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汉唐时期于阗佛教美术的演变

2015-07-13 06:49:40梁加诚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前与艺术教育学院848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1期
关键词:画派壁画佛教

梁加诚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前与艺术教育学院 848000)

浅议汉唐时期于阗佛教美术的演变

梁加诚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前与艺术教育学院 848000)

佛教自公元前1世纪创立伊始,即开始向外传播,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紧邻克什米尔的古于阗就成为了中国境内最早接受佛教的地区。又因为处于丝绸之路的南缘重镇,一度成为“佛国于阗”,本文意在一时间为轴线,来简要论述两汉、魏晋、隋唐时期于阗佛教美术文化,透过那些残存在沙漠中的佛教文化古迹,来探寻汉唐时期佛国于阗的真实情景。

汉唐;于阗;佛教

和田地区在元代以前一般被称之为于阗,是西域最早建立佛教文化的中心区域,自佛教传入中国境内开始,于阗便是进入河西中原的第一站。从汉至唐,中原僧人到印度学习佛教被称之为“西天取经”,而于阗则被称之为“小西天”。尤以在公元5世纪,于阗的佛教艺术发展达到顶峰。与此同时,佛教美术文化也相应具有了宏大的规模和气势。

佛教美术文化主要体现在佛教建筑、雕塑、绘画这三个主要方面。尤其是以壁画的形式流传最为突出。

佛教自印度河流域传入于阗地区,一般认为其传播路线有两条,一条经过塔里木盆地南缘,从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经葱岭,自莎车传入于阗,这是官道;另外一条小道儿则是从迦湿弥罗经子合(今新疆叶城县)、乌禾、皮山进入于阗,将佛教传入于阗的是来自迦湿弥罗的高僧毗卢遮那。

那么由汉入唐,不同时期于阗先后由小乘佛教演变为大乘佛教,佛教美术文化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 汉代于阗佛教美术文化

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世人才知域外之广,和田古代文明的光辉随之而来,“于阗”这一名称也由之而来,并被沿用至北宋。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西域诸国纳入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管期间经历战乱,但和田地区的佛教美术文化还是得到了发展,并逐渐兴盛繁茂起来。

位于今和田市民丰县的尼雅遗址可以佐证,尼雅遗址为西汉西域36国精绝国故地,于公元前3-4世纪突然消失。英国人斯坦因在塔里木盆地考古发现了此遗址,南北长约25千米,东西宽约7千米的遗址上,形制完整,地表建筑物遗存丰富。从考古证据可以得出,尼雅人笃信佛教,在整个遗址的中心处立有佛塔一座,寺院遗址两处,显示出佛教在精绝国的中心地位。也从中发掘了大量的佛教美术实物,例如精美的佛教雕像,佛教题材的壁画,风格呈现出异域风情。

二、 魏晋时期于阗佛教美术文化

及至魏晋时期,国力逐渐强大的于阗兼并了附近的皮山、渠勒、精绝等城邦诸国,领土逐渐扩大至今天的和田地区。

关于此时期的于阗佛国文化,魏晋时期的高僧法显描述的景象是:“其国丰乐,人民殷盛,尽奉佛法,以法乐相娱,众僧乃数万人,多大乘学……”

中日联合科考对尼雅人遗址佛教美术的考察发现,魏晋时期于阗佛教的建筑、雕塑和绘画具有显著的特点。寺院出土的佛像仅存上半身,体型壮健,双肩宽阔有力,嘴上留有八字小胡,充满了现实人的生命气息。

位于今于阗县城北约220公里的喀拉墩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的佛教壁画,主要内容有佛像,分立像和坐像,立佛像布局在佛殿侧壁,赤脚立于莲花上,坐佛两腿相交于莲花上,两手手指交叉于腹前,用黑线勾勒面部,袈裟和莲花瓣等,用红线描绘五官等细部,线条简洁流畅,富有动感。总之,魏晋时期,于阗佛教艺术对河西地区及中原的佛教文化具有重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有大量来自中原的僧人例如宋云、法显的西行文献都有记录,都可以佐证。

三、 隋唐时代于阗美术文化

隋唐时期于阗美术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要属于地处塔克拉玛干腹地的丹丹乌里克遗址。丹丹乌里克是唐代丝绸南道重镇,位于今和田策勒县,处在和田河和克里雅河之间,是战略要地。该遗址南北长10千米,东西宽3千米,共发现佛堂相关建筑15处,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木版画,既有描绘骑马骑骆驼的贵人。其中最著名的是“蚕丝公主传说”木版画,画中表现了一位中原女子将蚕种偷藏于发髻中,帮助于阗人学会了种桑养蚕的技术。

于阗地区在隋唐时期最为世人所称道的是绘画,意大利学者马里奥.布萨格里曾这样评价:“在中亚,只有一个画派可以以其伟大的作品——包括精美的壁画和木版画而引以骄傲,这就是后世中国的艺术家和艺术批评家所赞赏的于阗画派。于阗画派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吸收了印度、波斯、中原、粟特甚至乔拉斯米安的因素。

于阗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佛教壁画、木版画上,在喀拉墩、丹丹乌里克、托普鲁克墩等佛寺遗址出土的壁画都具有典型的于阗画派的风格特征。《鼠神图》《传丝公主图》《波斯菩萨图》和《龙女图》是于阗画派传世的经典之作。在盛唐时代,于阗画派涌现出了伟大的艺术大师大小尉迟氏,其中尉迟乙僧由于阗国来到长安,善画外国及佛像,更是创造了小则用笔如屈铁盘丝,大则洒落有气概的“铁线描”,他将印度的凹凸明暗画法加铁线描所创造的物象更具有立体感,形成了迥异于中原画派的独特风格。

结语

于阗地区的美术文化以佛教的传入发展为契机,自汉入魏晋及至隋唐,在盛唐达到顶峰,其主要的形式还是以佛教壁画、建筑、雕刻为主,只可惜这些灿烂辉煌的美术文化随着宗教的演变慢慢淹没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但是于阗美术文化尤其是受域外佛教美术文化影响的所创造的独特形式,不仅刺激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而且对朝鲜半岛乃至日本美术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元代高克恭认为高丽佛画“皆源自于唐尉迟乙僧”,日本奈良时代的建筑法隆寺的佛教壁画也有于阗的画风的影响。

[1]广中智之.汉唐于阗佛教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

[2]史晓明.克孜尔石窟艺术论集[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8.

[3]张广达 ,荣新江, 和田.敦煌发现的中古于阗史料概述[J].新疆社会科学,1983(4).

猜你喜欢
画派壁画佛教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天中学刊(2022年2期)2022-04-27 06:03:56
佛教艺术
威尼斯画派——文艺复兴最后的辉煌
艺术品鉴(2020年3期)2020-07-25 01:53:54
壁画上的数学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当代陕西(2019年19期)2019-11-23 07:53:38
长安画派“冷场”了?
当代陕西(2019年19期)2019-11-23 07:53:36
北朝、隋唐壁画
收藏界(2018年5期)2018-10-08 09:10:54
帮壁画“治病”
学与玩(2017年6期)2017-02-16 07:07:26
薛永年:谈古代的画派
公关世界(2016年20期)2016-02-27 11: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