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第二十五小学065000)
指导学生作文真正走进生活的怀抱
姚国志(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第二十五小学065000)
语文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其最终目的是为生活服务。作文教学应为实现语文的这种功能服务。语文教师应树立这样一种思想,那就是通过语文教学,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能力,开掘出一条由生活之源通向学生心灵的渠道,交给他们一把打开生活宝库的钥匙,使他们自觉地走进生活的怀抱,积极地、主动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为此,语文教师应该改变过去那种由课文到作文、由写作技巧到作文的陈腐的教学观念,正确处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既开“源”又导“流”,从而发挥语文反映生活、服务生活的工具作用。基于这种认识,我在几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叶圣陶先生讲过:“课文无非是语文教学的‘例子’‘凭借’。”我首先转变教学观念,变脱离生活、脱离实际为正确处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把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生活宝库的钥匙贯穿于听说读写教学之中。在阅读教学中,打破以往“理解思想内容、分析写作技巧”的旧模式,把揣摩作者如何观察、认识、反映生活列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教学中,我采用教师“导”课堂,学生“主”课堂,听说“进”课堂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方法。如:老舍先生当初如何观察济南冬天的山和水,冰心如何观察小桔灯,茅盾如何爱上白杨树,鲁迅先生如何在百草园中捕鸟,金黄的大斗笠如何经得起那场风雨的吹打……我都引导学生认真揣摩。通过揣摩,学到了作者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方法,为学生取法课文观察、认识自己的生活提供了“凭借”。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这样,取法于课文,得益于课外,正确处理“举一”与“反三”的关系,课内“举一”打基础,课外“反三”练功夫。
过去的语文课本,在每单元后面,都依据本单元课文的文体特征、写作技法,配以相应的作文训练,给几个题目,指定选材范围,这自然有许多优点,利于教学,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但由于这种模式不是指导学生“由生活到作文”,而是“从课文到作文”,忽视了“生活”这个写作的唯一源泉,因此出现了作文前学生搜肠刮肚,望题兴叹,苦于无话可说;作文后教师皱眉苦脸,望文生气的现象。鉴于这种情况,我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用在阅读中学到的作者观察、认识生活的方法,去观察自己的生活,孕育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明确告诉他们,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就是打开生活宝库的钥匙,学会了观察、认识生活,写起文章来就会源头活水奔涌而来了。
有人讲“作文正是对观察结果的整理和提高”。的确,学生学会了观察,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就会为自己的写作积累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就会使他们的作文内容充实,思想深刻,描绘生动。
(一)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时,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最佳的观察对象。
2.选择最佳的观察角度。
3.在观察中把握对象的特征。
4.树立良好的观察意识,做生活的有心人。
5.时刻注意保护和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积极性。
6.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
(二)我具体做了如下几项工作
1.熟悉自己的生活圈,写好身边的“三种人”。学生主要生活在家庭、学校这两个圈子中,身边主要是教师、同学、家人三种人。他们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同这些人交往,按理说反映这种生活应该如同探囊取物,非常容易。但由于他们忽视观察,对自己的生活视而不见,不是写不出来,就是写不好,出现了“高射炮打蚊子”“梦断考场”等怪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我指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家庭、学校的环境特征,如周围景色、内部格局、建筑风格等。为了巩固观察所得,我布置他们写了《校园里最美的一角》《家乡的变化》《我在这里迎接你》《我们相逢在X季》等观察日记。召开了“谁不说俺家乡好”“在龙河拐弯的地方”等小型演讲会。让学生用笔记下观察所得,用口说出观察的收获。写得多了,厚积可薄发,说得好了,落笔可成文!
2.熟悉社会“大气候”,积累生活“闪光点”。为了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我鼓励他们把目光投向社会,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观察社会生活。因为学生生活圈中的“小气候”必然要受到社会上的“大气候”的影响,所以让学生到社会生活的大潮中去游泳,是大有益处的。基于这种想法,我一方面同他们一起学习报上的感人事迹,一起讨论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然后指导他们给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打分。这样做,学生加深了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不但解决了写作中无米下锅的问题,而且由于评判、打分,吸取了精华,淘汰了糟粕,使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更高层次。
为了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欲望,我还鼓励他们“自己找米下锅”,寻觅生活中的闪光点,并把这些积累在名为《我这样理解生活》的小册子里,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
古人讲:“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紧密联系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扩大语文教学空间,在反映生活、服务生活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几年来,在我任教的班级开展了以观察日记为基本形式的课外练笔活动。例如,办手抄报、小杂志、写广播稿、搞论据汇编、办优秀作文展览等。还以说写结合的方式组织了演讲比赛、热点话题讨论、辩论、现场采访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和勤观察、勤思考的习惯,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广开生活之“源”。
与此同时,积极改进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创造多练的机会。我的具体做法是:结合每周的教学重点布置灵活多样的片段练习,促成知识向能力的迁移。例如,学习《春》,我布置了《早春印象》;学习了《背影》,我布置他们写了《送别》。在片断练习的基础上,结合观察日记进行成篇训练,每周一次大作文。在这两项训练中,教给学生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表达等作文技巧,导好表达之“流”。
古人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认为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促其“乐之”。我做了如下尝试:
为了刺激学生观察生活的欲望,提高其写作积极性,我别开生面地上了“聊天课”“作文美术课”“作文服装课”。“聊天课”上,引导学生讲生活中的传奇,校园里、宿舍里的趣闻,鼓励他们根据观察指物作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了《开关儿》《板擦儿》《零的断想》等佳作。“作文美术课”上,指导学生根据美术知识描写人物肖像和自然景物,使学生知道人体各部位的名称、解剖特点,把握人体的静态、动态特征;指导他们在描写景物时,注意近景、远景的透视,冷暖色调的协调。“作文服饰课”上,鼓励一些有经验的女生,介绍各种时装的款式、特点,穿着要求。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不会让自己身边的人穿起从书中“借”来的、早已过时的服装来。
总之,通过“三课”,我力求三方面的效果:一是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二是培养他们的观察习惯和想象力;三是使学生作文中的描写真实、生动、具体。
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验,我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的怀抱,既“开源”又“导流”,走出了一条由生活到作文的道路,开创了作文教学生动、活泼的新局面,较好地解决了“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的问题。
(责编 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