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晓龙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050051)
校企合作构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体系的探索
谷晓龙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050051)
伴随我国建筑业高速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用人量逐年增大,高职类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迅速,专业建设已经从量的扩展到质的提高这一环节,如何提高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办好艺术类特色高职教育的主要问题。要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特色人才培养,必须确保与企业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企业行业的标准与规范,建立与企业岗位相对接的深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将企业机制与技术标准纳入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层面。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岗位实践;研究和探索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名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岗位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课题编号:1414174
环境艺术设计,即是在某种环境条件下,采用艺术设计的方法对空间环境进行整合的科目,此外,它也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科目。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对于实际岗位方面的实践学习,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岗位培训以及监督考核体系。笔者将通过本文就环艺设计方面的专业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改革与开发展开研究和探讨。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类学科,各高职院校近年来都非常重视专业的实践训练,但是环境艺术专业项目存在周期短、项目差异性大、内容涉猎广等特点,就高职院校来说学生进行项目实践存在很大的难度,目前各高职院校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课程实践:
1.项目虚拟性命题。即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内利用机房及教室等现有条件来模拟采用企业过时的案例进行训练,进行理想状态下的虚拟设计;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体验到设计基本的过程与环节,但无法到项目现场进行实地勘察,难以体会到项目设计的复杂程度,真实操作感弱。
2.工作室制的项目教学。现在诸多高校都在倡导的教学模式,即在校内由专业教师带领,成立教学时间外的项目工作室,承接社会企业的真实项目。实现了项目的真实性设计,能够使学生体会到项目的真实性与复杂性,但是受场地与师资制约学生往往覆盖性不够广,不能全员参与,只能选择性的选拔部分学生进入到项目工作室;另外由于项目的随机性,往往容易与其他课程造成冲突。
3.利用顶岗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各高职院校都在努力拓展学生实习单位,不断加大实习课时比例,但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实习规范性差,实习处于无序性状态;实习期间无底薪、无待遇、以及实习内容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难以融入企业,造成学生后续从本专业离职率高的现象。
综上所述,由于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不均衡,且企业经营形式多样,设计项目存在短、平、快的特点,在各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中,院校受企业项目时间、地点及内容的制约,合作较多局限于某一项目的合作,较多采用松散型合作实践培养,不具有广泛性与稳定性,缺乏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学生实践的运行机制。另外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企业规模小、模式多样、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制约了大规模订单式岗位人才的培养,院校教育的规范性要求与企业在运营模式以及用人规模方面很难对接,在企业环境下的教学组织也较难实施并有效把控,亟待开发新的岗位实践课程体系。
1.什么是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是在高职专科学生完成两年通识基础课及专业课之后,在学生正式进入企业实习前插入的一个周期为三个月,由学院教师及企业管理者(或设计师)共同管理、教学的由一门或几门课程构成的课程组。课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认知阶段与实践操作阶段。
2.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目的与作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将学生从学校环境下的课本内容对接到企业环境下进行岗位性(任务)项目训练,使学生认识企业,了解企业工作流程及管理运作方式,熟悉企业行业规范,进而有效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让学生在专业就读期间即可直接获取相关经验、熟悉了解岗位性质、特点及技术要点,有效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与岗位能力。
综合型岗位实践课程的开设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赴企业实习,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更多的是起到桥接的作用,为学生积累能够跨入企业门槛的初步实践操作经验,熟悉企业环境,适应未来岗位要求。
1.岗位实践课管理体系的组织与构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采取“一对多”的形式,即在一个时间段内,校方与多家行业企业签订课程协议,同时开展岗位教学。课程的构建离不开企业,企业的参与是整个课程体系的灵魂,因此在课程的管理与组织上,企业不但要全程参与而且要扮演主要角色。但是课程的组织过程中,又不能带给企业过多的其他管理性负担,使企业能够专注于学生技术的灌输和操作的培养,为此在管理与组织模式上要采取“A+B”双负责制的模式,其中A代表校方,B代表企业,各方在教学过程与实践管理中各派出一名教工/员工,共同管理一个20~30人的自然班,“A+B”的模式贯穿整个课程体系的始终。企业员工是主要角色,负责对学生的培训、指导、分配岗位与任务等工作;校方指导教师则负责学生的出勤、组织、协同考核等工作,配合企业对学生进行管理。通过“A+B”双负责制的模式发挥出了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企业可以从繁重的教学组织中解脱出来,直接对学生进行技术性培训,而校方则可以发挥自己的组织优势,在最大限度保障学生安全的同时,使学生深入到岗位一线进行实践性训练;同时也迫使教师由课堂走入企业,接受企业环境的熏陶,也推动专业教师向综合型双师转变。
2.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体系的构建。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应开设于高职专科的第五学期,周期二至三个月,控制在200学时以内;分为“专业岗位认知课程”(60学时)与“专业综合性实践训练”(140学时)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主要课程任务是行业企业认知,了解企业的组成,公司文化与背景,设计公司的运作与管理模式,日常工作内容,企业的设计规范与施工工艺等基本情况。后一阶段则主要进入企业采取岗位轮换制实践,分别在制图员、设计师、监理等岗位充当助理工作,从而积累初步的设计与管理工作经验。
3.综合性岗位实践课课程的管理与考核方式。由于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涉及到校企双方,因此在管理体系上必须完善,校方除编写基本的实践教学标准、实践教学实施计划外,还需要起草校企合作的岗位实践课程协议,明确校方、学生、企业等三方的责、权、利,给予企业未来用人的优先权,同时也要求企业确保学生在岗位实践过程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要求校企双方共同编写“岗位实践课程的指导书”“岗位实践课程表”切实保障学生的实践效果。
在课程考核上,利用“动态考核法”,不以学生单一能力为最终标准,企业负责学生的德、才、能综合评分,学院教师负责学生出勤与管理评分,在分值权重上向企业倾斜,五项分值相加为学生实践课程的最终成绩。
1.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的引入适应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企业的特色,解决了由于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企业的数量多、规模小、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实习实践困难的问题,完善了实践课程的体系。
2.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引入真正实现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工学轮动”,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的对接,增强了学生的适应力,解决了学生对接企业的瓶颈,为学生积累的宝贵的实践经验,切实提升学生岗位能力。
3.通过开设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切实实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理念,消除了企业对学生组织管理的负担,同时也最大限度保证了学生实践中的安全。
4.通过岗位实践,保证专业教师与学生共同赴企业锻炼,解决了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升了师资水平。
为了能够适应就业市场多层次的变化,高职类院校必须要提升专业人才在市场的竞争力和适应力。而课程实践就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也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身的应用性特征。但无论怎样,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师素质的提高以及考核体系的完善,都将是永久性的课题,也将是一个漫长的不断完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