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声乐套曲《诗人之恋》中《往昔痛苦的旧调》的创作及钢琴伴奏特征

2015-07-13 02:08冉楠楠
艺术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套曲舒曼调性

冉楠楠

舒曼声乐套曲《诗人之恋》中《往昔痛苦的旧调》的创作及钢琴伴奏特征

冉楠楠

德国作曲家舒曼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尤其是在艺术歌曲创作方面更是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被人们称作“歌曲之王”。 他的创作在调式、调性、主题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正是这些特征使他的作品独具魅力。而声乐套曲《诗人之恋》则将他创作中的精髓体现的淋漓尽致,《往昔痛苦的旧调》便是这个声乐套曲中的最后一首,也是最具特色的一首作品。

舒伯特 艺术歌曲 往昔痛苦的旧调 钢琴伴奏

罗 伯 特·亚 历 山 大·舒 曼 (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1810-1856)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包括钢琴曲、协奏曲、交响曲、室内乐及艺术歌曲等。作为著名的歌曲之王,艺术歌曲的创作在其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仅在 1840年,他就创作了 150首以上的艺术歌曲,这一年被人们称作舒曼的“歌曲年”。其中有些艺术歌曲在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评价和赞誉,被誉为“德国艺术歌曲的珍品”。

《往昔痛苦的旧调》选自声乐套曲《诗人之恋》,这是舒曼在“歌曲年”创作的作品之一,这套作品源自海涅的诗集《抒情的间奏》,共 16首,描写了一个青年得到并失去爱情的过程,也正暗示了作曲家坎坷的情感经历。本文将对这个套曲中的最后一首,也就是第 16首《往昔痛苦的旧调》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一、《诗人之恋》的创作背景

舒曼 1810年 6月 8日生于德国茨维考城。他的父亲是当地著名的书商,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母亲是一位医生的女儿。舒曼从小就饱读诗书,非常喜爱文学和音乐。从7岁时便开始接受音乐教育,12岁开始尝试音乐创作,并显露出非凡的才华。可是,由于家庭的偏见,他的父亲并不赞同他从事与音乐相关的职业。1828年,他遵从父亲的遗愿,考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专业。但这并没有使他放弃学习音乐。他仍将大部分的精力用在弹奏钢琴上,以至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钢琴家。1830年母亲终于被他坚持不懈的努力所打动,准许他求师于闻名钢琴家维克,开始了音乐家的学习生涯。

在与维克学习钢琴期间,舒曼结识了维克教授的女儿克拉拉,并迅速坠入爱河,但他们的爱情遭到了他的叔叔以及维克教授一家人的坚决反对。直到 1840年,舒曼与克拉拉在法院的干预下,才最终收获他们的爱情,终成眷属。

这一年,舒曼在爱情雨露的滋润下,音乐创作也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这是他的创作最高产、最成熟的时期,《诗人之恋》便创作于这一时期。整首套曲由 16首短小的单曲组成,均以歌曲中的第一句诗词为标题,按照诗词内容可将此套曲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讲述了这个青年人获得爱情,失去爱情,以及到最后埋葬爱情的动人故事。作品开始于“灿烂的五月里”,两个年轻人相互爱慕,逐渐产生爱恋,可他们的爱情没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青年失去了他心爱的少女,陷入极度苦闷之中,直到最后,青年终于决定忘记这段爱情,将曾经的爱情与痛苦一起装入棺材沉入大海。《往昔痛苦的旧调》便是这个套曲的最后一首,描绘了青年决定从悲痛中解脱出来,忘记那首令人痛苦的老歌。

二、《往昔痛苦的旧调》的结构及创作特点

《往昔痛苦的旧调》是整首套曲中篇幅最大的一首,全曲共67小节,复三部曲式,主调是﹟c 小调,4/4拍转 4/6拍。曲式结构如下:

引子,共 3小节,﹟c 小调。开篇采用了一个强有力的主和弦,似乎描述了青年对短暂美好的不舍与留恋,接下来的重音八度下行则更像是对命运的无奈妥协。这个动机不单只出现在3小节的引子中,它同时也作为主导动机贯穿整首作品。随后,歌者继续沿用这一动机,四小节为一组,自上而下唱出旋律。4-11小节是几乎完全重复的两个分句,调性仍然是﹟c 小调。 从 12小节开始,调性发生了变化,先是在﹟g 小调上停留了四小节,随后又转入 E 大调。整个 A 段都是在 forty 的力度里,描绘了一幅庄严凝重的画面。从 B 段开始,句子仍然是采用 4﹢4的短句,调性却在不断的变化,先从﹟f小调经过﹟g 小调,最后又转到了 G 大调上。在调性转换的同时,力度上也要随着音高的不同做更多的起伏。按照谱面的标记,这段的力度为四小节弱、四小节强的交替转换,显然这种处理能够更深刻地表达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矛盾。接下来进入到再现部,在第 39小节出现了一个被延长的变化音(还原 G),并伴随着钢琴部分出现了一个强有力的减七和弦,这似乎暗示着装满青年所有甜蜜爱情的棺材已经被深深地沉入海底。最后,音乐始终停留在 Piano 的力度上,可以感受到随着希望的破灭,人物内心充满绝望并不停地颤抖。直到尾奏的出现,钢琴部分才在bD 大调里奏出了梦幻般的、温暖的音乐,并最终缓慢而安静地停留在bD 大调主和弦上,给人们留下无限的遐想。

1.调性布局:

舒曼采用了忧郁的﹟c小调作为这首曲子的主调,悲伤而又沉重的情感表达从一开始就显现出来。作为 19世纪上半叶,古典与浪漫风格承前启后的作曲家,舒曼在作品调性的安排上有很多创新。通常情况下,典型的复三部曲式中 A 段的 a(4﹢4)是由两个稍有区别的分句组成,可这里的a却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分句;再有,大多数作品都是结束在主调的主和弦上,可以看出《往昔痛苦的旧调》并不是结束在主调﹟c 小调上,而是以结束部的主和弦为结尾,最终停留在bD 大调的主音上。这些都是这首作品在调式上较具特色的部分,也是舒曼在创作中不断追随内心的情感,不被调式和调性的格局所禁锢,大胆创新的成果。

2.朗诵式的音调

连续不断的朗诵式音调是这首作品旋律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不同于歌剧中出现的朗诵的曲调。在歌剧中,这样的曲调通常被称作“宣叙调”,它是根据语言自然的速度与重音,加之简单的音符和节奏而形成的曲调。而这首作品是采用了诗朗诵般的顿挫的节奏型来描绘作品严峻的音乐色彩,把庄严﹑沉痛的场面描绘的淋漓尽致。朗诵式音调的应用是舒曼音乐创作的一大特色,他常用这种手法来描绘各种场景,时而庄严威武,时而细腻梦幻,例如在《诗人之恋》套曲中的第四首《当我凝视着你的眼睛》﹑第六首《莱茵河,圣洁的河流》﹑第十三首《我曾在梦中哭泣》等都采用了舒曼特有的朗诵式音调。他这种音调中,舒曼最常使用的是主和弦中的三音或五音,再配以恰到好处的节奏型,这样既保证了调性的整体方向感一致,又使音乐进行中的和声色彩鲜明。

3.同一动机旋法

在大多数声乐作品中,作曲家通常会使用两三个甚至更多的动机来创作一首作品,这样可以较容易地根据歌词的内容来选择适合的动机进行创作。而在这首作品中,舒曼只用了一个动机,便将整首作品呈现出来。首先,在引子部分由钢琴将这个两小节的动机缓慢而有力的奏出,随后,演唱者不断重复着这个由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组成的动机,直到曲终。由于这种旋律写作法容易造成作品的枯燥、乏味,所以在声乐作品中是很少见的。而在这首作品中,舒曼通过力度以及钢琴伴奏织体的变化,不仅没有给人以单一的印象,而且还把人物内心的情感细腻的刻画出来,不得不令人赞叹。

三、《往昔痛苦的旧调》钢琴声部演奏特征

舒曼在声乐作品的创作中十分注重钢琴声部的写作,他认为声乐与钢琴伴奏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打破了钢琴伴奏部分为次要地位的传统,也摒弃了乏味、单一的钢琴伴奏织体和形式,在创作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了钢琴的音响。

1.人声与琴声的完美结合

舒曼在处理人声与琴声的关系上,努力使二者达到平衡。在他的作品中,人声与琴声宛若“二重唱”一般水乳交融。钢琴声部的重要性在这首作品中也有深刻的体现。

首先,在引子部分,钢琴就已奏出全曲的基调。在钢琴部分的渲染下,歌者缓缓地唱出庄严沉重的旋律。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钢琴的渲染,而是直接由人声唱出主题,会不会略显苍白无力呢!其次,接下来的伴奏音型虽然是不断重复的八分音符组合,看似单调,其中却蕴含着旋律的因素。如果把钢琴部分单独演奏,也可清晰地听出乐句的倾向性与旋律性。所以,当人声与琴声结合起来时,两者交相呼应,构成统一的整体。再次,在结束部时,钢琴部分取代了歌者奏出了长达 15小节的尾奏,旋律优美,充满诗意,充分抒发了声乐未尽之情。这是这首作品最大的魅力所在,他把钢琴在音域及音色上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展现,为人声提供完美的补充。

2.伴奏织体的多样性

(1)八分音符组合

整首作品前半部分采用的都是四个一组的八分音符组合,由二音连线和跳音组成,有着明确的行进方向,应随着音区的逐渐升高或下降做强弱调整。左手部分是两个一组的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交替,重音都出现在四分音符上,也就是每小节的第一拍和第三排,这与 4/4拍的逻辑重音也是相吻合的。这里左手的两个一组的八分音符,如同钟声一般神圣,为整首作品增添了一份庄重的色彩。

(2)连续切分音

由于切分音会打乱原有的重音规律,使原本平稳的节奏瞬间产生摇摆的感觉,所以常用于表达人物矛盾和不平静的情绪。这里的写法与传统思维理解不同的是,这么具有动力性的连续切分音节奏却要求在 Piano 的力度中演奏,这会使听众感受到在歌中人物平静的外表下,有着一颗矛盾而沉痛的内心。

(3)保持音

保持音的使用会使音乐的层次变得更加丰富,和声更加丰满,所以深受各个时期作曲家们的青睐。而舒曼与之不同的是,他的保持音通常是高声部和低声部同时采用,但却是交替出现。低声部在逻辑重音位置奏响保持音,以强调节奏的稳定性,而高声部却在单位拍的后半拍,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弱拍位置出现保持音,这使旋律听起来更加亲切、娓娓道来。在《诗人之恋》中,作者还采用了很多这样的创作手法,如第一首《灿烂鲜艳的五月里》、第十首《当我听见那首歌》、第十二首《一个晴朗的夏天早晨》等都能找到保持音的身影。

3.多变的速度

舒曼在创作中也体现出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包括运用多种速度变化来不受限制地表达个人情感。在这首作品中,一开始标记为 Ziemlich langsam(相当地慢),到 48小节处又标明Adagio(缓慢的),随着尾奏的开始,从 53小节开始速度又改为Andante espressivo(富有表现力的行板),直到最后出现了一个很长的 ritard(渐慢)全曲结束。其中,又出现了三次“延长记号”,作为速度变化的补充。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舒曼的创作在情感的表达、曲式结构以及调性、和声的色彩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要想准确而深刻地理解他的作品,就必需要对这些方面都做出深入地研究。当然,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真正的用心去聆听他的音乐,用心去感受他的音乐。正如舒曼所说:“每当我开始创作的时候,这份快乐就会在我心中荡漾。”他正是用他那全部的热情与深深的爱在谱写着一首又一首动人的歌曲,这样的作品不仅感动了舒曼自己,也感动了我们!

[1]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方之文.舒曼——诗的音乐,音乐的诗[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3]黄琳华.舒曼[M].东方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套曲舒曼调性
北曲套曲体式研究述评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清宫庆典承应戏中的【醉花阴】套曲
单子论与调性原理
舒曼奢华系列AL1新品推介
梦呓——贝尔格艺术歌曲(Op.2)调性与无调性“一体化”创作技法解密
调性音乐中“非结构因素”的延长与扩张——以所选的李斯特作品为例
2014德国法兰克福展看舒曼钢琴华丽蜕变
音乐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