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意识、人文关怀及知识分子的良心——推荐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入选高中课本

2015-07-14 07:26:31内蒙古张子轩
名作欣赏 2015年13期
关键词:王小波人性话语

内蒙古 张子轩

批判意识、人文关怀及知识分子的良心——推荐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入选高中课本

内蒙古张子轩

中学语文教材:批评与建构(五)

王小波杂文《沉默的大多数》以其尖锐犀利的文风、对人生存状态的本质揭示和对人性弱点荒诞不羁的描述在当代杂文中独树一帜。本文从培养高中生的批判意识、改进语文教材包容性的现实需要、引导学生站在“人”的角度体恤弱势者三方面探讨推荐该文入选语文教材的原因和意义。

王小波 《沉默的大多数》 批判意识 高中语文

《沉默的大多数》是著名作家王小波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杂文,这篇杂文凭借作者独到的视角、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诙谐不羁的语言表达在当代杂文中可谓独树一帜。读罢此文,读者大都会陷入一阵沉默,这种沉默或许是被作者猜中心思一语中的的反思,或许是对成人世界复杂逐利关系的自省,或许也有人在现实中不可以独善其身的隐忧。

因而我想,此文若能纳入高中语文课本鉴赏范畴可以让高中生对人性、道德、是非、公理、沉默、话语权等有所思考,从而给自己的未来在“圈子中找到一个立脚点”。同样是反思题材作品,既然巴金先生的《怀念萧珊》《小狗包弟》和古华先生的《芙蓉镇》可以入选,那么我认为王小波批判味道和反思意识更浓的《沉默的大多数》也是可以入选的。下面我就浅谈几点思考。

培养高中生的批判意识

王小波是当代文坛少有的鲁迅式的批判战士,其作品常常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做出最彻底的反讽。他唾弃中国现代文学那种“软”的伤感缠绵和谄媚的传统,而秉承罗素、米歇尔·福柯、卡尔维诺的批判思考精神,与人性的卑劣面撕破脸,同时把这种批判精神和中国古典批判小说的游戏笔墨做了一个创造性糅合。

王小波的文章尖刻、调侃、荒谬、睿智,深入思考国民性和人性弊端。王小波说,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文革”的苟活年月,人群可以在沉默和话语两种文化中选择。其实这种选择既是真与假的选择,也是人性与反人性的考验。

语文教育的本质是精神教育。中学语文教育是培养批判精神的有效途径,语文教育中对学生批判精神的塑造恰恰是其软肋。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但多年来却一直是被忽视的。高中生可以借这篇文章发出对于“人”最彻底的疑问,对人的双面性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考。人们在什么场合沉默,为什么沉默,人们为什么要为自己的话语捐税?这样的思考存于心中,绝不会随着课文讲解的结束而结束。

文学即人学,对人性的刻画和深入剖析是文学的一项使命。《沉默的大多数》通篇探讨的话题很好地解答了这一项文学任务,是一种文学精神的范式。文章对“沉默”揭示得那么畅快淋漓:

有一件事大多数人都知道:我们可以在沉默和话语两种文化中选择……话语即权力,权力又是个好意思,所以的确有不少人挖空心思要打进话语的圈子,甚至在争夺“话语权”……进了那个圈子就要说那种话,甚至要以那种话来思索,据我所知,那个圈子里常常泛着贫乏症。

也许依高中生的年龄,不会太过在意文中的善恶是非,不会深刻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更不会熟稔人情世故。但细读一下作者在“文革”中那些荒谬的遭遇,也会给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境遇带来某种启发。解读生活问题——这正是我们要利用语文学科特有的感性,借这篇文章激发学生内心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初衷所在,让学生从“话语即是权力”中读出作者所透露的对于社会的批判、对于权力的批判、对于人性的批判以及对于道德的批判,从而改变从上至下“任何一篇文章只要对高考无益就是不存在”的教育唯利是图心理,岂不善莫大焉?正如保罗·佛莱雷所说:“批判意识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任何教育若失去批判性就没有发展价值。”

你不信我从未在会议上“表过态”,也没写过批判稿。这种怀疑是对的:因为我既不能证明自己是哑巴,也不能证明自己不会写字,所以这两件事我都是干过的。但是照我的标准,那不叫说话,而是上着一种话语的捐税……我要说的是,征收话语捐的事是古已有之。说话的人往往有种输捐纳税的意识,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口头上。

《沉默的大多数》的批判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折射了王小波作为知识分子的良心,文字嬉戏的背后是对民族精神前景的揭示探讨和深刻忧虑。揭露,绝不仅仅是本文的写作目的。在现今语文教材入选篇目太过严肃的氛围下(当然,这种严肃也是必要的),也不应排斥这种“荒谬元素”和“调侃精神”为批判意识教育带来的新风。

改进语文教材包容性的现实需要

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增加学生阅读的思想性、批判性和时代性才是“大语文”的概念。语文教材入选篇目的阅读仅仅是学生阅读视野的一小部分,某种意义上也仅仅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等因素影响,课文的教化功能正渐趋退化。时至今日,语文教材已不再一家独大,各种版本蜂拥而至。但笔者认为,增加语文教材入选作品风格的多样性仍旧是当务之急。教材篇目的多样性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更能体现出教材适应时代的兼容性。

现今的语文教材,涉及反思题材的作品寥寥无几,《沉默的大多数》堪称反思题材的“异类”。这篇文章归根结底想要表达的是:无论是政治权力至高无上、“出身论”唱主角的“文革”时期,还是商品经济占主导、人的精神商品化趋向日益严重的当下,“沉默的大多数”都是因强大的外力压制而禁锢了人的心灵,毁灭了人的道德感和理性思维能力的畸形表现。

在当下需要进行道德重构的社会,作家王小波的反思其实也正是时代命题。王小波通过独特的杂文写作,显示了他的个性和价值。这是一种时代呼吁。王小波的作品同样承载了“唤醒民众”这种鲁迅式的社会责任。语文教材的编造者大可不必因王小波用“荒谬逻辑”和“反讽表达”表现出令人啼笑皆非、无法用正常思维把握和理解的事件,就以语境“不够严肃”“不适合宣教”等种种理由将此作品拒之门外,否则便失掉了语文教材应有的时代包容性和博大胸襟。

正如学者唐建新所说:“刻意追求程序性知识的语文教科书不应该得到肯定。”人类文化遗产浩如繁星,经典文章不胜枚举,根本用不着以“谨慎”的眼光锁定少数几篇曾经的经典,只要补充进来的文章也足够经典、足够有深度,就犯不着犹豫不决、惴惴不安。

对语文教材包容性的尝试和改革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中。正如思想家罗素所认为的:“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当面对如王小波一样,用通常被认为不登大雅的身体、性等主流话语之外的逻辑体系来冒犯,甚至战胜周遭的粗暴蛮横或者彬彬有礼的体制和环境从而揭示精神的命题时,我们更应该欣赏王小波狂飙突进、气势凌厉所开辟的话语境地,尊重他想象方式的自由不羁、我行我素和语言方式的荒诞、自我嘲弄,理解他在《沉默的大多数》中利用语言建构和想象建构所建立的一个与沉重往事相对立的悲情感极强的话语世界。他以此解构自身遭遇,拓展人群的心灵世界,鼓励人们面对严峻的话语世界不低头顺从的生存勇气。

引导学生站在“人”的角度体恤弱势群体

我们可否借《沉默的大多数》一文,引领高中生们仅仅从人的角度,对存在于中国古往今来的弱势群体给予一些人文关怀呢?我想是可以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何尝不是一部宣扬尊卑有序、强势群体战胜弱势群体的悲壮历史呢?我想,王小波写作此文的一个目的就是替弱势群体讲几句话,鸣几句不平吧:

我又猛省到自己也属于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些人有着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

简言之,某些话语圈里总是在说些不会遇到反驳的话。往好听里说,这叫作自说自话;往难听里说,就让人想起了一个形容缺德行为的顺口溜:打聋子骂哑巴扒绝户坟。

人文关怀是一种文学视角,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学生读罢此文,应该有比读《卖炭翁》《观刈麦》《捕蛇者说》等作品更深入的思考。王小波对“沉默的大多数”并没有给予鲁迅式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而是尖锐地指出了这部分人悲哀的命运归宿和残酷的生存定义:“话语交给我们很多,但善恶还是可以自明。话语想要交给我们,人与人生来就不平等。在人间,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但你也可以不听。”

在等级社会,话语是权力的象征。弱者无论持有何种情绪、属于何种情况,他们终究是说不出话的。对“说不出话”的人给予关怀、同情也实属无奈。联想到近日,东北某地一高中女教师因学生在教师节未送礼物给她,公然在教室破口大骂四十余分钟,全班学生只能默默忍受,无一人敢站出与其争辩,沉默在了不该沉默的时刻。

其实这种沉默在时时上演。如班主任提议班长唯一人选,问学生有无意见,学生不说话即为全票通过。此类话语弱势群体的“沉默”并不在少数。

我认为,《沉默的大多数》给学生带来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同真实生活的高度契合。学生完全可以借此文发散开去,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找到文中的影子,找到文中的人,找到亲身经历,并带着这些启迪思考未来。其实,鲁迅也好,王小波也好,他们能做到的也仅仅只有惊醒麻木的不知觉醒的人。

中国的传统是一面镜子,外国文化则是另一面镜子。还有更大的一面镜子,就是沉默的大多数。

我们的学生若能借此文感受到人性的两面和话语背后或正直、或谄媚、或哀怨——不同人生态度的博弈,站在人的角度理解文学、透析人生、洞察人性,那这篇文章的借鉴启迪意义是成功的,也是教材编选该文走进学生视野的真正价值所在。

作 者:张子轩,内蒙古包头市学大教育集团高中语文教师。

编 辑:张勇耀 mzxszyy@126.com

猜你喜欢
王小波人性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杂文月刊(2021年11期)2021-01-07 02:48:01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8
王小波 你好哇,李银河
海峡姐妹(2018年11期)2018-12-19 05:18:18
功能与人性
工业设计(2016年10期)2016-04-16 02:44:06
浪漫王小波
海峡姐妹(2015年7期)2015-02-27 15:12:11
关于王小波的误读
小说月刊(2014年5期)2014-04-19 02:36:45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