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言”看明末社会官本位思想的淡化

2015-07-14 07:57颜廷军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公管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0
名作欣赏 2015年14期
关键词:官本位淡化商人

⊙颜廷军[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公管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

从“三言”看明末社会官本位思想的淡化

⊙颜廷军[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公管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

从秦汉开始形成的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到了明中后期有了淡化的迹象,冯梦龙的“三言”通过“发迹变泰”、纳监选官的情节和一些商人形象的刻画,揭示了“官本位”思想淡化的现象,展现了明末市民社会的风情画。

三言 官本位 淡化

把官阶高低作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评价标准去衡量社会成员的个人社会地位和价值,把其他的社会价值标准对比换算成不同官阶来评价社会成员的社会价值,这是“官本位”概念的核心内涵。应该说,“官本位”思想贯穿了从秦代到当今的中国社会,成为中国文化糟粕的一部分。但冯梦龙生活的明末社会(十六世纪下半叶到十七世纪中叶),随着江南商业经济的发展及城镇规模的扩大,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进一步形成,封建道德的束缚明显放松,数千年之久的“官本位”思想也有了淡化的迹象。这在“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也有所体现。

一、“发迹变泰”的情节,揭示了仕途之外,商人、市民的生活理想,淡化了“官本位”的价值标准

“发迹变泰”故事,本来是宋元“说话”艺术中“小说”一家中的一个类目。通常讲述某人物由贫贱而致富贵的故事。“三言”中的“发迹变泰”故事,是唐末农民起义破坏了门阀观念及制度后出现的现象。五代十国、宋明两代开国之君的发迹史实,宋元以来市民阶层的壮大,是这些情节的现实基础。这类故事迎合了市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在困苦的生活中,抚慰了市井人生中芸芸众生的心灵。

根据潘承玉老师的研究,宋元话本小说和戏剧中就有“发迹变泰”的主题。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文士发迹;第二种是武士发迹;第三种是工商业者发迹。潘承玉认为工商业者“发迹变泰”情节主要出现于明代后期的拟话本小说中,而不存于戏曲。①因为明后期的戏剧已经案头化,脱离了市民这一欣赏主体。现择取“三言”中的两篇有关商人的小说略作分析。

《醒世恒言》卷十八《施润泽滩阙遇友》中,主人翁代表的是手工业者,靠商业道德发迹。这是一篇描写市民生活的作品。写明嘉靖年间,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的施润泽夫妻俩,置办了两张绸机,靠养蚕织绸为生。一天施润泽做生意途中拾到六两银子,后来出于对失主的同情和自己的良心道德,他又回到拾银子的地方等到了失主朱恩,归还了银子。六年后,施、朱偶然相遇,朱恩送给施润泽紧缺的桑叶,并帮他送回家。施润泽因此也躲过了太湖风浪并捡了条性命。从此,施润泽的生意越做越大,后来成了开二三十张织机的业主。作品歌颂了小工业者之间的友谊,表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施氏是“三言”中商人的代表。“‘三言’中活跃的商人,多数已不是贪得无厌之徒和为富不仁之辈,而往往是一些善良、正直、纯朴,而又能吃苦、讲义气、有道德的正面形象。”②小说借市民社会中因果报应的思想,歌颂了正直商人勤劳致富,刻画了正当经营发家的正面商人形象,为市民阶层找到了不同于以往的社会上升通道,即不为官而成功的途径。这样就从某种程度上淡化了秦汉以来的“官本位”的价值评价标准。

同书卷三十五《徐老仆义愤成家》讲述的是小商人靠发愤勤劳发迹。小说中的徐氏老仆阿寄长途贩运,历尽艰辛,终于发财。作品说“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徐老仆为主人尽心竭力,好像是尽了为奴者的义务。但这篇小说重点强调他照顾的是孤孀,是近似于被人遗弃的弱者,为这样的主人排忧解难,这当然是值得赞扬的美德。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徐老仆义愤发家的道路。小说具体而生动地描绘了他经商的每一个环节,告诉人们,普通市民只要敢于经商,善于经营,审时度势,灵活应变,照样能被人尊敬,过上富足的生活,而不一定要为官为宦。

总之,“三言”中的许多商人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及商业道德在社会上取得了成功,这样“发迹变泰”的情节,为市民指出了新的上升通道,淡化了“官本位”的价值标准,成为市民新的兴奋点。这与明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滋长以及整个社会呈现商业化倾向是密切相关的。

二、“纳监”选官制度的施行,变革了官方意识,淡化了“官本位”思想

明末商业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官方意识的一些变革,明政府为了创收,施行一种名曰“纳监”的选官制度,只要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额的钱粮就可录取为太学生。尽管这种制度会导致“使天下以货为贤,士风日陋”的结局,但政府为济眼前之急,“或遇岁荒,或因边警,或大兴工作,率援往例行之”(《明史》卷69“选举”)。冯梦龙在小说中也有反映:

原来纳粟入监的,有几般便宜:好读书,好科举,好中,结末来又有个小小前程结果。以此宦家公子、福室子弟,倒不愿做秀才,都去援例做太学生。自开了这例,两京太学生各添至千人之外。(《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而且,做官能捞的好处与花钱的多少成正比。小说中写道:

本多利多,如今的世界,中科甲的也只是财来财往,莫说监生官。使用多些,就有个好地方,多趁得些银子,再肯营干时,还有一两任官做;使用得少,把个不好的缺打发你,一年二载,就升你做王官,有官无职,监生的本钱还弄不出哩!(《赵春儿重旺曹家庄》)

以上是曹可成与春儿对话中的一段。曹可成之所以重在曹家庄兴旺,赎回旧日田产房屋,为宦门巨室,就是因为他三任宦资花了约有数千金。金满“将银钱援例纳了个令史”之后,又到处行贿,谋了个库房保管的“美差”(《金令史美婵酬秀童》)。冯梦龙通过小说的这些情节,展示了明末社会读书人眼中铜臭熏染的官场图景,客观上表现了“官本位”思想淡化的情况。

市民是商业经济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开始从蒙昧中走出来,大胆地从商业活动中创造更好的生活,不把“官场”作为自己唯一的上升通道,他们有了一定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特别是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官场,现在赚了钱就可以买来入场券,这在明中期以前的中国各历史阶段是难以想象的。这样的社会现实显然冲淡了官场的吸引力。

三、通过嘲笑官场的丑陋,市民与商人找到了官场外的自信

商品经济的萌芽中,市民商人的信心大增,上至皇帝下至所谓“贤官”也成了被嘲笑的对象。

《史弘肇龙虎君臣会》中周太祖郭威贫贱时,与史弘肇结义,横行乡里,为了“撰几钱买酒吃”,二人偷打人家的狗,主人拿出三百钱替狗求饶,他们尚且嫌少。神圣威严的真命天子,被刻画成不如普通人的市井无赖,这是市民对正统尊君思想的反叛,是市民商人的群欢。这似乎也为市民的合法地位寻找到了某种合法依据,代表了市民商人阶层的集体意识,也可以看出市民要求人格平等的强烈愿望。《滕大尹鬼断家私》中滕大尹解决了倪夫人的财产纠纷后,“看见开着许多金银,未免垂涎之意。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表面上将银子断与继善,暗里却托言:“倪老先生有命,送我作酬谢之意”,将千两黄金装入自己的腰包。有了财利就可以进入仕途,所以读书人无往而不谋利;官员们视经书如粪土,弃仁义如敝屣。官场道德的沦丧,当然增强了市民的自信和自我认同。

官本位在市民的心目中开始淡化,父母官(包括读书人)在市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也一落千丈。嫖妓的王景隆、李甲之流,身无分文时照样被扫地出门。这样,一些读书人也不再把做官作为自己的唯一追求,他们的选择开始多元起来。杨复“读书不就,家事日渐消乏”,他就“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为赡家之资”(《杨八老越国奇逢》);刘奇“自幼攻书,博通今古,指望致身青云”,可后来“无心于此”,开起了布店,“挣下一个老大家业”(《刘小官雌雄兄弟》)。而且,这种心理在当时还被相当一批读书君子所接受。莫稽家贫,“无力婚娶”,只好下娶团头的女儿为妻。这事在莫稽是出于无奈,但他那帮朋友们“无不相谅,倒也没人去笑他”(《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小说中塑造的这类读书人,形象地表现了“官本位”在士人阶层思想意识中的淡化。

值得一提的是,数千年儒家文化的浸润,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和传统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使明末市民阶层的力量尚显弱小,市场经济规模也不大,“官本位”思想在明末社会的淡化也只是表面的、阶段性的现象,市民还是时不时地表现出醉心官场的价值取向。因为身为官宦所享有的荣耀和利益是别的行业无法取代的。这样的思想内容在“三言”中也有表现:张延秀如果不是科甲及第,失散十几年的父子兄弟就无法团聚,多年遭受的不白之冤也无法昭雪(《张延秀逃生救父》);王景隆为玉堂春翻案、落籍也是全靠“官位”这一法宝(《玉堂春落难逢夫》)。晚明的社会思潮影响着市民心态和情感的走向,他们在传统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共同影响下,在封建意识的范畴内继续着他们先辈数千年的老路。

总之,市民社会对传统农耕社会的冲击,部分地破坏了“官本位”思想滋生繁衍的社会生活基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动摇了血缘宗法制度和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中的尊卑等级关系,一定程度上威胁了官僚阶层对社会政治、经济资源的垄断和控制,商人的成功,冲淡了科举制度这一社会上升通道的价值,所以,明末社会的“官本位”思想有所淡化。冯梦龙以编著的“三言”中的市民和商人形象,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明末市民社会的风情画。

①潘承玉:《论宋元明小说、戏曲发迹变泰题材的流变及其文化意蕴》,《复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6期。

②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颜廷军,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公管学院传媒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官本位淡化商人
言而无信的商人
威尼斯商人
官本位思想不该在孩子的心田萌芽
我所见识的印度商人
提升下垂的嘴角 淡化法令纹
不沿袭“官本位”的特立独行者
“官本位”怎麼治 職級改革打破晉升“天花板”
我国官本位政治文化与“官二代”现象内在逻辑解析
美高官试图淡化军售争端
新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