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与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

2015-07-13 01:36王斌斌
财税月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所有制改革

王斌斌

摘 要 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所有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进行所有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所有制改革推进了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但仍存在一定问题,在今后所有制改革中如何正确把握规律,汲取前期改革经验启示是我国当下进行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 所有制;经济体制;改革

一、马克思关于所有制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了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的关系,而且揭示了所有制演变的一般规律。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所有制及其结构是一个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它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发生一种财产关系,这种财产关系主要包括人与物和人与人的关系。第二,所有制在法律上表现为所有权。“法的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法的关系或意志关系的内容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政治经济学不是把财产关系的总和从它们的法律表现上即作为意志关系包括起来,而是从它们的现实形态即作为生产关系包括起来”。 第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此所有制形式的发展在根本上也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第四,在未来社会中,社会所有制形式是社会公共占有生产资料。马克思同时指出作为社会公共占有的生产资料,其具体存在形式将分别采取无产阶级的国家所有制和劳动者的生产合作社两种形式。

二、建国以来我国所有制改革历程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所有制的结构是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对我国历史及其现实发展的总结基础上,经过30年所有制改革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我国的单一公有制结构最终被多元的所有制结构所取代,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一)1949年至1952年:所有制问题开始为经济发展所关注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当时底子薄、基础弱、发展极不平衡的经济状况。当时,全国上下只有10%左右是近代工业经济,90%左右都是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政治条件,但是经济落后的状况也使得我国不能直接实行社会主义,必须“努力发展国家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成为党制定所有制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二)1953年至1978年:所有制结构单一化程度的不断强化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任务的基本完成,开展大规模建设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从1952年9月起,党和政府开始考虑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在经过近一年的调研考察基础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总路线把实现国家工业化作为过渡时期总任务的“主体”,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作为“两翼”,体现出过渡时期党的总任务在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方面的辩证统一。

(三)1978年之后所有制形式由单一公有制向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对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我国原有的“一大二公”的所有制体制内,开始允许农村个别地区实行包产到户或者包干到户,允许少数个体经营者的存在。随后在党的十一届六中,突破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前提下,确认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党的十三大召开后提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成分由个体经济扩大到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同时明确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可以实行联合经营。党的十五大在所有制问题上的新突破。第一,认为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第二,指出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第三,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绝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三、我国所有制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一)所有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发展

所有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制改革必须服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步伐,同时所有制改革又具有自身的独立性,而这种独立性又能够反作用于经济体制改革。随着这种同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得到同步的解放与发展 ,公有制的比重和程度同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在我国的所有制改革过程中,由于没有找到类似于经济体制改革中将“市场经济”性质判定为“工具”“手段”的中性界定的理论突破,也没能够用“计划经济”的失败来实证“市场经济”优越的依据, 使得所有制改革突破意识形态的束缚难度相对较大 ,所有制改革中阻力仍然较大,使得所有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对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带来影响。

(二)理论突破是所有制改革重要前提

每一次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突破必然带来所有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每一次所有制理论的突破又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理论突破, 进而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快速解放与发展。但是总所周知,理论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每一次理论的突破目的总是为解决当时制约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而进行的, 而这种突破始终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前提条件的。我国改革一直是以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实践试点推广,实践与理论相互作用推动改革向前发展。理论的突破是我们实践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础,没有理论的突破谈何实践,同时如果没有实践的检验,理论的突破又失去了意义。因此,在我国所有制改革中,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相互作用推动了改革的发展。

(三)理论与实践共同推动改革前行

所有的改革都应该建立在知识积累、更新与尊重事实基础上的。我国从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之后,就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着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通过研究找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东欧“市场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发生发展和最终失败的原因,并进一步作出科学的比较研究,这可以给我国所有制改革提供一个很好的典型借鉴。冲破对固有经典理论的束缚结合新情况新形势发展自身才是对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改革不仅需要理论, 而且需要勇气 、智慧和艺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同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当前改革的核心问题,而所有制又是经济改革的核心,因此所有制改革至关重要。

(四)对所有制改革要有一个正确的界定

在我国进行所有制改革最重要一个前提是要进行科学地界定“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涵义的理解。能够将我国所有制改革真正纳入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之中,理清所有制与经济体制、所有制与经营机制之间的关系,是我国所有制改革理论突破的一个关键。要对公有制经济不仅从政治上、意识形态上和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角度作出定性的规定,而且要能进一步探索出公有制经济比重的内生决定性因素和规律,要在理论、观念和制度上真正能够摆正所有制结构和形式中“主体”与“多元”的平等关系,这将是我国所有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8页.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5页.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所有制改革
“混改”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肖亚庆:2017年扩大混合所有制改革突破口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建立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