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丽环 (泉州市木偶剧团 362000)
如何让泉州木偶剧在青少年中得到传承
曾丽环 (泉州市木偶剧团 362000)
泉州素有“木偶之城”的美誉,2006年6月,泉州提线木偶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灿烂戏曲之林独树一帜的木偶艺术以其巧夺天工的制作工艺和形象生动的表现模式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认可。然而,大部分的青少年对泉州木偶剧知之甚少,他们接触不到或者没有兴趣去了解,所以他们在无形中远离了泉州木偶剧。几乎所有优秀的传统艺术都会遇到传承的难题,那么如何让新时代人类去接纳甚至去热爱传统文化精华,成为艺术延续的重要话题。
传承;泉州木偶剧;青少年;创新
泉州木偶剧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浪得虚名,它独具的艺术、人文乃至市场价值都是值得世人称道的。首先,从艺术价值层面分析。泉州木偶剧实为提线木偶戏,又称“傀儡戏”,古称“悬丝傀儡”,在闽南民间俗称“嘉礼”。它以其深远的文化意义、广泛的历史题材、丰富的表现内容还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吸引了广大戏曲爱好者,更是给无数代人留下了美好回忆。“傀儡调”以泉州方言为主、土腔普通话为辅,曲牌多沿用宋、元曲牌名,雅俗共赏,即可登“大雅之堂”,又能“接地气”。而现如今,很多闽南地区的青少年已渐渐开始疏于闽南方言的学习,对于泉州木偶剧这样的传统艺术,他们多数提不起兴趣,甚至从未看过。如果让孩子们多多接触泉州木偶剧,既可以让他们耳濡目染,学习到乡音,又可以从中提高自身的艺术品味和多元鉴赏能力。其次,我们要谈论的是泉州木偶剧的人文价值。泉州木偶剧是形象化的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浓缩,这是所有传统戏曲的共同点之一。它们立体地反映了中国历史各个阶层的演进过程,以最通俗易懂的“讲故事”,寓教于乐又深入人心。多少人小时候上不起学,都是靠观看木偶剧了解历史,学习道德。如今的孩子已经不缺乏教育渠道,但是这种传统而充满乐趣的价值观传播模式是绝对不能摒弃的。多少忠臣义士,多少贩夫走卒,通过木偶剧演员的指间展现善与恶,不拘泥于单调的课本,孩子们能在观看表演中感受剧目中所传达的思想和理念。最后,关于泉州木偶剧的市场价值是显而易见。提线木偶对于一代人而言,它是儿时难忘的回忆,并且维系着同根同族的闽南人的浓浓乡愁。因此,在闽南人广布的福建地区、台湾地区甚至东南亚地区,泉州木偶剧都有着广泛的爱好者。如果新时代的年轻人顺利传承这项艺术并为之创新发展,泉州木偶剧今后必将在全世界风靡不倒。
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得益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多元的娱乐方式为适应市场需求而悄然出现。出生于这个时代的青少年从小便接触着新型而又多元的娱乐方式,并且在不断提升的娱乐需求中逐渐推进当代娱乐方式的更新换代。随着互联网的全民普及,依附于网络而兴起的娱乐方式,如网络游戏、社交应用和视频观赏等,已经逐步引领当代青少年的娱乐潮流。上一辈人,80年代之前的娱乐模式较为简单,电脑虽已出现,但还未像今天如此风靡。他们生活工作较为单纯,娱乐方式也多是局限于“看得见”的活动。譬如大家齐聚小广场听说书、看大戏等。传统文化在这一代人身上还看得见踪迹,我们前文所讲到泉州木偶剧更是这一代人难忘的回忆。而当下这代青少年,少有人主动接触传统戏曲,譬如木偶剧等。他们的审美价值观多倾向于直接化、感官化、游戏化和实用化,更侧重于当前娱乐方式所直接带来的感官冲击力,而较少地主动感悟娱乐过后所带来的情感效应。另外,随着时代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还有教育侧重点的转移,很多青少年疏于对传统经典的学习,甚至有些孩子英语学得精通,但是对家乡方言却说不上一句。很多闽南的孩子,会说闽南话,但是对于蕴含经典的地方谚语已经不再了解,甚至年轻一代的父母也不会将这些传授给孩子。那么,以闽南方言为主的泉州木偶剧便因此受到冲击,观众群体在青少年有所断层。
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必然需要代代相传,眼下泉州木偶剧的传承问题值得深思。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逐步让青少年接纳木偶剧并且形成一种兴趣呢?
第一,改变木偶剧文化消费模式。2007年泉州木偶剧团首次实现市场购票观看,打破以往赠票的免费形式。开放购票初期受到了一些阻碍,但是,正是这一举措成为泉州木偶剧得以持续发展的良好开端。只有打造木偶精品,加大投资宣传,提高员工福利和积极性,创作出更丰富多元、更与时俱进的木偶剧作才能为泉州木偶剧注入新鲜的血液。泉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研究会主任陈日升认为,传统戏剧勇敢尝试市场运作的做法,会改善传统艺术长期与市场脱节的现状,也能让泉州更多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欣赏泉州传统戏剧,有利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把木偶剧表演放到市场中运行,一方面是促进内部发展,另一方面又可以接受外界监督,双管齐下,不断提升戏剧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的接受度。
第二,建设网站视频,充分利用可视化媒体。前文我们已经谈到当代娱乐方式多元快捷,传统戏曲如果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演出形式,便是逆时代之潮流。我们应当多引进视频制作和网站管理人才,并建立属于泉州木偶剧自己独立的推广和传播平台。将触角伸向青少年一代最喜欢的网络世界和电视媒体,是泉州木偶剧多渠道发展的崭新一步。
第三,教育单位多加重视宣传教育,培养学生提升学术欣赏水平。很多城市为了宣传“国粹”京剧,已将其纳入音乐课堂教学,这样的宣传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但对于泉州木偶剧而言,由于木偶制作较为繁杂高端,戏剧表演难度也难以平民化,所以学习京剧的做法还需要改良。泉州刺桐幼儿园、通政小学等已经开始在教学中让孩子们接触木偶剧,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孩子和家长学习简单的木偶制作还有木偶剧鉴赏,寓教于乐,在手工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鉴赏中增强对本土戏曲的感知。我在几年来曾经来到泉州刺桐幼儿园和通政小学,教孩子们表演木偶剧。生动的表演和亲切的乡音,顿时勾起孩子们的兴趣,甚至在我们离开校园之后,有不少孩子希望我们再去。主动将木偶剧带进校园,让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他们非常喜欢,如今我们也因此多了一群“小木偶剧迷”。
另外,泉州木偶剧要后继有人,还需要下大工夫培养,而且不仅仅要培养出会演的人才,还要有会创新的人才。把《火焰山》做出动画片《大闹天宫》,还是像说书一样守旧单调,凸显了制作人的创新能力缺乏。要让青少年们喜欢上泉州木偶剧,形式必定要新颖有趣,题材也要贴心他们的心理需求。顺应时代潮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泉州木偶剧赢得青少年认可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