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坤
中圖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075-01
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不仅是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还是学生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健全与完善。但在大多数老师心中则认为数学是自然科学,数学就是简单的加法算式,不会有生命教育,其实这是错误的。数学教学中也可以渗透生命教育。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实现由枯燥乏味的“知识课堂”向充满生机的“生命课堂”的转变?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有效进行生命教育
数学是内在美很强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数学的美不同于自然美和艺术美,数学美是一种理性的美、抽象的美。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捕捉和挖掘数学中的美,让学生感受、体验以至探索数学之美,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图形与变换”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枫叶、蜘蛛、鲸、蝴蝶、脸谱、中国结等具有对称特点的图片,配上柔美的轻音乐,让学生感受这些图案的美与和谐。然后和学生一起找人体上的对称美,进而感到对称性对于人,不仅仅是外在的美,也是健康和生存的需要。
小学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史料或插图中,有不少进行生命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将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生命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生命情感体验
在课内,教师不仅寓德育于数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从中受到教育。小学生在做加减法时,可以自己选择道具,如在山上采集树枝,剪成10厘米左右长,剪整齐后让他们带到学校;可以下河在沙滩上拾漂亮的小的石头做道具;还可以拿上画笔,制作一根根的涂上漂亮颜色的各种材料制作的棒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编写各种应用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让学生体验生活,还培养了他们独立能力,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欢乐。高年级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后,组织一次“我是小小交通员”的数学调查和访问活动,到交通路口测算不同时间段车流量;访问交警,把测算和调查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动手制作统计图,动脑编应用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生命教育和美育熏陶,寓生命教育于学习之中,寓生命教育于活动之中。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例如,学习统计知识,可结合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下册统计“白色污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如一节数学活动课《节约能源》可以联系自然知识——能源,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能源,电、天然气等,从而使学生拓展视野。将数学知识迁移到其他学科,使学生不仅提高了知识学习的兴趣,而且逐渐树立联系、转化的观点。学生在学习立体几何图形时,让学生动手画画,让他们画规范,提高他们的美术水平。尤其是小学生,在做加减法时,让他们自己动手画小猪、小鸭、小鸡、小鸟等,再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会增强不少,有助于提升他们学习的效率,把各科有机结合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在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中感悟生命教育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一要求,与通过体验进行“三生教育”的要求是契合的。(1)找规律。从低年级学生熟悉的联欢会的情景入手。联欢会装饰的东西都是有规律地排列的,小朋友也有规律地围成圈跳舞。学生先观察这一情景,再从数学的角度探索事物的排列规律,课后找找生活中存在的规律美。(2)排列组合。从衣服的搭配入手,让学生借助连线的方式找出不同的穿法。还有用数字卡片摆三位数的操作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不重不漏地找出所有三位数。(3)数字编码。选取生活中的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中蕴含的客观规律便于我们分类查询和统计。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各种生命教育素材,渗透生命教育,贯穿课改理念,从实际出发,让学生提高兴趣,提高效率,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为学会“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而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