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宇 (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工学院 213000 )
基于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化的美学问题探讨
田 宇 (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工学院 213000 )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丰富,民族音乐之美内涵丰富。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如何将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产业化运作,使其走向规模化,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文化研究的一大课题。本文通过探讨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及当前发展瓶颈,提出了通过利用民族音乐之美促进音乐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民族音乐;文化产业;民族音乐之美
近年来,随着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出现了很大幅度的转变,从以往“重物质消费、轻精神享受”的消费理念开始转变为对精神产品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从“青年歌手大赛”到“中国好声音”再到“我是歌手”等电视综艺类节目的飙高收视率足可见文化产品消费观念的趋势,其中,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更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具有不同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经过劳动人民的智慧衍变出来多彩的文化形式,民族音乐便是其中最具典型性浓郁色彩的结晶之一。
民族音乐文化产业是将民族音乐作品作为一种商品经过完美地包装和宣传,然后通过市场经济下商业化运作手段将民族音乐这一商品转化成可消费品,最终形成一个商业链条,实现产业化发展。随着世界经济多元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文化强国成为快速发展的一大手段。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我们国家也积极地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并且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根据这一“规划”,各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省的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这就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制度保障。以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为例,不少民族地区已经将其音乐文化看成是助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因素之一,并且这种趋势正在逐渐的蔓延开来。从云南的《纳西古乐》《丽江印象》到广西的《印象刘三姐》,这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与经济共同联姻的现象层出不穷。
对于民族传统音乐的这种产业化发展思路,人们对其褒贬不一。但非物质文化研究成果表明,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一味的固步自封,刻意的去阻止它的变化,是不明智的选择,也是不可取的。只有结合现代人的审美品位对民族传统音乐进行创新才是其长足发展的保证。所以,笔者以为将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化是可行的。
虽然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丰富,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但是从完整的产业链角度看,丰富的资源只是产业化运营其中的一环,要让民族文化产业想要成为地方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有待进一步完善。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一些外来文化“快餐”占据了人们的视野,经历了上百年甚至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目前,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市场规模较小,不能走集约式发展道路。以桂林地区为例,虽然《印象刘三姐》为当地旅游增添了不少光彩,大量游客也慕名而来。但是,从市场化运作的角度来看,它只是与桂林阳朔这一旅游景区“点——点”相结合而产生效益,并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很难走集约化的产品复制路线。第二,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明显。过去为了实现GDP的增长,社会和政府将太多的焦点放在工业化生产上,对文化的重视程度明显薄弱。而文化产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对政策和法律的依赖性非常强,换言之,政府的政策法规是左右文化产业能否获得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第三,市场上缺乏音乐文化经营个体。文化经营个体多以流行音乐音像制品和音乐商业演出为主,而忽视了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致使多数优秀音乐作品被“束之高阁”。事实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在农村的劳动人民对音乐消费的需求也愈加强烈。但是,遗憾的是,大量的民间艺人守着独特的艺术形式,却不能实现与消费者的对接。
民族音乐文化作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无论在旋律音调、节奏节拍,或者是曲式结构方面都被打上了当地文化的烙印。美国著名民族音乐学家Alan·P·Merriam在其著作《音乐人类学》中曾提出“概念——行为——音声”的三重音乐理论研究模式。他认为,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艺术,更是人们认知水平的反应,这种认知概念通过一定的行为折射到音乐创作之中。因此,透过音声,把握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在美对推动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音乐文化之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民族性;包容性;实用性。首先,我国地域辽阔,56个民族文化各不相同,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一片盛景。基于各民族不同方言、文化形成的民族传统音乐镶嵌着本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反映出别有风味的民族美。其次,虽然各民族文化差异较大,但是通过长期的频繁交往,各民族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包容,形成了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具体到民族音乐文化方面,某些民族乐种除了具有本民族的艺术特色以外,常内涵其他不同民族的音乐元素。最后,从原始时代开始我国便出现“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当时音乐更多的是王公贵族用来祭祀神灵。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出现了雅俗之分。进入民间的音乐,除了功人们享乐之外,很多配合仪式的发展具有的多重实用性。总之,如果能够通过合理利用民族音乐的内在美,将音乐作品打造成精美的消费品,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民族音乐产业化运作会成为今后人们文化消费追捧的对象。
[1]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贺星.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J].统计与决策,2010(19).
[3]姚岚.中国音乐文化产业与传统民族音乐之思考[J].成才之路,2009(04).
田宇(1974.2- )男,汉籍贯(江苏省、洪泽县),常州工学院讲师,硕士,中国乐器演奏、乐队指挥、民族音乐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