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炜宸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130117)
简析汉代墓室壁画的形式、内容及含义
孙炜宸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130117)
秦汉以来厚葬之风盛行,王侯将相的“阴间”之所无不修建的宏伟壮丽。经过奴隶制时期的发展与繁荣,进入封建社会后社会生产力与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大一统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艺术的发展与繁荣自然也是水到渠成。这一时期的绘画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而壁画尤其是墓室壁画则是次时的人、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繁荣的真实写照。
厚葬;升天;举孝廉;记录;线描
壁画是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洞穴壁画。壁画依附于建筑物的表面,是建筑物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壁画又有其相应的独立性。壁画的产生与人们的精神活动有着直接的联系,早期的洞穴壁画正是由于原始宗教的传播和信仰创作而来。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壁画即可装饰殿堂,具有审美和教化,记录事件的价值;又可描绘于陵墓墙壁,展现墓主人生前的衣食住行,就有很强的象征性和缅怀感。春秋战国时期壁画本事描绘于宫廷之上的装饰,但秦以后随着厚葬风气的兴盛,墓室的制造与装饰日益精良奢侈,壁画遂逐渐成为墓室装潢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地上宫殿的壁画由于年代久远,历尽战火早已荡然无存;然而地下的冥室壁画却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环境而相对的保存完好,通过考古发掘墓室壁画来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生产生活成为重要的学术研究方式。
从考古发掘来看,汉代以前的墓室壁画迄今还没有被发现,留存于今天的被发掘的墓室壁画多为两汉时期的产物,因此汉代墓室壁画是汉代历史研究与汉代美术史研究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些汉代墓室壁画的分布区域极为广阔,表现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多样,主要是以描绘墓主人一生的主要事迹为主,日常生活的一些写照为辅,形象的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的一点一滴。这些已被探明的汉代墓室壁画体现了汉代人们的审美观点和艺术风貌,丰富并促进了两汉艺术的发展与繁荣。现已被发掘并研究的重要汉墓群壁画主要有洛阳西汉卜千秋墓、洛阳八里台西汉墓、营城子汉墓、山西平陆枣园村汉墓、河北望都汉墓、辽阳棒台子屯汉墓、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等。这其中以洛阳西汉卜千秋墓时间最早,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则是迄今为止发现画幅与榜题保存最多并且相应最完整,内容较丰富,绘画场面较大的作品。
汉代墓室壁画的内容多以表现墓主人生前的政治履历和日常的生产生活有关,也有一些是以描绘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为主题的。以洛阳卜千秋墓壁画为例,壁画绘与牧师的顶部呈长方形,描绘了墓主人在神仙和异兽的簇拥下升入天界的情景。男主人乘舟形蛇,女主人成“三头鸟”。而仙界则描绘有伏羲、女娲、日月、青龙、白虎、朱雀等传说人物。内容奇异怪诞,充满了早期朴素的浪漫主义色彩。尽管壁画的主旨是表现墓主人夫妇灵魂升天的幻境,但神灵的形象刻画则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写照和描摹,具有一定的写实性。纵观整个壁画浑然为一体,体现了西汉时期绘画艺术尤其是壁画艺术的时代特色。河北望都汉墓群和内蒙古和林格尔出土的壁画则是对墓主人生前政治履历和日常生产生活场景的真实的再现。望都墓室壁画以描绘墓主人生前的僚属为主要内容,人物衣褶用笔简练并符合运动逻辑并以墨色烘染体积进而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颜色,立体感与空间感孕应而生,有学者认为中国画传统技法里的“疏体”和“水墨写意”即来源于此。和林格尔的墓室壁画为东汉时期的壁画佳作,是迄今为止发现较为完整和内容较为丰富的壁画群组。五十多组壁画其内容主要描绘墓主人从“举孝廉”到“使持乌恒校尉”仕途经历和官职变化,用《庄园》《车马出行图》等夸耀其富贵与显赫。《家居宴悦图》则着重刻画了厨师、宴饮、乐舞、杂技等艺术活动和日常生产活动。
从已经发掘的汉代墓室壁画来看,内容上无论是描绘墓主人灵魂升天的幻想还是人世间的世俗生活;形式上不管是壁画群还是分层的小规模单幅壁画;技巧上无论用笔简朴刚劲还是精致细腻;颜色上不管色彩绚丽还是清新淡泊,所有的一切亦或是突出的主题都是以人物的活动为主要描绘内容。期间洋溢着激荡、轻快、热烈、浪漫情感的真挚的表达,真实再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美好的愿望和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从绘画技巧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线描技法的运用在不断的发展与提高。两汉时期的画工用传统的线描技法刻画形象已达到了准确把握物像形态、质感、体积、颜色以及运动规律。线描风格呈多样化发展并且打破了先秦以来“外形出发”的平面描绘,开始注意体积和厚度的塑造。画面构图亦有重大突破,改变了之前绘画图式的“平列形象”,内容上如需描绘大场景时则开创性的采取抬高视点的俯视角度来表现空间的深邃。画面整体布局统一而有充满变化,细节刻画精致到位。
汉代社会对于人的生老病死的观念既传承于先秦时期的文化继承,又有新时期黄老之学的思想和儒家孝悌文化反映暗含其中。继承先秦文化的体现主要在于“视死如视生”的哲学思想,因此厚葬之风盛行。把王侯将相生前奢侈的生活,等级森严的法度搬到地下墓室中好在其死后仍能体验人世间的尊贵荣华,这与魏晋时期的薄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汉建国之初,高祖刘邦便制定了符合当时社会实际情况的政治政策,即以黄老之学为治国之术,“无为而治”就是“有为之治”。在这种大的社会思想下,道家的生死观很大程度上的决定了这一时期殡葬的形制,道法自然,人生前修行,身后灵魂必然升入天国羽化而成仙。因此此时的墓室壁画里出现了较多的描绘墓主人灵魂升天的情景,至于说到墓室壁画受到儒家思朝的影响的壁画表现形式则比升天图像更加的现实。汉代以来为了便于封建统治,同时也是标榜封建道德楷模,实行了“举孝廉”的选任官员制度。这一制度是隋唐科举制度出现前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取仕的主要和重要途径,政府通过选取申报地方上孝顺父母,遵纪守法,品德高尚的年轻人入朝为官进而标榜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进而巩固其统治。因此这一时期的墓室壁画尤其是通过“举孝廉”制度选拔上来的官员的墓室壁画无不将墓主人这一从政历程条理清晰、主题明确的描绘出来,标榜了墓主人个人的从年轻时的行为秉性和政绩,进而直观明了的道出了墓主人荣耀的一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也成为后世研究墓主人重要的,直接的宝贵资料。汉代墓室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发展的一个高峰期,这也为日后墓室壁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深远的影响。
[1][美]巫鸿著.黄泉下的美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12.
[2]郑岩著.逝者的面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
[3]李零著.铄古铸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8.
[4]孙机著.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