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性”福吗?

2015-07-14 09:02黄祺
新民周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性福蓝皮书职场

黄祺

2014年11月11日,辽宁省沈阳市,一创意蛋糕店推出光棍节特殊产品。

可怜,“爱爱”还要等假期。

情人节前,一家制药企业透露了一个小秘密,他们通过零售药店的销售数据总结出国人“爱爱”规律:每到小长假前几天,万艾可类的药物销售量激增,波峰波谷落差明显,不管是元旦、春节、中秋还是清明节,都会迎来销售高峰。看起来,中国人忙得连“爱爱”都快戒了。

当然,这样的消息并不意外,2014年“男性健康日”这天,《性福中国蓝皮书》发布,蓝皮书的数据显示,国人“性”福感在及格分上下,在人的这项基本需求上,很多人怀揣烦恼。

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总觉得钞票一天比一天难赚,朋友常常有意无意调侃,我也许有天改名叫周转;

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我梦见和饭岛爱一起晚餐,梦中的餐厅灯光太昏暗,我遍寻不着那蓝色的小药丸……

1999年,流行歌曲《最近比较烦》从台湾飘到内地,风靡一时,李宗盛细腻的笔触,点破了都市职场人的万般无奈。当时,台湾还是“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腾飞给职场人带来的压力,得以通过歌曲宣泄。时隔15年,内地都市人越来越能够体味《最近比较烦》描绘的人生况味——紧张的职场打拼换来生活的衣食无忧,但幸福感却所剩无几。

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后,衣食之外的满足感重新受到重视。2008年,企业家王石出版《让灵魂跟上脚步》,引发了中国中产阶层对自己生活品质的关注和讨论。王石用他50岁后的人生故事,为中国中产阶层树立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样本,在这个标本中,事业成功固然重要,生活的幸福感也同样重要。

幸福感,说不清道不明,以至于中央电视台的“你幸福吗”街头调查被千万人调侃。按照经典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分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那么,人在不同的阶段逐级满足不同的需求,就一定幸福了吗?答案还是不能肯定。

比如,“性”福是人的生理需求,但那些已经跨越生理需求阶段,向着更高层次需求迈进的人,却不是天然地感到“性”福。情况往往相反,国外一些调查显示,越是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高的人群,“性”福感可能越低。

中国的情况如何?在《性福中国蓝皮书》之前,中国从未有过由权威专业机构支持、大规模的面向公众的“性”福调查,特别是中国职场人群的“性”福状况,此前未被梳理。2014年10月,由中国性学会联合媒体发起的“性福调查”历时一年结题,调查形成的《性福中国蓝皮书》第一次用数据描述了中国职场人的“性”福状况。

哪些职场人对自己“那话儿”最自信?哪些职场人最有情趣?哪些职业男“疲软”,哪些“刚强”?蓝皮书一时间在国内引发热议,也吸引了西方主流媒体的关注。蓝皮书在公布调查数据的同时,还提供了不少“性”福知识帖,以“Tips”的轻松形式传播性健康科普知识,而后者,是《性福中国蓝皮书》更重要的目的。

“性”福在中国被误解太久,要么仅仅被当做饭后谈资,被夸大扭曲;要么被深藏进教科书籍,被老师们讳莫如深。因为《性福蓝皮书》,中国人的“性”福终于得以搬上台面。

《性福中国蓝皮书》揭开了中国职场人“性”福现状的一角,让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离“性”福有多远。

意外:女性更关注“性”福

记者追着一位农民工问:“您幸福吗?”

被问者上下打量一番记者,回答:“我姓曾。”

上面的对话,被网络定义为关于幸福的“神回答”。比幸福更难回答的,是“性”福。

2014年初“性福调查”启动时,调查的主持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男科中心主任姜辉教授和一群媒体人,对调查的难度早有预料,因此选择了网络调查和线下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尽管每个成年人都需要“性”福,但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中国当下,要开口谈“性”,仍然是一件困难的事。网络解决了人们的羞耻感障碍,面对电脑屏幕,人们更容易放下伪装袒露真實的想法。

“性福调查”采取了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线下调查借助了“男性健康万里行”活动,这个活动横跨22个城市,由男科专家在各地医院为患者义诊,同时进行性健康知识的科普。经过近一年的时间,“性福调查”获得了1万多人的调查数据,数据覆盖十一大行业,年龄层以青壮年为主。让调查人员意外的是,女性对“性福调查”更加感兴趣,参与调查者中女性不在少数。

除了参与热情胜过男性,从调查结果看,女性对“性”福质量也更加在意,而且,就算没有伴侣的配合,她们也更积极地寻找自己的乐趣。“性福调查”结果显示,93%的职场女性会购买情趣用品,其中经常性消费及随机消费的女性占78%。蓝皮书总结说:“为了自己的性福,女性已经迈出了坚实而重要的一步。”

事实上,女性比男性更加关心“性”福的现实,可以从两性生理上的差异中找到原因。无论人类智能发展到何种地步,生理上的动物本能不会消失,因此,完全可以从动物本能和远古人类的生活环境中,看到两性看待“性”福的差异。

如果追究终极的目的,性,最大的作用是达成繁殖、延续后代。一些低等的单细胞动物,不需要性就能够繁殖。而高等级的动物多数以有性生殖的方式延续后代,这样做被认为可以更好地完成基因的重组,筛选出更好的后代。大多数动物都是由雌性完成孕育后代的任务,而雄性的作用,则是以最大的能力寻找尽可能多的配偶,以便把自己的遗传信息留在后代的身上。

人自然不能“免俗”。在社会文明形成之前,男人和猴王在两性之事上的想法没有多大区别,因此,男人天生更注重“量”而不是“质”。男性的“乐事”在女性身上可不是那么简单,一旦允许异性近身,结果很可能是漫长的孕育和抚养后代的重任,这让女性不得不谨慎对待那些浑身冒着荷尔蒙气味的“男猴子”。

男人来自金星,女人来自火星。一本名为《为什么男人想要性,女人需要爱》的畅销书中,讲到一个有趣的实验,从一个侧面解释了男人为什么在两性活动上“简单粗暴”。

这个实验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在2006年开展的,实验显示,仅仅让男性受试者与一位陌生女子随意交谈,他的睾丸酮水平就会上升三分之一;而且,这类荷尔蒙的反应越大,该男性的行为就会越夸张。这项研究还指出,比起处于择偶期的单身男性,已婚及身为人父的男人身上的睾丸酮指数明显较低。这是因为当男人成为父亲后,就转入照顾他人的亲职角色;而睾丸酮较多的单身男性,则依然四处寻觅能够传宗接代的对象。

漫长的男权社会,曾给两性关系留下成见,不管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中,女性的“性”福感曾长期被忽视。2011年,美国电影《歇斯底里》上映,故事还原了“振动棒”发明的背景,也让我们看到一百多年前的维多利亚时代,西方女性的“性”福处境。

当时,一些情绪表现抑郁、焦虑的女病人,被诊断为“歇斯底里症”,而一位医生找到了治疗“歇斯底里症”的好办法。不过,医生最终被高强度的手工劳动累倒,为此,他邀请朋友一起发明了代替手工劳动的器具。这个工具演变为今天的“振动棒”,而当年的“歇斯底里症”,在今天看来不过就是女性不“性”福的后果。

现在,女性的“性”福感终于得到承认,而且在医生们看来,两性“性”福本来就是一个“相对论”,女性的感受是重要的评价指标。姜辉教授在平常接诊中注意到,如果夫妻遇到“性”福难题,往往是女方更加主动地带着丈夫到医院寻求治疗,这一方面与男性观念保守有关,也与女性更加关注“性”福质量有关系。

忧愁:职场男性“疲软”常见

导演冯小刚人到中年时,拍过一部电影叫《一声叹息》,电影里有这样一句台词:年轻的时候有贼心没贼胆,等到老了,贼心贼胆都有了,贼又没了。冯导善于总结世态人心,一语道破中年男人的心态,如果用医生的眼光看,电影讲的就是男人生理机能衰退后的尴尬境地。

“性福调查”参与者中35岁男性占全部男性参与者的90%,正是贼心、贼胆、贼都有的人生黄金期,理论上说,“性”福指数应该高高飘扬,但从调查结果看,却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如意。

关于“性”福满意度,51%的职场人表示基本满意,37%表示非常满意,还有8%在“例行公事”,剩下4%竟然是“无欲无求”。

如果说满意度是一个充满主观色彩的描述,那么接下来的“性爱频率”“性爱时长”“硬度水平”则可以从相对客观的角度描述职场男士们的“性”福水平。调查显示,44%的职场男性每周性爱频率小于1次,37%在1-3次;“男性单次性爱时间”选择最多的是10-20分钟,占比39%,第二名是小于10分钟,占比24%;至于“硬度”,55%的男性职场人认为自己达到四级,达到三级的有35%。

来自万艾可的中国风祝福。

由于“性福调查”采取的是自愿填写问卷的形式,考虑到男人们爱面子的“习性”,以上数据不免有“拔高”之嫌,从男科門诊看到的普遍情况是,因“性”福问题求诊的男性患者,的确存在年轻化的趋势。

姜辉教授提供的一个数据是,30-50岁男性是目前男科门诊主要的患者群,男性生殖系统疾病中ED(男性勃起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高发病,这些年ED发病也有年轻化的趋势。根据相关调查,中国30岁以下男性ED的患病率是25%。姜辉分析认为,中国社会近30年高速发展,城市职场人生活压力加大,对男性健康是一个重要的影响,也是年轻男性出现ED的一个原因。

最近,一份企业菁英调查报告出炉,其中的数据正好反映了中国职场人对家庭生活和个人健康的忽略。数据显示,大部分菁英希望事业家庭兼顾,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只有40.8%的菁英真正实现了事业家庭兼顾,45.3%的企业菁英坦陈,现实中自己将生活重心放在事业上,对家庭有所忽略,这一现象在民企菁英身上更为严重。调查还发现,职业精英们较少关注身体健康、子女教育等家庭生活问题。

姜辉教授告诉《新民周刊》,在“性福调查”中加入“硬度水平”指标,是为了提醒职场男性不要忽视“隐患”。“医学上对男性勃起硬度有标准,用于相关疾病的诊断。为了方便大众理解,我们把这个标准通俗地翻译成四个比喻:一级硬度像软豆腐,二级硬度像扒皮香蕉,三级硬度像带皮香蕉、四级硬度像新鲜黄瓜。四级硬度是美好‘性’福的基础,也是男性健康的标志。”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如果男性发生ED,很有可能是潜在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的先兆,因此,ED不仅事关“性”福,也事关健康。

但显然,中国男性对ED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很多人一直到影响生育时,才愿意到医院接受治疗。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男科中心张志超医生告诉《新民周刊》,中国每年有40万-50万例试管婴儿,夫妻不能自然受孕的原因中有一半是在男性一方,在男性原因中有一部分就是ED。接受记者采访当天,张志超接诊了一名因不育求诊的32岁的男性患者,经过张志超的了解,患者的夫妻生活中有一半不能成功,另一半也不满意。

ED是一种可以被纠正的疾病。张志超介绍,中国ED治疗经历了从“蛮荒”到专业的过程,早期缺乏有效药物的阶段,医生往往只能给患者“做做思想工作”,有的医生甚至建议男性在同房前喝点白酒“壮壮胆”。后来,海绵体内注射、真空负压吸引等治疗方式进入中国,但这些技术存在各种问题。“比如海绵体内注射很难控制起效时间,有的患者在医院治疗后,挤公交车回家,被人家骂流氓。”

直到2000年,万艾可进入中国内地,内地ED的治疗走向规范化,此后又有几种国外同类药物充实到ED治疗中,大大提高了ED的治疗效果。近些年,中国男科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男性疾病的规范化治疗也有明显的进步,但当药物和医生都有了,却发现男人们的性健康知识和观念没有太大的改变,走进诊室对于很多患者来说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误解:“性”福只是体力活

从“性福调查”的数据看,中国内地职场人对自己的“性”福满意度不算太高,这个数据背后,藏着哪些秘密?

应颖是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精神科医生,这位时尚的女医生是中国最早一批涉足性健康领域的精神科医生之一。作为女医生、作为从精神学科角度看待性健康的女医生,应颖更多地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去分析“性”福。她认为,“性”福感不高的背后,是一个一个的“误会”。

男性和女性对“性”福的需求本身就是不一样的。“性福调查”也提供了这样一个数据。关于“性”福的各个组成要素,男性和女性所认为的重要性排序完全不同。男性认为,性爱时长是关键,硬度是基础,大多数参与调查的男性把“充沛体力”和“坚硬长枪”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姑娘们呢,大多数女性把男人最在乎的时长和技巧放在第二位,她们对激情前戏更为看重。

白天不懂夜的黑,真相大白之时,男性和女性是不是都该反思一下?

另一个“误会”是,很多人以为“性”福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事关体力,但应颖医生一再强调,没有爱就没有“性”福,“性”福一定是建立在感情之上的。

2014年的最后一个月,“陌陌科技”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成为一家上市公司。按照书面定义,“陌陌”是一款移动社交工具,不熟悉互联网的人大概不太容易理解这是个神马东西。还是民间语言浅显易懂——“陌陌”,不就是约炮工具嘛。

“陌陌”上市一时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看起来,互联网给约炮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方便。但问题是,约炮更方便就等于“性”福更易得吗?

完美的性需要强大的爱作为支持。

应颖告诉《新民周刊》,性有4个功能:生殖、健康、愉悦、创新。人与其他动物的差别在于,人对后两者更加重视。而人的愉悦是受到社会文化限制的,没有感情的约炮,很难有愉悦感或者幸福感。“完美的性需要强大的爱作为支持。”

当“性”福遇到障碍,一般人会想到去泌尿科或者男科就诊,以为解决了生理上的问题就万事大吉,事实上,一部分男性遇到的障碍,不仅仅是器质上的病变,也有心理的复杂因素。性功能障碍的发生往往是心理、生理、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一点并不奇怪。100多年前的弗洛伊德医生,早就把性与精神状态联系起来并推向极致。他的理论中,人的各种心理障碍,都是性紧张积累的结果。在弗洛伊德先生那里,你想啥都是潜意识里的性压抑作怪。

因此,在应颖医生的诊室里,除了提供药物,医生还要为患者开出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药方”。应颖一般会告诉患者,既然爱是性的前提,那就先谈谈情说说爱,不要因为老夫老妻左手摸右手,就忽略了情感的交流。边缘性性活动——这是专业用语,应颖医生的翻译是,拉拉小手、亲亲小嘴、熊抱、壁咚都可以,重要的是制造暧昧的氛围,让爱情重新鲜活起来。

应颖坚定地相信,“性”福是爱的结果,有了爱,不愁没有“性”福。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性”福不是完全主观的感受,应颖认为,保持频率与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性福中国蓝皮书》发布后,一些声音认为调查发布的指标对职场人反而是一种压力,带来负面的影响。应颖不同意这种说法,她认为,给一个数据参照,不是让你一定要达到这个目标,而是提醒你要保持你的活跃度。“这个事儿吧,不弄不弄就真的不想弄了。”

《性福中国蓝皮书》发表后,受到了媒体的极大关注,海外媒体也加入到了报道的行列。姜辉教授说,西方媒体主要从民生的角度关注中国职场人的性福水平。

姜辉教授介绍,关于性健康的调查难度本身很大,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做过一个研究,在一个小镇跟踪观察10年,得到的数据是,40-70岁男性中ED的发病率为52%。《性福中国蓝皮书》的价值在于,它反映了中国城市白领阶层的生活压力和健康状况,让公众关注到性健康,并且通过蓝皮书接受到正规的性健康知识。这些对于整个人群的健康和社会和谐都是有好处的。姜辉透露,“性福调查”在2015年将会延续,到今年10月28日男性健康日,一项新的调查报告将发布。

关于“性”福,应颖医生给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性”福如健身,首先你得重视它,然后你得锻炼它,最重要的是科学“锻炼”,才能收获完美“性”福。

爱情与灵药

美国电影《爱情与灵药》2010年上映,电影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电影中的男主角一开始玩世不恭,只信约炮不信爱情,职业是推销员,推销“灵药”万艾可。女主是一位艺术家,患有帕金森综合征,她本想在病重前挥霍青春,孤独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两个不要爱情的人,终于碰到了一起,却发现,爱情,才是治疗人生各种痛楚最好的“灵药”。

男主原型,曾真的为辉瑞效力,是一名出色的万艾可销售员。万艾可问世17年,已然变成了“情爱”的代名词,也触发更多人去思考“灵与肉”的纠葛。

万艾可进入台湾后被翻译为“伟哥”,这个形象的昵称流传至今。2000年,万艾可进入中国内地。作为处方药,万艾可只能凭借医生处方在医院药房或者正规的药品零售店购买。尽管万艾可并非随处可得,但它的出現,恰逢中国社会的转型,社会人际、两性关系以及人们的情爱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伟哥”很快成为热词,也变成了一种象征。

万艾可在中国的“走红”也伴随着烦恼,万艾可可能是中国市场上遭受假冒危害最严重的药品,在不正规的渠道,你可以买到各种价位、来路不明的假冒蓝色药丸。

2014年,万艾可专利到期,中国一本土药企的仿制药上市,但这种仿制药的价格其实与原研药万艾可的也差不了多少。从第三方数据看,万艾可在2014年的市场表现并没有因为专利到期受到太大影响。

猜你喜欢
性福蓝皮书职场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再婚“性福”说明书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老年人的“性福”被谁偷走了
2018年“宁夏系列蓝皮书”正式发布
《上海投资蓝皮书》发布
第八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
阳痿早泄患者大救星——雄风散 让天下男人骄傲女人性福
可信计算联盟联合两家机构启动蓝皮书编纂工作 我国首本《信息安全蓝皮书》即将编撰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