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探求、感受、创造

2015-07-13 12:05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砍树猎枪高尔基

文字是语言的艺术,每一篇优秀的文章都表现出语言形式美和内容美。语言的艺术美对读者的感染力是十分强烈的。据说少年高尔基有次读文学作品时情绪激动,竟把书举起来张开一页,对着阳光照着,想透过阳光对书页的照射,探求字里行间究竟有什么魔力。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探求这种“魔力”,去感受这种“魔力”,甚至去创造这种“魔力”。

一、诵读

谈到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诵读既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成果的反馈。老师可以从学生的抑扬顿挫的朗读中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程度,也可以以此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度感悟。

如:《在大海中永生》中有这样一段话“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门、香港;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宝岛台湾;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诵读是一种无形的“笔”,学生可以用轻重疾徐、高低起伏的声调来读这四个“奔腾不息”。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学生能感受到海水的奔涌永不停息,还有学生说这就像邓小平爷爷对我国乃至对世界的影响源源不断。这是多么深刻的感悟啊。

诵读是一种审美欣赏性的阅读,读者通过视觉的扫描,动情运气地将感知的文字形象情景交融,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言诵读出来。①诵读能使读者品味到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二、想象

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于人的想象和联想,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以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感悟才是丰富深切的。②如《云雀的心愿》中有个词“乱砍滥伐”,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乱砍滥伐”的意思吗?

生:过多地砍伐、砍了许多树……

师:对,这词语还可以这样理解。(情境说话)哪座工厂要造纸了,就去——砍树;谁家想造房子了,就去——砍树;谁要打新家具了,就去——砍树;哪家缺柴烧了,就去——砍树,大树砍光了,就把斧头挥向——小树……

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眼前仿佛出现了人们没有计划、不加节制地砍伐森林的情景,学生对森林大面积消失的痛惜之情油然而生。

三、咀嚼

词语是文章最小的语言单位,看似孤零零地存在,实则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温度。只要我们用心去触摸,就可以品味到人文的情怀。③在教学中抓住一些看似平常的词语反复咀嚼,不但能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请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大屏幕出示《天鹅的故事》中最后一句话“从此以后,这支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 “一直”、“再也”标注红色)

师:“一直”、“再也”是什么意思?没有这两个词行不行?有了这两个词,我们内心有什么想法?

生1:有了“一直、再也”说明那把猎枪后来没有动用过。

生2:我不明白俄罗斯老人斯杰潘是名猎人,他为什么要把猎枪挂在墙上?他从此不再打猎了吗?

师:你真善于思考!是啊,把猎枪挂在墙上表示以后不再打猎了。这把猎枪为什么要挂在墙上呢?大家再读读书,讨论讨论。

在对“一直、再也”的“咀嚼”中,学生们深入地思考,提出了一种很有新意的观点:这把猎枪是为世人所挂。这个观点是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生成!孩子创造性的语言激发了我的生成,我意味深长地小结:“是的!我们都没有见过这位老人,我们今天所读到的就是这篇小文章,但从这简短的文字中,我们每一位都能够想象到那一情境,那种感动,那股神奇的力量,那个永远放弃打猎的精神世界。我们学习这个故事,就是让我们理解生命的伟大,就是让我们与世界万物为友……”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形成语感。语感怎么形成?我想就是要让学生对一些看似平常的字词甚至标点符号进行咀嚼。“一直、再也”这类词是学生很容易忽略的,这里把它们作为一个训练点,咀嚼它们丰富的人文内涵,不仅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力,同时也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层的理解,甚至还有写作方法上的收获。

四、比较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用语词,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语文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对语言和语境有所感悟。用比较法品评词语,还可以引领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例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中有一句话“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有名学生在读这句话时,把“忙”读成了“帮”。我抓住这一生成,让学生探讨可不可以用“帮”?学生认为用“帮”感觉是高尔基请求他儿子种花的,而用“忙”则是儿子在没有人要求的情况下主动去种的。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儿子对高尔基的爱。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文章的作者总是先在生活中有所见,有所想,然后引起创作冲动,最后下笔成文。而读者的阅读则是一个相反的过程。”④遵路识斯真。只有循着作者行文的思路,以词句为切入口引领学生细细品味词语,才能感受人物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脉搏和思想内涵;才能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体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人文思想;才能让学生受到真的启迪,美的熏陶,善的教化,形成积淀在学生人格和思想层面上的东西,使学生终身受益。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松陵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砍树猎枪高尔基
秀才砍树(部级优课)
猎枪
冬天不要砍树
毛茸茸的小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