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移动互联网对文化传播的创新性研究

2015-07-13 05:14:39河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05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8期
关键词:传播方式二维码文化

裴 旭 (河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 050000)

试论移动互联网对文化传播的创新性研究

裴 旭 (河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 050000)

随着3G、4G等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WIFI连接的全覆盖,移动互联网正成为新的重要传播方式,为文化传播打开了广阔空间。在WIFI铺设点越来越多、3G、4G移动通信技术等新传播技术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文化的传播需要快速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和新机遇。利用移动互联网这种新技术来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既有利于传播传统优秀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公共文化的创新服务,也有助于积极构建有利于传承文化基因、彰显文化生命力的文化生态。

文化传播;移动互联网

一、移动互联网创新文化传播的用户基础

根据2015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 。

根据InMobi发布《2014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洞察报告》,移动互联网已成为绝对主导的第一媒体。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天的有效媒体接触时间为5.8小时。其中,利用手机和平板上网时间总计达到146分钟,占42%。远远超越PC互联网(100分钟,29%)和电视(60分钟,17%),并且已经接近PC互联网与电视媒体的总和。

二、移动互联网对文化传播带来的影响

1.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传播模式

获取文化知识的渴求是人们进行互联网信息浏览行为的动力之一,但是与人分享的快乐则驱使着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发酵,从而形成更加广泛的传播效应。如今,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不仅仅导致了文化传播方式的重大变化,也极大地改变了广大群众接触和获取文化的途径和方式。移动阅读平台、移动社交、二维码等新的传播方式逐步盛行,彰显了传统文化的“移动”趋势,文化已步入全新的“移动”传播时代。

彭兰教授在《移动互联网蓝皮书》中指出每一种新的终端,都不仅仅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工具,它还意味着新的信息表达方式,新的产品模式与思维,以及新的用户习惯。

2.数字阅读成为大众获取文化信息的新方式

易观智库数据显示,2013年底,中国移动阅读用户数超8亿人,移动阅读市场规模达到62.5亿元比去年增长80.1%。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发布的第12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4年中国成年人的读书阅读率为58%,数字化的阅读接触率为58.1%,而在数字化的阅读当中,增长最快的是手机和微信的阅读。[4]

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期望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新闻资讯,可以在碎片时间上进行轻阅读。而移动终端具有易操作、易携带等特点,满足用户随时随地进行数阅读的需求,填补碎片化时间。尤其是手机,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智能设备,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移动互联网对文化传播的应用

1.APP、二维码、微信等成为展示文化资源的新途径

文化传播的目的在于通过传递各种文明从而使人们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推进人们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进步,推动文化和社会发展与变革。目前,很多大的传统文化服务机构,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都相继开通微信、微博、二维码,部分文化单位还开发了相关APP作为新的数字文化传播与服务阵地,在移动互联网上开展各种特色文化服务。如: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等重要文博单位都开通了二维码服务,同时利用微博、微信等移动平台开展对外服务。服务的内容大都集中在展览内容的介绍、本馆馆藏的数字化内容服务、咨询服务以及信息推送等。如中国美术馆的“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由于展馆面积大、展品数量繁多,观众要了解每件展品成了难事,但是基于二维码技术的大型展馆、博物馆数字导览系统解决方案就成为了重要的载体与传播方式。在2013年中国美术馆建馆50周年藏品大展中,中国美术馆为每幅展品制作唯一二维码,展品旁布置有二维码详细使用说明,参观者使用智能终端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轻松体验二维码导览服务。

可见,移动二维码已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传播平台,对文化传播的推动力不可小觑,加快推进移动二维码的利用频度和广度,可以加速文化的传播渠道,变革文化的传播方式,是创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手段。

2.移动互联网成为文化遗产推介的新载体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推送传统文化传播,其中成功的项目是世界文化遗产传播,如:“世界遗产系列”APP,该系列支持25个国家的世界遗产信息。其中“世界遗产在中国”的内容包括:万里长城、故宫、敦煌莫高窟、秦陵兵马俑、承德避暑山庄、苏州古典园林等世界文化遗产信息,每个遗产景点都详细介绍每处遗产的历史、发展和现状,以及遗产景点和文物的详细说明。每处遗产均提供有1024*768大小的壁纸级美图欣赏。查看遗产地图信息,方便旅游。同时还能欣赏来自世界各地的网友拍摄上传的遗产照片。

北京西城推出北京文化遗产地图APP,软件通过对北京内城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梳理,并设计了11条文化探访路线,根据地图路线基本可以探访旧城内不同的文化线路。点击地图上每个文物保护单位的小图标,详细的景点介绍、图片、实景地图可以让使用者轻松了解文保单位的各种情况。

3.移动互联网为传统艺术提供了新的土壤

传统艺术也都在利用APP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数字化的传统艺术资源,本人在iTunes store上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了统计(以类别栏目的关键字为检索项,检索时间为2015年5月25日)。从艺术类别上看,戏曲、古典音乐、歌剧、美术等重要艺术门类都有很多各自的制作精良的APP。其中,交响乐及美术作品就占据了较为重要的位置,如:莫扎特、贝多芬、约翰施特劳斯、舒伯特、肖邦等世界著名交响乐,以及梵高作品、莫奈作品、毕加索、国画、中国历史名家顶级绘画集、中国现代十大名画家画集等。戏曲方面也有许多像京剧名家名段,京剧连环画,越剧、黄梅戏、昆曲经典赏析等APP。

尽管,iTunes store并没有提供每个APP的下载量,但是这些传统优秀文化的APP却采用了非常便捷的方式将各类优秀传统资源推送给广大用户,用户只需要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下载自己喜欢的文化艺术便可轻松获取相关资源。

此外,移动互联网不仅成为各文化单位、机构和部门拓展文化传播的新手段,也成为各文化单位、机构和部门传播文化途径的新高地,以北京为例,仅北京文化相关的APP就包括:“这里是故宫”、“北京文化遗产”“这里是天坛”“这里是颐和园”“北京公园”“北京探秘”等在内的多个APP,配有丰富的图文说明以及互动功能,主动推送景区资源、景点信息、旅游活动和游客反馈等方面的信息,成为传播北京文化的新血液,是文化信息化与个性化传播的新范式。

正如《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4)》显示的,我国移动互联网正加速向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深度渗透。同时,移动应用数量达百万量级规模,传统行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主动拥抱互联网,不断变革创新。从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到演艺场馆、文保单位、文化遗产,许多文化单位和机构都在逐步借助移动互联网开展文化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认为,“人们热议的互联网思维,或许要升级为2.0版,变为移动互联网思维”。

[1]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 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t20140721_47437. htm.2014-7-21.

[2]InMobi:2014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洞察报告[EB/OL]. http:// www.199it.com/archives/186546.html.2014-1-10.

[3]官建文.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3)[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8-32.

[4]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5年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EB/ OL]. http://cips.chinapublish.com.cn/yjsdt/201504/t20150420_165698. html.

*本文系2014年度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科研项目课题“移动互联网对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研究”(课题编号:HBWY2014-Y-A063)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传播方式二维码文化
可以吃的二维码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左维泽:肝炎的分类、传播方式及预防
肝博士(2020年5期)2021-01-18 02:50:16
二维码
童话世界(2020年32期)2020-12-18 18:15:41
节日宣传,让传统传播方式换“新颜”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14
谁远谁近?
“自媒体”与“把关人”——微博作为一种传播方式的法律问题
新闻传播(2018年15期)2018-09-18 03:20:04
让严肃的二维码呆萌起来
学生天地(2017年10期)2017-05-17 05:50:46
二维码,别想一扫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