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 要]近年来,随着译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整个翻译活动过程中的彰显,译者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肯定,因此对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日益成为译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国内外各翻译理论流派纷呈,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呈现出多维视角,本文旨在总结、分析和反思多个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各翻译理论视角研究下的切入点、侧重点及其局限性,为译者主体性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以及多维视角的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理论范式;侧重点;多维视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5) 08- 0172 - 02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82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前言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其影响力和发挥的作用日益彰显,引发了研究侧重点从“原文为中心”或“译文为中心”到“译者为中心”的转变。对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不仅仅是回答“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也是对译者这一重要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的探究,其目的和意义在于“通过客观评价译者的劳动,提高译者身份和地位并最终促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由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受限于不同翻译理论的不同范式,范式不同、切人点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研究结果,在保持各自研究特性的同时,如何吸取各方之精华来补充完善各自的理论范式及制约机制,如何从译者主体性不同研究中提炼出其共性才是当务之急。在当前多维视角的研究格局下,构建全面和系统的多维视角已是翻译研究发展之必然。本文将从阐释学、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关联理论、生态翻译学等视角对译者主体性进行简要的总结,通过对比和分析,找出相互间的共性、特性及其局限性。
二、译者主体性简述
译者主体性是对“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索,对于译者主体性内涵及其范围的界定,译界众多学者根据自身研究对其进行了提炼和升华。许钧认为“所谓译者主体意识,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刘宓庆指出“翻译的整个过程,也就是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客观制约性的过程”;查明建提出了“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纵观众多学者对译者主体性内涵的界定,都有异曲同工之处,综合起来可概括为译者主体地位、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制约性的辩证统一。全面的译者的主体性研究不仅包含对译者地位、作用的认同及肯定,也包含译者责任及译者制约机制对译者的激励与约束。对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的侧重点是在探究译者所处的地位及其发挥的作用上,第二个阶段也就是现在所处的阶段,其侧重点是放在多维度多层次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上。“译学研究悄悄经历了由‘语言一文化一人的转变,完成了一次由本体到主体,由一元到多元的跨越”。
三、国内外主要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探究
阐释学关注的重点是语言和意义,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对原作进行深入的“理解”,这就要求译者有着较高的“审美创造力”,阐释学的代表人物斯坦纳指出将翻译过程分为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步骤,首先是译者要肯定原文本的价值,然后译者通过发挥自身的审美创造力、鉴赏力、文字功底,对原作的思想、风格等进行深入的解读并进行语言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译语读者难以理解的成分,最后通过“补偿”来给整个译作加以润色和平衡。在整个翻译活动过程中,阐释学的翻译理念认同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对译者各方面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解构主义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个不断解构再重新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无需固守原作的条条框框,原文本无限开放,译者既是解构者,也是建构者,有着绝对的自主权,在解构主义译者的笔下完全可以赋予原作新的文本意义且无需承担什么责任,解构主义译者的中心地位、绝对权力显露无遗,解构主义的理念也深深影响了女性主义的翻译观,笔者认为,两者都缺乏必要的、有效的译者制约机制未约束译者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过度发挥,极有可能会导致翻译“失控”的局面。
女性主义翻译是女性主义者们在翻译领域内解构和批判男权中心、争夺女性发言权和话语权的斗争,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就显得尤为明显。女性主义从不同角度质疑男权中心,若原文有悖于女性主义理念,那么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通过替换词汇、缔造新词、变更书写方式,或者重新翻译有影响力的著作做出变动,女性主义翻译强调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女性译者能动性的发挥,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封闭保守地忠实原作的理念,在翻译领域,为争取女性主义的平等地位及话语权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女性主义翻译理念在译者主体性发挥上缺乏有效的译者制约机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只针某一特定方向,有一定的片面性,在译作质量上的译者主体性发挥的激励和制约机制稍有欠缺。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的本质目的在于交际,而交际是一个明示一推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解读源语作者交际意图、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而后产出高质量的译作传递给读者。对于译者问题的研究在关联理论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关联理论对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除了研究范式不同于其他理论研究以外,还有一点就是在判断译者主体性是否得到很好的发挥或者译作的质量高低方面,关联翻译理论认为“读者越是感受不到译者的存在,越是体现译者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并未使用译界广泛使用的“译者主体性”,而是开创性地提出了“译者中心”这一说法,生态翻译学中的“译者中心”更加强调译者的中心地位及其主导作用,同时也具备系统的译者制约机制。译者的地位越高作用越大,其责任也越大,译者对整个翻译活动都要负全责,不仅如此,译者的行为及其译作质量的高低都要受翻译生态环境的检验,若译者不能提高自身翻译能力或过度发挥主观能动性,译者及其译作都会被淘汰。生态翻译学阐述的“译者中心”论与“译者主体性”最大区别之处在于翻译生态环境下的译者是在翻译行为过程中才占据中心地位,并不涉及翻译前和翻译后这两个阶段。生态翻译学的“译者中心”对以往的“原作中心”或“译作中心”有着很强的平衡和解构作用,为译者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endprint
除了运用上述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进行大量而深入的探究外,还有众多学者通过后殖民主义、接受理论、多元互补与多元系统理论等进行分析,还有从语言学、哲学、认知心理学等角度对译者主体性进行探索,抑或探究不同文体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的彰显,总的说来,对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已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不管是从各翻译理论切人分析,还是侧重于各个不同的学科角度和翻译文本,理论研究必须服务于翻译实践,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实践,全面而系统的探究已是发展之必然。在这种局面和形式下,为了避免研究的片面性,从多维角度探究译者主体性也是翻译理论研究的必然趋势。
四、结语
当前,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多地受到肯定和重视,译界对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呈现出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纵观各种翻译理论、各种学科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共性在于都在探究译者在翻译实践活动中所处的地位极其发挥的作用,都服务于各自的理论范式、理念和实践活动,不同之处是在研究角度、侧重点、认可度及各自理论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性的差异。笔者认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对自身理论体系的拓展,更在于对翻译实践的服务和引导,更好的服务的关键在于完善,完善的措施在于要充分认识自身局限性、吸取各家之精华,要从多维视角审视完善自身,致力于构建对译者激励与约束共存、多维视角下的、全方位的研究体系,以激励译者不断自觉提高自身翻译水平、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在完善而系统的译者制约机制下抑制译者主观能动性的过度发挥,最终使得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达到服务并引导翻译实践、激励译者产出高质量译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侯林平,姜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6(3):100 - 104.
[2]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 (1):6- 11
[3]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 (1):19 - 24.
[5]袁莉.文学翻译研究的诊释学构想[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75.
[6]林夏,谢道兵.关联理论与译者主体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3(3):87 - 89.
[7]胡庚申.从“译者中心”到“译者责任”[J].中国翻译,2014(1):29 - 32.
[8]唐培.从阐释学视角探讨译者的主体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68 -71.
[9]袁青.辩证统一的科学观与译者主体性[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4):73 - 75.
[10]赵志华.生存心态:译者主体性研究的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79 - 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