗创作于夔州期间,一日在萧瑟秋风中登高临眺,望中万木凋伤,想到身世飘零,不免感慨万千,写下这“前无昔人,后无来学”的“古今七言律第一”诗。然而更多的评论家激赏前六句,对尾联则有些轻视。沈德潜更给尾联下了“结句意尽语竭,不必曲为之讳”的定评。笔者以为颈联以互文手法生意,当有更深一层之表达;而尾联如着盐入水,其愁之汩汩滔滔,郁勃难去,直与前六句相抗衡。只今拙笔浅论,虽贻笑方家,亦不失为一己之得,聊添读趣。

《登高》诗云“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箫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此诗“八句皆对”,以首联尤为工稳,作者在打破了近体诗首联不必对仗的范式后,更进一步以“句中对”的形式把对仗的架构加以夯实,营造了一种凝重肃穆的美感。而联中意象也如仪仗方阵般整齐地进入画面,令读者的视、听、触等感官系统几乎同时被调动起来:天之高旷使诗人的视野可以推得极远,但觉身体空间之狭仄压抑;急风也在旷茫的空间中几乎毫无阻碍地横扫而来,摧折万物,更衬出生命的脆弱与凄惶。在诗人身心为之凄紧之际,山中又隐隐传来猿猱的哀鸣,使肃穆的氛围又多了一分凄厉的感觉,“猿鸣三声泪沾裳”,异乡之苦况由此可知矣;低远处,沙渚孤悬,渚沙苍白落寞,连鸟儿也不忍停留栖息,想要借着急风飞返故乡,但弱小的双翅敌不过狂风肆虐,那回程多艰的盘旋姿态不正是诗人滞留夔州的景况么?而落叶归根的情结在岁月匆匆的脚步中愈发紧迫。这种黯然销魂的情绪体验摧伤了诗人的心肝,使他不忍细看,然而一抬眼间,无边落叶萧萧而下,直欲让人感觉有一种莫名的情绪跟随着纷然下坠的枯叶向无尽的深渊滑落,又是一幅让人目不忍视的景象。诗人的目光在又一次的躲闪间再次陷入了更大的难堪中:长江不尽,滚滚而来,仿佛一股巨大的力量冲撞而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裹挟着脆弱的生命奔向虚无。诗人着一“来”字远比“去”字更具有冲击力,“去”字更容易把诗人定格在旁观者的角度,而“来”字则有被卷入洪流无力挣脱之感。

诗人买舟出蜀,本意回乡,不意滞留夔州一年零十月。此番登临,感慨万端。罗大经认为颈联“十四字之间,内含八意”:“万里”与“台”是从空间上总结了当下所处物理空间的远与高,悲生于万里之外,登高望乡徒然再增悲情;“秋”与“百年”则在时间角度上感受岁月的匆匆进程,悲秋是古代文人骨子里生成的生命意识,而老之来至只为带走生命激情,留下满怀萧索。“悲秋”、“常作客”、“多病”、“独登台”等带有情绪感发的词则主要从生命体验的角度来表现的,可以说于有限的篇幅内道尽彼时的真切体验。萧涤非认为此诗含九种悲感:他乡作客与他乡常作客、万里作客、悲秋作客自是悲情的不断深化与叠加;登台与独登台、多病独登台的感慨又让意蕴容量进一步扩充;更有那多病常病之悲与老去无成之悲的无限伤感。

笔者以为此联在精当的对偶间更有互文的艺术手法,即在罗、萧所析的“八意九悲”中更要倍增其内涵。笔者斗胆于萧先生解读处狗尾续貂:登台为异客,可悲;以多病之身作客,可悲;病中万里作客,可悲;老病之体万里作客,可悲;万里之外萧杀天气以老病之体作客,可悲;客中登台,可悲;久客独登台,可悲;万里作客独登台,可悲;于万里之外的萧杀天气独登台,可悲;万里之外以老病之体作客独登台,可悲……。互文手法将多重悲感不断叠加最终产生万钧之力,深刻揭示了作者极尽疲累的人生体验。从空间角度而言,有离乡万里之外的异地、万木萧条的秋天环境及此时身体空间所在之高台。人被放置在这三种的任何一种空间中都不可避免产生愁情,更何况作者同时处在了三重空间叠加的境地。从作者的精神空间看,其间充盈着悲伤与孤独的情感。这些情感的产生不独来自于物理空间的接触,也来自身体处于多病与衰老状态,更来自于作者所处的社会空间。社会空间指的是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集合,列斐伏尔认为这是一种体验性空间,“侧重于物质性与精神性、感知与想象的合一”。如果说万里之外作客他乡是一种不得已的人生选择,那么以老衰多病之体前去登高则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行为。作者在极度压抑的状态下不顾身体状况前去登台,其登临过程定然艰辛之至,其毅力之坚也可想而知,以身体的磨损行为来达成某种情绪上的释放,可见老杜内心之抑郁已到了不可不寻找宣泄途径的地步了。易言之,即是作者想以空间的高度来置换空间距离所带来的生命压迫感。但不幸的是,当他登上高台,望中所见而引发的悲感不期然比从前更添数倍不止。登高目标的失落使他不得不承受事与愿违的后果,而身心已极度疲惫的老杜显然已无力驱逐这一场于视域高远处奔袭而来的无限哀愁了。

至于尾联,前有胡应麟云“此篇结句似微弱者,第前六句既极飞扬震动,复作峭快,恐未合张弛之宜,或转入虽调,反更为全首之累。只如此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未为不称也”。后有沈德潜之“意尽语竭”的评语。胡氏的“软冷收之”之言,在沈氏看来则是末联已气象顿衰,尚言有增愁苦之意,是一种“曲为之讳”的开解之辞。言下之意,即他认为末二句就是蛇尾,拉低了整首诗的格调,成为了此诗的包袱。施蛰存先生在《唐诗百话》中亦说诗人起调极高,以至后续乏力,此联是勉强凑上去的,“不必硬要替作者辨护”。在笔者看来,尾联承颈联之情绪,因悲生愁,悲之多,则愁只能更多,安有“软语收之”,“意尽语竭”之理。如此,老杜果然江郎才尽矣。笔者认为既然前四句写景以一实一虚出之,则后四句抒情亦以一实一虚应之。颈联实写,道尽生命中各种悲情体验,而尾联对愁怀的感发则于虚处营构出缈茫无尽之郁勃态势,有千钧笔力,足可抗衡前六句之“飞扬震动”与“峭快”之感。又如着盐入水,看似平常,细品之则其味愈发苦涩不堪。endprint

诗人的生活状态因“艰难”而“潦倒”,艰难的全部意蕴都在颈联得到深刻揭示,本联“苦”字的精当运用值得世人躬身拜服。就对仗而言,“苦”作副词解,以对下句的“新”字,解为“很…甚”之意。更妙之处则是当读到“艰难苦恨”时,读者心中本然的把“苦”字当成形容词汇入到对“艰”、“难”与“恨”所产生的情绪体验中,而忽略了它真正作为副词的面貌。可见老杜笔力所到尤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而诗味却番然更趋于浓厚,若不细细体味辨析,则容易被老杜高妙手法“戏弄”。此外,“恨”、“繁”、“停”、“浊”四字亦须仔细品读。以作者穷愁潦倒的一生而言,这“恨”的内容应是无法道尽的,诸如国衰之恨;或国有复盛之机而自己恐难得见之恨;或作客难归之恨;或壮志难酬之恨;或老病之体不容重头再来之恨;草堂安乐生活不复再来之恨等等。这千愁万恨,使诗人两鬓日愈添白。“繁”字,作动词解,给人一种添白之态势不能遏制之感。两鬓添霜难遏即愁绪弥日俱增无有尽时,而心之承受终将不堪负重,须得方法加以排解以防精神崩溃。曹操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王绩云:“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李白云“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白居易:“销愁仰酒浆”;李商隐:“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等等。可见,借酒消愁是古代文人常有的一种抒解负面情绪的方式。诗人于句尾写到了“酒杯”,想来这消愁亦主要以借酒为主了,而无论“浊酒”还是“清酒”,亦不过是老杜疏解愁绪的一道闸门,当万千愁绪汇人小小一樽酒时,“清”只是表象,“浊”才是其内质。亦即清者亦浊,浊者更浊。

有时候借酒浇愁的抒解方式也未必奏效,如李白“举杯销愁愁更愁”;刘得仁:“登山犹自健,纵酒可多愁”。有酒消愁尚不得解脱,更何况诗人此时因病处于“停杯”状态。释负的渠道被堵塞,意味着诗人需要更为强大的毅力忍受不断奔涌而来的痛苦,而痛苦是真真切切在艰难苦恨中不断滋生。且不说此前郁积心中的愁绪,单此番登临,望中之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引发的“愁”便需要无限大的空间容纳,但一个处于病衰状态的老人如何承受得了这肆意滋生的烦恼?因此,尾联着“繁”、“停”二字多么让人触目惊心,无处宣泄的愁绪只能停积心头,愈发沉重,且不断补充而来。若多病中的诗人杯酒不停,会加速生命的流逝速度;但停杯则使胸中的抑郁之气不得发抒,同样会导致生命在积重难返的痛苦中快速衰竭。到此,不难看出作者不顾老病体弱前来登高也许只是停杯后的另外一种散解愁怀的选择,但随着身体空间的不断升高却需要承受更多的心理负荷。理解这一点,便不能说尾联总不过一个“愁”字而已,亦不能仅看做以“软语收之”或“意尽语竭”的创作水平。因为作者对“愁”的表达绝不是一种单一静态的呈现,相反,这是一种动态生成的方式。读来让人感到了不断生发的情绪在疏解不利的状态中已导致诗人身心濒临绝地,细细体会之,则有倍感压抑的阅读感受。

参考文献:

[1][唐]杜甫,仇兆鳌[M].上海:中华书局,1999.

[2]陈庆元.三曹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l[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上海:中华书局,1979.

[4]萧涤非.杜甫研究[M].山东:齐鲁书社,19 80.

[5]施蛰存.唐诗百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谢纳.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空间转向视阈中的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登高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彰显数学课堂活力
品德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运用策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执教“登高”绝句及对“群文阅读”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