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强(广西省岑溪市第二中学221400)
以任务做驱动,让学生通过体验认知化学知识
李发强(广西省岑溪市第二中学221400)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体验就没有认知。化学作为一门传统的自然学科,需要我们设置相关的教学任务牵引学生通过体验来认知化学知识,迁移生成运用能力。本文结合课堂经验队怎样以任务做驱动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进行分析。
初中化学任务驱动探究改进开放
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概念时可能觉得抽象,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学习会发现,初中化学与现实生活结合比较紧密。所以,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可以打破传统照本宣科的私塾式讲解,代之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常识和知识结构而设定的有针对性的灵活教学方式,以鼓励学生参与到知识互动中来为核心,还原学生的学习地位,让他们通过体验认知化学知识,迁移运用能力。鉴于此,我们结合一线教学经验,对怎样在化学教学中利用任务驱动学生通过体验认知化学知识进行分析与讨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整合教学知识,让知识以趣味、灵活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才能唤起“欲穷其林”的探索欲望。具体操作中,我们一定要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动向,然后又针对性地整合教学内容,创设可以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趣味问题,从而实现驱动学生充满兴趣的思考和探索。
比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时,因为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它的化学性质和常见用途。可是如果我们按照书上讲抽象理论,让后再让学生背诵,那肯定无法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我们要抓住学生的兴趣动向来设置趣味情景,以此来牵引兴趣,驱动探索和认知:①传说某国有一条毒谷,有人带狗进去探险,狗晕倒了,人却没事。但是人俯下身救狗时,也会晕倒,这是什么情况?②舞台上的烟雾效果是怎么做成的?……这样的问题一方面紧紧契合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结合生活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这样设置便于激活学生兴趣,驱动他们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
实验是认知自然科学的必要手段,但是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并没有起到多少探究作用。因为许多教师都是让学生按照教材上的基本流程进行操作。有现成的操作模板同学们就不去进行多余的思考和探索,就无法生成知识,迁移能力。所以,我们教学就要打开这个桎梏,给学生布置开放性实验任务,让他们经过思考,发现实验的不足,并进行改进。
比如,传统的酸碱实验中,有时候我们打开盛有盐酸的试剂瓶时会出现现象不明显的尴尬场面。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启发同学们经过思考和探索,来弥补这个实验不足。同学们在我的鼓励下,各显神通,发现了许多简便的观察方式:①打开瓶盖前晃动试剂然后以黑板做背景衬托,然后在瓶口用手扇一下就可以观察到白雾。②有的同学发现,观察前将氢氧化钠置放一会有点浪费时间,他提议先将其放于滤纸上然后置在表面皿上,这样氢氧化钠吸水将滤纸浸湿粘在滤纸上不掉下来,节约了时间,提升了效果。③碱溶液与指示剂作用的实验学生见怪不怪,改进成用无色酚酞溶液在碱溶液浸过的滤纸上写神奇的“红字”这样效果更明显、更神奇,更具有探索性和活泼性。
照搬实验沿用了很多年,忽略了学生思考,最多让学生学习会了模仿,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一定的学习任务来驱动大家深入思考,这样才能发挥实验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新课改以来化学教学从侧重知识转变为侧重能力,中高考试题中开放性的探索问题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和思考能力。这里我们讨论一下符合通过开放试题驱动学生探究知识。
(一)设置开放的探索话题
要发散学生的思维就要设置开放的话题驱动他们通过探索来实现。我们学了二氧化碳的知识,不能满足于同学们掌握了基本的性质和教材上的试验步骤,我们可以通过实际性问题来驱动他们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就曾设置让大家用食醋“测定鸡蛋壳的成分”的开放性主题驱动学生深入探究二氧化碳知识在现实生活问题中的实际运用:实验原理是蛋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实验器材选用就地取材食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将蛋壳放进食醋,并将生成气体导入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生成的是二氧化碳。
其实这个实验就是教材中二氧化碳制取实验的翻版,但是这更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接近,更有趣味性,更能驱动同学们完善知识到能力的迁移和生成。
(二)实践反思
开放性的实验操作未必就能一次成功,失败了并不代表方向不对。所以具体操作中我们还要设置反思环节,驱动学生去注意分析和探究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实验课上,学生按照教材做完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的实践环节,却发现许多人的石灰水并没有变浑浊。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问题契机驱动学生进行反思。
先让大家分析石灰石没有变浑的原因:①没有成功制取二氧化碳;②二氧化碳生成太少,没能发生太多反应。③装置气密性不好然后驱动大家根据这几个思路进行排查,最终在找到原因的同时能力得到提升和锻炼。
师:经过这些挫折与成功,大家觉得制取气体的实验操作需要注意哪些细节问题?
生:归纳小结:要检查反应装置的气密性,不能漏气;一般要选择锥形瓶或大试管或广口瓶等容量大的容器作为反应容器较为理想;药品要加的充足一些;加入稀盐酸后橡皮塞要尽力旋紧,不能漏气等等。可见,带着问题、疑惑进行自主的探究反思能有效驱动学生对知识细节的分析与思考,便于抓住学生的求知欲,驱动他们捋顺知识脉络,学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
本文是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对怎样通过任务驱动,让同学们体验知识生成的分析与探索。概括地讲,新课改要求我们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摆脱知识灌输的陈旧教学方法,代之以凸显学生能力和体验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灵活、趣味的任务设置来捕捉学生的好奇心,来驱动他们学习、思考和探索事物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知识与能力并重,探索和创新共同发展,最终全面提升化学素养,实现教学目的。
[1]李小红著.“任务驱动教学法”化学案例分析[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2(5).
[2]崔燕兵.深化任务驱动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创新素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
(责编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