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分析

2015-07-13 01:52赵明
北方音乐 2015年14期
关键词:曲式和声奏鸣曲

赵明

【摘要】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Op.111是贝多芬创作的晚期作品,这个时期的奏鸣曲创作更加注重内省和反思,作品表现的更为复杂和抽象,即兴式、幻想式使其具有较为浓厚的浪漫气息。Op.111这一乐章,贝多芬运用丰富的和声语汇和调性转换手法,将这首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论文尝试从创作背景与风格特色、和声与调式、曲式结构与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奏鸣曲;和声;曲式;主题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一位音乐巨匠,他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崇尚自由、平等与博爱,不仅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同时又开创浪漫主义之先河。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创作经历了早期、中期与晚期三个时期,其晚期的奏鸣曲创作变的更加自由和复杂,和声的变换频率与调性的转变速度明显加快是其显著特点。

创作背景与风格特色

贝多芬从小就接触音乐,但对于奏鸣曲创作却是从青年时代开始的,虽然早期的奏鸣曲创作具有明显的海顿、莫扎特痕迹,但从第八首奏鸣曲开始就已经显露了其自己的独特风格,到创作中期他的音乐风格已经独树一帜了。贝多芬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Op111)是贝多芬献给鲁道尔夫大公爵的,完成于1822年1月,属于贝多芬的晚期作品。19世纪初期是欧洲大陆的黑暗时期,封建君主为维护统治秩序,疯狂镇压革命,使得资产阶级、人民群众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贝多芬对这个时期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苦闷、彷徨,加之晚年的贝多芬又患耳疾,使得贝多芬的艺术创作出于低潮。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的最后一首,全曲由两个乐章组成,两个乐章在风格上差异很大。第一乐章在情绪上就像挣脱了自然界桎梏的暴风雨在狂吼,只是有时有一瞬间的安宁,让位给平静。调性的多转以及和声的频繁转换充分表现了乐章中复杂的心情。第一乐章以离调和弦开始并且还加进了复调因素,使得乐曲更为复杂和自由,打破了传统。

和声特色与调式分析

和声不仅是最为重要的音乐表现手段,而且也是音乐发展的重要手法,在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贝多芬采用了古典时期的和声技法,和声语汇极具特色且富有表现力。在贝多芬晚期创作的奏鸣曲中,和声语汇运用的更加丰富,而且,和声的变化频率越来越快。这种扩大和声语汇的创作技法,对以后的浪漫主义乐派作曲家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这首奏鸣曲在和声运用上相比早中期的作品要复杂许多,但贝多芬仍然采用的还是Ⅰ-Ⅳ-Ⅴ-Ⅰ的和弦功能序进。在第一乐章,主要使用的和声语言为——自然音体系和弦、重属和弦、重属变和弦、同主音调式互借和弦以及各级离调和弦。在1-18小节的引子中,采用重属导七和弦作为乐曲的开始,这在32首奏鸣曲中实属首次且而去是唯一一次。重属导七和弦出现后进而解决到副主和弦,随后进行到c小调主和弦,明确加强了调性,使得开始的调性游离变的坚定,犹如拨开云雾突然变得豁然开朗。

减七和弦的使用是这首奏鸣曲的一大特色,在海顿、莫扎特的作品中减七和弦运用的相对较少,但贝多芬却把这种特殊的和声语言运用的淋漓尽致。不仅使用的频繁而且形式多变,贝多芬赋予了减七和弦更大的表现作用,或作为离转调的中介和弦,或作为乐段的半终止。第一乐章主调导七和弦与副属导七和弦交替出现,而且形成连续的进行,突出了在和声运用上的特色性,使音乐获得不断发展前进的动力。

通过减七和弦的等音转调是远关系转调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因为减七和弦包含了极为多样的可能性,通过一个减七和弦就可以很快的转向24个调,因此,也将这种转调方法称之为加速转调。在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中,通过减七和弦作为共同和弦转到属调、下属调以及同名调较为常见。在40-41小节中,通过降E大调二级上的导七等于降A大调的六级上的导七转到降A大调。转调方法是将减七和弦作为后调的副属导七和弦,然后进入到新调主和弦,从而达到转调的目的。

在第一乐章的48-49小节,降D大调二级上的导七和弦同时又是降A大调的重属导七和弦,虽然,降D大调与降A大调是近关系调,两者有较多的共同和弦可作为中介,但贝多芬却选择减七和弦作为转调中介和弦,目的是要获得强烈的戏剧性、色彩性的对比效果。

辟卡迪三度是一种和声技法,也是一种和声现象,指的是将小调结束的主和弦由小三度改为大三度。作曲家认为小三和弦的稳定性与协和性不如大三和弦,并且小调借助这种和弦结构可以产生调式色彩的变化,丰富和声语汇。在第一乐章的尾声中贝多芬便使用了辟卡迪三度这一和声技法,由156小节的导三四和弦解决到157-158小节升三音的主和弦,使其小调的结束色彩更为明亮。

第一乐章引子部分首先从主调c小调开始,但只有两小节便很快转入下属调,第五小节再向下属小调降b小调转调。调性变换非常频繁且速度越来越快,引子部分的调性布局为c-f-bb-bA-be-bD-bA-f-c。呈示部中,主部主题为c小调,副部主题为bA大调,两者调性为近关系调,这种调性布局对后来的浪漫乐派作曲家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呈示部的调性布局为c-bE-bA-bb-bA-bD-bA。展开部D的调性布局为g-f-bE-g-c-f-c。

曲式结构与主题分析

Op.111第一乐章为四四拍c小调的奏鸣曲式结构,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前有铺垫作用的引子,后有巩固乐思的尾声,共有158个小节。曲式结构与调性布局图示如下:

呈示部包括主部主题(19-31)、连接部(32-49)、副部主题(50-55)和结束部(58-69),副部主题与结束部之间有两小节的小连接。主部主题的节奏具有较强的动力性,强弱变化力度较大,像是与命运作激烈的斗争。连接部加入了八度复对位这一复调因素,经过一系列转调,最终通过减七和弦的等和弦转调转入副部主题bA大调。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对比较大,副部主题相比主部主题显得温暖,洋溢着动人的旋律,但是副部结构短小,弱化了其表现力。

贝多芬以主部主题材料为基础对展开部进行了强大的发展,主要使用的作曲技法为下二度模进、赋格段、属持续音以及导七连锁等。再现部缩小了主部而扩大了副部,弥补了在呈示部中副部的表现力不足这一缺憾。尾声使用了“辟卡迪”这一和声技法,使得小调的结束变的明朗。

参考文献

[1]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5.

[2]邹承瑞 .和声分析教程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

猜你喜欢
曲式和声奏鸣曲
手机上的奏鸣曲
月光奏鸣曲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饥饿奏鸣曲
威尼斯水乡诗画——肖邦《升F大调船歌》的音乐语言分析
《风之谷》配乐作品中和声与画面的融合分析
浅析电子制作MIDI音乐
解析歌曲《大江之歌》的管弦乐配器
门德尔松《春之歌》分析
呼噜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