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诗 (郑州师范学院 450044)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初探
——以叛逆性人物为例
尹 诗 (郑州师范学院 450044)
叛逆性人物因其性格的殊异性较易成为读者关注的对象,其人格教育的因素体现在破坏性、创造性诸方面,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应对不同形态的叛逆性格进行具体分析,防止片面模仿和一味褒奖,汲取其内在的智慧和力量,方能领悟到反叛性人物的性格魅力和人性光辉,从而达到理想的人格教育的效果和境界。
人格教育;叛逆性;创新教育
大学语文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都为历代文人激赏赞叹,这种不与时事同流合污或者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魄胸襟无不透露出文人的清高孤傲。与沉浸于《春江花月夜》悠远浩淼的艺术境界不尽相同,作品以独异的叛逆性凸显出了不与当局同流合污、保持个人独立性的人格魅力。不可否认的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具有真善美等情感因素的文学作品较易成为人格教育的主要资源。这些作品可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审美情感油然而生,从而热爱生活,去寻找美的灵感,发现美的真谛,创造美的生活。而实施审美教育并不能仅局限于正面人物、情感方面。正确认识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叛逆性人物,是培养学生人格的有效途径,亦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可行之道。现阶段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培养创造性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人格。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有意无意都在强化学生的服从性人格,长此教育出来的学生呈现出缺少批判精神的弱点。批判是创新的前提,缺乏反叛精神和批判精神,就谈不上创造性。我们要将批判精神的培养作为塑造健全人格的主要内容,作为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追求。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注意在批判性作品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人格。而批判性人格和创造性人格教育在文学作品的叛逆性人物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叛逆性人格往往以狂飙突进般的气势显出惊世骇俗的气魄和威力,如同《女神》中的天狗“我把全宇宙给吞了”一般,他们以毫不畏惧的姿态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屹立于世。《家》中觉慧们的“出走”是对父权制封建家庭猛烈的抗击,《水浒》里梁山好汉以 “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而事实上叛逆性人物形象并不总是以强者的面目示人,如《透明的红萝卜》里的小男孩,瘦弱得人人心疼,但一旦反抗所爆发出来的能量却是那样惊异,足以令人胆战心惊!因此叛逆者身上执着勇敢、义无反顾的精神气质首先是值得学习和称颂的,以娜拉出走为标志的女性主义思想的萌发是对婚姻制度的挑战,俄狄浦斯的出走则是与“杀父娶母”的命运的抗争,而无论是与不合理现实抗争抑或是与自身命运的抗争,反抗精神作为最鲜明的人格特征凸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但是,叛逆者的前途并不总是光明的,相反,他们需要面对前行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历经千回百转的各种磨练和考验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执着于“生存还是毁灭”的哈姆雷特以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人文主义先行者的悲歌。而此类在与对立势力斗争中同归于尽、玉石俱焚的悲剧结局经常上演,如追求人性美善的卡席莫多,对虚伪的主教施以最强的报复之后,以生命的代价捍卫了人性的光辉,追随心爱的人而去。《沉沦》里的主人公以弃绝人世的姿态表示了对现实的愤懑,还有《红楼梦》以遁入空门的贾宝玉,打破了中国文学中的大团圆结尾,这些不完满的悲剧结局显露出了对社会人生的终极反抗意识。而勇于打破现状、不断革新往往是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的必经之路。新兴力量的勃兴发展、旧事物的破灭直至退出历史舞台就在种种反抗的过程中酝酿发生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叛逆性人物英勇果敢的人格光辉;追求光明理想而顽强奋斗的抗争精神、创新精神,而其中创造性或创新性必然是叛逆性人格的核心特征和魅力所在。
叛逆形象的创新性格体现在对于梦想、愿望的不懈奋斗和追求之中。无论是取经路上斩妖除魔的孙悟空,还是《聊斋》里的抛弃功名、留恋于狐仙美女的诸书生,他们所处的妖魔狐怪的世界恰恰反衬出了现实社会的虚伪无情,表达出的是作者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不满与反抗。正如鲁迅先生曾言:他喜欢听深夜里的狗吠,而现实自己的文章也正像“铁屋子里的呐喊”,给沉睡的国人以震慑、惊醒,尽管不能振臂一呼玉宇澄清,但总归在社会历史前行的车辙中留下了印迹。为光明的未来而牺牲的殉道者更不应遗忘,他们时刻都在唤醒着众人的良知,在同情唏嘘之时,激起前行的勇气和智慧。奋而前行者至少不要像《坟》中的华老栓,竟用沾了革命者鲜血的馒头来治疗儿子的不治之症。人们必须认识到新生事物的脆弱性,在普及大众、深入人心的过程,叛逆者和革命者不仅要面对对立势力的迫害打击,还要争取普通民众的理解和支持,这之中甚至还要遭遇各种误解和反对。像《风波》中的“辫子风波”实在影射国人对于革命左右摇摆的犹疑态度,亦如对革命莫衷一是的阿Q和至死都在纠结人死到底有没有灵魂的祥林嫂。作为障碍物的守旧思想和势力横亘在普通民众和叛逆者之间,甚至会扰乱叛逆者的心智毅力而导致革命创新事业的功败垂成,这样的文学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
但是新生力量往往孕育在反叛者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中,并逐渐生根发芽直至茁壮成长。此类作品也往往通由革新思想、创新精神的挖掘而传达出社会变迁的风貌和历史趋势。像《四世同堂》以小羊圈胡同里的各色人物形塑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抗战史诗,揭示出旧的国民性终将被现代社会所淘汰的命运。《伤逝》以涓生和子君“自由恋爱”后的婚姻生活,提出了“娜拉走后”的追问,在追求女性独立、男女平等的道路上发出了切实的探索。但任何改良、革命斗争终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擅长以新写旧的张爱玲就清醒地看到旧的如何拖住新的,以新旧驳杂的男女婚恋诠释了爱情的不彻底。正所谓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守旧与进步的此起彼伏,往往以参差的面貌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这就需要以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毅力贯彻其中。否则就可能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在高扬创新性的同时,教师要教育学生树立批判意识和独立意识;培养大胆直率,兴趣广泛的个性,这是创造性人格培养的关键,更是当今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进而还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力来应对挫折、以及前行道路上的各种考验磨练,教育学生具备分辨是非,审视美丑的能力,能自觉地抵御邪恶,发扬正气,提升人生境界。以这样的人生境界才能从容应对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心理素质,形成具有批判性的创新性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