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毅
小学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的小学科学实验更多的是简单的动手操作,并没有深入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这样的实验教学不能真正达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产生这样的情况主要在于有的教师不能深刻地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又缺乏科学、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因此,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总结出,要想提高教师对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就需要加强联系的观点,用联系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联系是指事物内外部、现象之间,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具体的策略方法如下。
一、联系实验的主、客体,把握实验的目标要求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首先按照实验的设计方案,选择实验材料组成实验模型,然后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最后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记录科学结论。在这个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实验教学的主体,而实验中的实验材料、模型则是客体,主、客体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与物的相互联系。
科学实验的过程既体现着人与物的相互作用,又体现着相互的影响,这种联系在教学中主要包括,学生选择实验材料、组装实验模型;观察、分析、记录实验现象等。通过实验的开展,实验也反过来作用于学生,通过动手的实际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学素养等。
(二)物与物的相互联系。
实验现象一方面体现着人与物的相互联系,另一方面也体现着材料与工具、模型与条件的相互联系。选择不同的材料与工具,能够组成不同的模型,而不同的实验模型和条件,又能够呈现出不同的实验结果。
(三)人与人的相互联系。
实验过程中的交流与评价对于学生的科学实验过程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交流是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探讨,能够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乐于实验的能力。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与肯定,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联系实验各要素,建立实验模型
实验的目标要求确定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已经学会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来构建实验模型。这是一个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构建。例如,让学生设计热源,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利用热水产生热量,或者使用酒精灯进行加热,或者利用太阳进行照射产生热量等等。再例如,如何观察热在物体中传递。热是看不到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用触觉去感受,用融合现象来感知,可以联系已知的知识,用温度计来测量等等。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联系已知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验的材料和仪器,进行实验模型的构建。当然,选择的材料和仪器可以是多种,构建的方式也可以是多样,同学之间可以采用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实验模型的构建。
三、联系实验变量,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方法
这里的变量是指实验过程中,随外界环境变化而变化的量。对于同一个实验模型来说,变量的不同,可以导致实验的结果完全不同。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考虑到实验变量之间的联系,进而指导学生把握科学的实验方法。为了让学生了解到实验变量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对比实验和模拟实验进行演示。对比实验是通过至少两组实验,控制住变量,让自变量不同,其他所有的控制变量都相同,进行对比实验,主要用来揭示事物某种性质或现象产生的原因。通过对比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变量的变化对实验产生的影响。而模拟实验是指某些自然现象,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原因,不能直接地进行实验,只能通过建立一个相似的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实验,来研究相应的自然现象。通过模拟实验,可以让学生体会自然科学中的实验过程。
四、联系实验现象,联系知识、经验等,引导学生掌握形成科学结论的方法
进行科学实验,要么是为了了解某种事物的属性,要么是为了验证某种科学假说,要么是为了揭开某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等等。但不论是哪种科学实验,都与为了揭开客观事物之间联系的目的有关。而这种联系需要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来实现。那么,如何把实验现象与学习过的知识、经验相联系,从而解决问题,形成科学的结论呢?这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掌握形成科学结论的方法。
(一)在现象与条件之间的联系中寻找原因
实验现象与实验的条件是有着联系的。一个科学实验的模型,它的变化,一方面与组成它自身的材料之间的联系有关,另一方面,与科学实验模型之外的变量有关。这个变量即是实验条件。因此,从实验的自变量着手,即能准确找到实验现象发生的原因,进而形成实验结论。
(二)在现象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中解释现象
当找到了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之后,还要尝试去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由此更深入引导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带领学生回忆知识或者沟通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将现象与所学的知识连接起来。
(三)通过实验结论与客观实际间的联系形成科学结论
通过科学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实验结论,那么,实验结论便是大自然的客观事实了吗?显然不能直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两者之间还需要通过科学方法建立一定的联系,从而形成科学的结论。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便是归纳法和类比法了。通过归纳法,把多个相同类型的实验模型的结论联系起来,再进行归纳比较,从而得出一般的科学结论。只有通过上述的一系列的科学步骤,最后方能形成科学的结论。
综上,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建立联系的观点。教师与学生一定要对实验的各项环节、各项要素之间建立进行紧密联系的意识,当加强了各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之后,教师便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法,准确地把握实验目的,从而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科学实验的素养,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