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英昕,张维斌,董世龙
·临床报道·
泥蜡疗结合手法对颈型颈椎病干预作用的临床对照研究
杨英昕,张维斌,董世龙
(沈阳军区总医院北陵临床部,辽宁 沈阳 110034)
颈型颈椎病;泥蜡疗;手法;疼痛;压痛
近年来随着手机电脑应用更加广泛,颈型颈椎病发病率逐年增高,迁延日久更易导致椎动脉、神经、脊髓受压病变[1]。以往以药物化学治疗为主,笔者将泥蜡疗与手法结合物理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03-2014-12在本科治疗的颈型颈椎病患者15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观察组77例,男29例,女48例;年龄(37.5± 10.5)岁,病程(26.1±15.8)个月;对照组77例中有4例出现未按时服药,纳入研究73例,男22例,女51例,年龄(39.0± 11.2)岁,病程(24.5±14.1)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参照1992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颈椎病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1)心肺功能不全;(2)明显骨质疏松;(3)脊柱结核;(4)肿瘤;(5)血栓;(6)局部急性感染;(7)皮炎;(8)有出血倾向或脓肿患者;(9)使用心脏起搏器;(10)急性炎症和出血48 h的患者;(11)妊娠期患者;(12)有颈椎手术史。
1.3 治疗方法
1.3.1 观察组 手法治疗:(1)患者端坐,医者立其背后,用小鱼际滚揉颈项两侧、肩部肌肉,约5 min;(2)点按双侧风池、肩中俞、肩井、秉风、天宗、肩贞穴,尤以患侧风池穴、肩井穴及压痛处为主,约10 min;(3)点揉放松督脉及双侧膀胱经,约5 min;(4)用分筋手法,触及深部之前、中斜角肌,体瘦者可触及横突,横向分筋,充分松解前、中斜角肌,患者感觉疼痛减轻、颈背部明显轻松感时结束,每周治疗6次为1个疗程,每次20~25 min。泥蜡治疗采用德国Heuser RW43E-ALU型双层蜡疗/泥疗制备系统,SCHUPP矿物泥蜡Hypermifango(Artikel-Nr.4104),治疗开始前先将搅拌箱的温度设在71℃,当泥蜡充分融化后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用专用蜡盘接出蜡泥,放入设置温度为51-53℃恒温箱中,2 h后取出泥蜡,平铺在20 cm×15 cm医用无毒的塑料胶单中,用手轻轻拍平,厚度约1cm,重量约(730±20)g,2块。治疗时患者充分暴露治疗部位,感觉温度适宜时由治疗师将蜡泥敷于颈项部夹脊穴及上肢部位,使泥蜡与皮肤紧密接触,30 min后取下。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感受,如出现过热、头晕等现象,应立即将蜡泥取下,防止烫伤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
1.3.2 对照组 单纯采用药物化学治疗,复方氯唑沙宗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的剂量规格为0.2 g/片,每日3次、每次口服0.4 g。
1.4 观察指标
1.4.1 疼痛评分 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7、14 d评分。
1.4.2 压力疼痛阈值评估[4]压力以医生个人临床感受赋予数值,轻:0;中:1;较重:2;重:3。先通过触诊确定患者的痛点,将两位医生拇指垂直由轻到重压在痛点,当患者感觉到由压觉转为痛觉时停止,并记录此时的数值;每个痛点连续测2次,每次间隔20 s;测量两位医生颈部所有痛点的数值,计算其平均值。
1.5 疗效评定[5]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原有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未愈:症状无改善。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正态性检验,复合正态性分布后采用t检验,计数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 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7 d和14 d,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治疗7 d和14 d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VAS评分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2 两组治疗前、后压痛评分比较 见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压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7 d和14 d,压痛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7 d和14 d后压痛评分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表1 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s)
表1 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s)
注:同组治疗7 d与治疗前比较﹟P<0.001;同组治疗14 d与治疗7 d比较Δ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01
组别 例数n 治疗前 治疗7 d 治疗14 d对照组 73 5.62±1.34 4.36±1.42﹟*3.51±1.05Δ*观察组 77 5.72±1.55 3.46±1.35﹟*2.84±1.43Δ*
2.3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3。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治愈率分别为20.5%,2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总有效率对照组89.0%与观察组98.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颈椎病中颈型最为常见,也是所有颈椎病较为前驱的一种类型,特别是在长时间强迫体位工作的人群中,其发病率极高[6、7],因此强调早期治疗[8]。
表2 治疗前、后压痛评分比较(分±s)
表2 治疗前、后压痛评分比较(分±s)
注:同组治疗7 d与治疗前比较﹟P<0.001;同组治疗14 d与治疗7 d比较Δ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01
组别 例数n 治疗前 治疗7 d 治疗14 d对照组 73 5.62±1.34 4.36±1.42﹟*3.51±1.05Δ*观察组 77 5.72±1.55 3.46±1.35﹟*2.84±1.43Δ*
颈型颈椎病均采用的保守疗法,又可分为外用物理治疗和使用消炎镇痛化学药物治疗。消炎镇痛化学药物治疗是一种对症治疗,或全身或局部用药,因个体差异可能产生药物副损伤。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蜡疗、泥疗都分别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热疗物理疗法,但泥疗受泥特性不敷贴及场地限制不能简便应用,传统石蜡疗法粘滞性低、敷贴性差、易脱落。为充分发挥蜡疗、泥疗二者特性,形成一种将矿物泥和石蜡融为一体的热疗法,本研究采用了 SCHUPP矿物蜡泥Hypermifango,Hypermifango由弗赖堡火山泥(Freiburg Volcanic Fango)、石蜡(paraffin)和部分添加剂(additives)按一定比例组成,热容量高,温度持续时间长,热输出均匀(矿物泥蜡弹性结构),卫生水准高的特点。手法治疗可抑制突触前方式,减少神经冲动,刺激可激活内源性阿片类系统从而减轻疼痛,增加疼痛阈值和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恢复生理曲度[9、10]。二者结合针对性局部病因治疗,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泥蜡疗与手法结合的物理治疗可显著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压痛及活动受限症状,提高疗效,与口服复方复方氯唑沙宗化学药物治疗比较,维持疗效时间长,无创伤、风险较小,无任何副作用,患者乐于接受,方法简便,易行。
但本研究疼痛、压痛仍以主观感觉为依据,未采用压力测痛设备,客观性有待提高[11]。
[1] Anderson-Peacock E,Blouin JS,Bryans R, et al. Chiropractic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evidence based treatment of adult neck pain notdue to whiplash[J].Can Chiropr Assoc,2005,49(3):158-209.
[2]孙宇,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3]燕铁斌.现代康复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10-13.
[4]Fernández-de-Las-Pe as C.Interaction between trigger points and joint hypomobility:a clinical perspective[J].Man Manip Ther,2009,17(2):74-77.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6] 王峻良,顾非.近十年颈型颈椎病研究综述[J].颈腰痛杂志,2014,35(3):211-213.
[7] Triantafillou.KM,Lauerman.W,Kalantar.SB. Degenerative disease ofthe cervicalspin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athletes[J].Clinics In sports Medicine,2012,31(3):509.
[8] 柯尊华,王静怡.颈椎病流行病学及发病机理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2014,35(1):62-64.
[9]张睿,王世轩,李放,等.托颌按棘法治疗颈椎钩椎关节紊乱症[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4, 22(11):35-36.
[10]钟立军,丁晓虹,王育庆,等.龙氏正骨手法结合椎旁神经阻滞术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颈腰痛杂志,2013,34(2):139-141.
[11]麦明泉,伍少玲,马超,等.单次手法和物理治疗颈型颈椎病:疼痛和关节活动的即刻及短期效果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4(46):8691-8694.
R681.55
B
1005-7234(2015)05-0427-02
10.3969/j.issn.1005-7234.2015.05.002
2015-06-09;
2015-07-13
总后科研面上项目(编号:CSY12J004)
杨英昕(1970-),男,辽宁籍,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软组织损伤、军事训练伤防治
电 话:024-28852453
电子邮箱:qjrs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