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制改革对策

2015-07-13 23:49王海英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4期
关键词:发展模式对策

王海英

摘要: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作为事业单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转制改革关系影响着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整体格局,具有深刻的改革意义。阐述了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产生的原因,并对其转制改革中面临的困难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创造良好舆论环境、完善政策、改善组织机构等策略。

关键词:事业单位转制改革;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对策;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4002502

事业单位作为中国历次机构改革的遗留产物,也是中国政府机构的一大特色。在事业单位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有的事业偏离了公共服务这个公共机构的基本价值取向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改革加以解决。2012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明确了改革的原则,提出了改革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按社会功能划分为3类,即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2014年底,云南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划分已基本明晰,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将进入全面的企业化改革实施阶段。

1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形成的原因

1.1国家财力不足

在上世纪末,国家财力方面比较紧缺,节省财政开支成为这一段时期的活动宗旨。在这种背景下,各类别的事业单位开始创收,所投入的财政经费由全额转变为差额,再到自收自支。

1.2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审批相对宽松

通过中编办与财政部门的联合审批,才能成立事业单位。因此,事业部门财政拨款的前提是取得财政部门的批准。而在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内,财政拨款不需要经过中编办与财政部门的联合审批。一些由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在长时间的审批中,无法被批复,也会主动放弃财政拨款,以自收自支的方式,让新事业单位在短期内得以成立。

1.3事业单位监管不力

事业单位与行政主管部门产生了利益上的联系,造成监管缺乏力度。一些事业单位转变为主管部门的小金库,为行政主管部门提供长期利益,而相关的主管部门则利用其行政制资源,干预市场秩序,改善事业单位的福利待遇为报酬,造成政事不分、政资不分的管理局面。

2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制改革面临的主要困难

2.1转制改革的利益障碍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转制改革通常是在事业单位的框架内进行,一些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已经形成了“事业体制,企业化运营”的双轨制,员工既能享受事业单位的待遇,也能分享企业的效益。既有利益格局的形成,让这些事业单位以及内部职员满足于当前现状。改制将涉及划入经营性事业单位以及职工的利益,必将造成这些单位或员工的忧虑和抵触心理。

2.2转制改革的观念障碍

在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转制改革中,最大的阻碍为落后的思想认知与传统观念。首先,单位员工难以接受由事业单位干部转变为企业员工,而无法享受国家编制待遇,进而阻碍转制改革的进展,即便在单位的转制改革完成后,一些员工的观念也没能与时俱进,造成经营管理上对旧体制的沿袭,无法有效实现转制改革的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3转制改革的策略模糊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转制涉及到单位性质的变革,与企业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有着直接联系,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转制模式。但是,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在转制改革中,往往都忽视了其单位的类型,单纯为转制而转制,没有明确的目标模式,并且转制方法落后。而正是由于在转制中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与改革目标,无法从根本上转变传统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企业单位转制和企业发展的难题也没有得到解决,甚至还会造成不利影响,形成新的问题,增加转制难度。

2.4转制事业单位的复杂性

在进行转制改革前,必须对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进行合理分类。但是,事业单位的复杂性制约了其转制的顺利进行。并且,一些生产经营类企业,因涉及到意识形态领域等较为特殊的行业,在转制改革中需要面临更大的难度。因此,对于这一类型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转制改革,需要谨慎对待,稳步推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制的全局。

2.5转制改革的制度短缺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转制改革,包含了政府职能的转变、组织机构的改进、规章制度的变革等各方面的配套改革,既受到外部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又需要与这些因素保持动态平衡,非常复杂。当前,国家加大了对事业单位转制改革的监管与指导,颁发了一系列相关法规政策。但是,大部分的法规政策与指导文件均为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组织保障等方面内容,较少涉及到配套方案、具体程序以及制度规范等。而在各地方,又由于种种原因限制,地方政府只能通过自己探索事业单位的转制途径。具体操作流程的不清晰,实际操作中面临的困境,以及地方政府改革动力的缺乏等各方面因素都影响着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转制进程。

3深化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的原因,全面推进和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还有待时日,在这一段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过渡时期,身处转企改制的事业单位,暂且不用考虑体制、资产、职工安置等政策因素,而是应积极探索自我的发展,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找发展路径,借鉴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地进行转型升级,为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特别是那些在地勘行业本身无地勘专业性,又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可能成为转企改制的地勘事业单位所面临的转企改制形势更加地严峻,如何在过渡期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创造有利条件,顺利地转企改制,具体来说应加强以下几点。

3.1加大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转制成功的前提是改变社会和职工观念,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首先,需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的宣传,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提高员工对转制的认知水平,形成改革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及时研究、解决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健全维护稳定工作管理机制,完善政策措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最后,要密切注意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引导员工及时转变思想,让转企改制真正成为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的内在要求。

3.2制定特定时期的发展战略,调整发展步伐

单个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作为市场微小的经济体,且大多数规模小、产业、产品无竞争力。现已形势倒逼,改制单位必须要有战略眼光,以创新的思维,抓住市场一切可利用的机遇,主动转型和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充分发掘利用剩余生产要素和存量资产,通过招商引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开始,尽可能把闲置的资源资产盘活,增加单位收入;另一方面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发展特色经济。

3.3改进组织机构,适应企业发展战略

在转制改革中,需合理改进组织机构,以确保其适应企业整体战略发展需求,尽可能实现组织的正常运转与高速发展。通过合理调整解决组织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分配不均,营利差异大等状况。打破专业隔阂,让组织内人力资源的自由调配得以实现。在拓展技术人员专业领域的同时,提高其整体的职业技能水平。同时,分析在市场中设置独立产品规划、产品推广营销队伍的可行性,增强当前产品开拓中的优势。

3.4以人为本,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转制改革中,在管理方面,需要以人为本,了解员工的需求,加强双方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保障民主权利。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参与市场开发积极性,增加转制后企业的收入,可以制定力度较大的激励政策,调动其参与积极性,重点关注一线员工的市场开拓能力,重视人才的作用。要对客户进行深入分析,了解他们的需求,不断创新自身的服务,培养忠实的客户群体,确保转制改革后的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3.5优化产业的经营发展模式

通过转制改革,实现产业经营发展模式的优化。如,从事工业生产经营类的事业单位,及时调整自身的经营发展模式,构建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在经济效益提升时,生态效率也得到提升。通过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与先进的技术,着重提高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如图1所示:

图1优化产业的经营发展模式在转制改革中,实现工业产业由高耗能、高污染的经营发展模式转变为低消耗、低污染的发展模式。

4结束语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是历史的必然发展,虽然存在许多的制约因素和不利条件,仅仅依靠国家政策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更多的问题需要通过自身的发展去解决。要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的同时,利用自身存在的储多机遇和优势,增强转企改制的应对能力和发展能力,在改制中促发展,成为转企改制浪潮中的强者。

参考文献

[1]易丽丽.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的难点与对策——基于76位省部级、92位厅局级领导干部的研讨观点[J].领导科学,2012,(19).

[2]浙江省编办.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2,(01).

猜你喜欢
发展模式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