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于中国国际贸易影响研究

2015-07-12 08:52马惠颖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石家庄050035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32期
关键词:全球化贸易区域

■ 马惠颖(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石家庄 050035)

引言

我国于2001年加入了WTO,在之后的10年充分享受着融入国际社会以及经济全球化的盛宴,国际贸易迅猛发展,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无数的机遇。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企业的大量出口势必与国外企业进行激烈的竞争,与此同时,许多国外企业纷纷进驻中国参与市场的瓜分。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由于缺乏经验、资历尚浅,我国企业就像幼小的羊群,小心翼翼地穿梭在西方发达国家豺狼般的企业之间。中国企业如何改善自身管理水平、提高竞争力的问题摆在了所有企业面前,特别是出口导向型企业。

文献回顾

(一)全球化理论

对于全球化的解释由于时空背景的不同,各种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对其解释定义与往后发展理论也有不同的见解。基本上全球化理论可分为三大派别;全球化进步论(Hyperglobalist Thesis)、全球化怀疑论(Sceptical Thesis)及全球化转化论(Transformationalist Thesis)。

全球化进步论是新自由派学者所主张,他们认为全球化是人类进步的象征,世界在全球资本主义和科技的驱驶之下会形成一个非常巨大的全球市场,市场成为决定和解决所有问题的唯一力量。随之而来的是全球治理和全球公民社会,现今的世界贸易组织正是发挥这项全球化功能的例子,它使各国政府都够严格地遵守全球所共同约定的规则,全球原有的政治阶层都将消失,人类社会便能够达到和谐的境界。对于这种论点支持者有大前研一、弗朗西斯·福山、Greider·Gill等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中提出他认为全球化这股力量正在使国际关系发生着革命,并且为更繁荣的世界出现而奠定基础。

全球化怀疑论其学派论者认为现今的全球化是一种世界范围完成整合的经济并且建立在一种价格规律上。根据历史事实来看,其实并没有表明全球化的出现,只能显示出现了高水平的国际化,特别强调全球化只是国民经济之间的互动。所以怀疑论者对全球化的解释只是认为它是一个神话,依靠的只是一个完全经济主义的全球化概念。他们觉得现有的经济整合水平并不符合理想模型(Ideal Model),而且国与国之间相互依赖程度也比不上十九世纪时的水平。全球化只有一种迷思,并没有改变南北国家的不平等状态,相反的北方富裕国家内部日益兴盛的贸易和投资风潮进一步排除全球其他国家,导致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日益边缘化。对于这种全球化的发展,结果只有造成区域板块或文明板块之间更严重的冲突产生。

全球化转化论这派支持论者,为前述两种论点的中立者,他们认为目前的全球是处在朝着相互关联的变化过程当中,是从古至今都没发生过的剧烈变动。这些变动推动社会政治以及经济的快速变革,同时塑造出现代世界的新秩序,全球范围的政府跟社会必须随着环境变迁来调整自己适应,其中,国际事务跟国内事务、外部跟内部事务也不再有明显的区别。他们的核心理论正是相信当代全球化正在重组或者重新调整国家政府的权力、功能以及权威。转化论者没有质疑国家依然在法律上对领土内发生的所有事情享有实际的最高权力,但是他们还是觉得这种情况在不同程度上跟国际治理制度的司法权不断扩大以及国际法的约束和要求的义务同时存在,虽然在欧盟中这个现象特别地明显;国家权威跟地方权威之间已被分割,但是WTO却有这样的现象,以跨国网络为特征的主权体制会逐步取代传统绝对、不可分割、领域独占的主权形式。转化论者对于全球化的未来发展趋势看法是没有明显的主张,只解释强调全球化为一种长期的历史过程。

(二)区域主义与区域整合

随着全球化理论的发展,其定义对象为全球,对于很多解释都过于抽象,学者开始研究全球化带来的效应,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全球化,缩小了很多的范围限制,对于这种小规模的区域性全球化过程,研究学者将其分为区域主义与区域整合。

1.区域主义(Regionalism)。首先对于区域的定义,主要是在对地区分析和研究时所需要界定的基本概念。广泛研究学者对其的解释为区域是一个有国际性的地区,是由有限数量的国家藉由彼此之间的地缘关系或其他的关系让双方或是多方能有一定关联跟相关性。

定义完区域之后,在给予区域与区域之间透过各种交流、网络等结合的动作作为一个名词在研究中使用,区域化(Regionalization)跟一个区域的社会整合的增加有关,通常是社会经济互动的间接过程,也可以说是多层面变迁的状态,实质上正是若干个国家迈向经济互赖、制度建构、政治互信,甚至建立文化认同的过程。

有了区域跟区域化的了解之后,再来进一步探讨区域主义,对其的定义一般指若干单一国家经济体在制度上结合成更大的经济集团或共同体。对不少政治经济研究学者来说,区域主义等同于区域经贸合作机制的建立。目前有许多区域主义的形成正是透过建立地区性的国际组织或是非正式机制性的安排,形成一种彼此利益相关的合作机制,也正是经由制度面的安排来加深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度,藉此培养彼此的认同关系。区域主义可以依照类型分为区域主义、次区域主义及微区域主义。

2.区域整合(Regional Integration)。整合一词最早是出现在哲学上的,基于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趋向统一性和完整性这一个含义。这里对于整合的解释用于区域与国家之间,所以根据整合理论中著名的学者Leon Lindberg将整合定义为:国家间放弃彼此独立执行外交和主要国内政策的能力以寻求一致的决定,将政策的制定委托给超国家(Supranational)的中心机构。还有在不同环境中,政治行为者被说服将他们的期望和政治活动转移给一个新的中心机构的过程。

在过去有很多学者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理论来对区域整合作诠释,总共可分为国家中心(State Centered)和社会中心(Social Centered)两种。国家中心的分析途径包括了联邦主义、政府间主义和超国家主义三种。联邦主义(Federalism)强调政治整合优先于经济整合。其主义论者表示一个国家需先建立出一个超国家的组织型态将拥有足够的政治权力才能够维护各成员国并获得认同,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经济整合才能够安全及稳定的发展。政府间主义(Intergovernmentalism)强调国家为维护主权而保有自有性,因此不可能建立限制国家权力行使的国际机制,且认为由于制度可帮助国家解决集体行动的问题,并藉由交换得到利益,因此有自我意识跟欲望极大化利益的国家才会去促进这种主义的设立。超国家主义(Supranationalism)不同于前面两种主义的地方在于超国家主义没有严谨的权利义务界定,国家之间只能基于共识建立的程度来决定要让渡给超国家机制的权责范围。

(三)风险理论

风险管理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风险以理论的形式出现在许多教科书中,但是,随着国际贸易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理论逐渐成熟,人们开始关注于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在企业实际运营中所体现的作用和地位。刘桂荣于2009年10月在《中外金融风险管理实例剖析》中提出了集中性的金融风险管理实例,在这之前,虽然有很多教材中和新闻报导中时常出现各种关于风险损失的案例,但是集中性的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却是一片空白,从中我们开始认识到实践中汇率风险管理理论应用的重要性,也更加了解企业真正面临的汇率风险和汇兑损失。且在这之后,又相继出现了许多类似的关于汇率风险管理实例的书,如《金融纠纷风险防范与化解(运用民商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实例精析)》等,这些都将汇率风险理论与实例相结合,同时推动了汇率风险管理的发展。

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国际形势以及经济环境的变迁,中国对于贸易发展的策略也随之转变,在1978 年以前,中国经济形态属于封闭的经济环境,其贸易发展策略以进口替代导向为主,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贸易发展策略也逐渐走向鼓励出口的道路,逐渐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

我国为了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适应陌生的国际贸易环境以及国际形势,提出了一系列的贸易策略,其中主要的发展策略为:

(一)以质取胜策略

在改革开放之后,经过一系列改革与政策调整,中国贸易体制产生根本性改变,在体制上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对于中国贸易发展而言,仍然存在着不稳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以及高附加值产品等问题,而对于此问题的根源在于贸易增长模式为粗放型,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而导致在贸易发展上有这样的现象,而粗放型贸易增长模式对于资金以及效益上都难以维持,为了优化中国贸易进出口结构,让贸易发展能够达到实质效益,由粗放型贸易增长模式转变成集约型贸易增长模式是必经过程,也成为至今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贸易策略之一。

(二)市场多元化策略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为美国、日本、欧盟以及中国香港,而这四个国家以及地区的贸易进出口额约占中国贸易进出口额的四分之三以上,现今国际贸易摩擦频繁,贸易伙伴以及大比例贸易进口额集中在少数国家(地区),无疑是增加了贸易风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的对外经贸部在1989 年提出市场多元化策略,鼓励外贸企业扩展新的国际市场,藉由此项措施实施,增加中国贸易伙伴以避免面临市场过度集中的问题。

(三)大经贸策略

1994 年5月当时的对外经贸部提出以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为基础的大经贸战略,藉由多种对外贸易经济活动的整合与贸易相关部门的参与协作,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符合国际贸易规则的新型经贸体制,将经贸工作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之下进行整合,以达到经贸工作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四)科技兴贸策略

科技兴贸策略是从1999年开始,由当时的对外经贸部会同科技部、原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质检局等八个部门共同发布并实施,对外贸易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企业与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占有重要地位,高技术产品为高附加价值产品,对于国家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大于一般出口产品,藉由推动科技兴贸战略,推动高技术产品出口,以改善中国贸易进出口结构,增加出口创造外汇的能力,也能藉由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国内产业在技术上进步以及结构上的优化,增加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以及抗风险的能力。

实证分析

(一)变量说明

本研究避免了文献上的一些缺点:使用低频率的年度数据或季度数据,这在模型中会流失掉相关变量部分的信息,并且会限制在回归式中的自由度;数据选取期间若实际为浮动汇率的观察期间太短,会造成无法真实反映汇率波动对贸易量的影响;观察期间中包括不同的汇率制度,此可能会造成样本的非齐质性。因此,本研究选择期间为1978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264笔月度数据,在此利用较高频的月数据来进行分析,数据选取期间亦无制度不一致的问题。而相关变数的数据源则将其整理成表。接下来,分别对本研究所使用的变量做较详尽的说明:

表1

出口数量指数。传统文献大部分仅探讨汇率波动对总出口量的影响,而忽略了不同产业部门对于汇率风险暴露程度高低不一致的问题,不同的厂商对于汇率风险会因产业类别、特色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为更进一步捕捉汇率波动对不同产业的影响,有必要只用出口数量指数进行相关研究。

实质有效汇率指数。实质有效汇率指数不再单纯代表两国间的汇率水平或是币值变化,而是经过综合考虑,将主要国家的双边汇率关系与本国货币的相对关系,扣除各国相对物价变动的差异变化。因此,要衡量人民币变动后对出口价格竞争力的实质影响,必须将汇率变动后所引发的物价变动效果同时考虑进去,之后所显现的净效果才会是代表真正影响出口价格竞争力的变动。

相对价格。IPI与CPI分别代表各进口国(地区)消费者物价指数及我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为了能够考虑到多边贸易的情形,因此本研究考虑了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新加坡、韩国、荷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几个我国较主要贸易伙伴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并依出口比例予以加权。

工业生产指数。由于进口国(地区)的国内经济活动也会对我国产业的出口量产生影响,但是因为一般GDP的数据形态为年数据或季数据,而其他变量所使用的数据形态则为月数据,因此为考虑数据的一致性,故参照一般文献上的做法,利用工业生产指数来替代进口国(地区)的国内所得。另外,在此亦考虑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新加坡、韩国、荷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几个我国较主要贸易伙伴的工业生产指数,仿照加权物价的计算方式求得加权工业生产指数,以此来替代各进口国(地区)的国内所得。

(二)单根检定

使用传统回归方式的先决条件为所探讨的变量必须具备恒定性,然而,一般的总体经济变量通常不具备恒定性,根据 Granger and Newbold(1974)的发现,若变量为非定态序列,则即使变量间互相独立,但回归分析的结果仍有可能出现很高的判定系数和显著的值,此种情形称为假性回归(spurious regression)。但若以差分后的定态序列进行回归分析,又可能造成过度的差分而扭曲变量间的关系。因此,为避免上述的问题,所以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须检查数据是定态或是非定态的属性,本文利用Dickey and Fuller(1979)提出的 Augmented Dickey-Fuller(ADF)单根检定法来检验。此方法是将方程式等号的右方加入多期被解释变量的落后项。落后期数选择的原则为确保残差项之间为不相关的白噪音(whit noise),直到能够全部掌握变量的动态为止。

(三)衡量汇率波动

透过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实质有效汇率指数趋势分析发现,2005年之后大致而言呈现贬值的走势,且资料具波动群聚(volatility clustering)的特性。

一般而言,若峰态系数小于3为低阔峰,等于3为常态峰,大于3则为高狭峰,透过表1 可以发现,变数具高狭峰(leptokurtic)的特性。而透过对资料特性的了解,发现其可能适合Engle在1982年提出的自我回归条件变异模型(ARCH模型),因此,接下来便更进一歩建立相关模型并对实际数据进行分析。根据 Box and Jenkins(1970)所提出的步骤,利用序列数据的自我相关函数(ACF)和偏自我相关函数(PACF)来判定模型的阶次,并选以最小之AIC值作为判断的依据。适当的ARMA 模型建立后,再利用残差项来检定是否存在异质性变异数的问题,如果有的话,将用以解释汇率波动的现象。

结论

由此可知,在本币升值期间,由于沉没成本与品牌忠诚效果的存在,则退出出口市场的厂商将不会太多,因此出口市场的竞争程度将不会有太大的改变,然而在本币贬值期间,则加入出口市场的厂商将会变多,而使得出口市场的竞争程度随之提高,进而改变汇率变动对出口价格的影响程度,此时汇率变动影响出口品外币价格的传递关系将会产生结构性变化(structural break)。因此,当国内通货贬值时,会诱使新的出口厂商进入市场,然而在国内通货升值时,虽然造成亏损的出口厂商并不会立即退出市场。此即被认为是贸易上的滞延现象。

Michael E.Porter(1985)指出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取得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从宏观方面来看,一个国家竞争优势来源于四个基本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情况、相关与支持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两项辅助要素为政府作用与机遇,共同决定了一国是否创造一个有利于产生竞争优势的环境。

1.单炳亮.公司价值评估理论的发展.当代经济科学,2004.26(1)

2.钱莉,雷欣欣,刘瑕瑭.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对比研究.商业研究,2008.24(1)

3.张人骥,刘浩,胡晓斌.充分利用会计信息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RIR模型的建立与应用.财经研究,2002.28(7)

4.杨桠超.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3

5.韩伟.中小出口企业汇率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选择.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11

6.沈 懿.出口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策略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7.Ohlson J A. Book values and dividends in equity valuation.ContemporaryAccounting Research,1995,11(2): 661-687

8.Bernard V L.The Feltham-Ohlson framework; implications for empiricists,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5.11(2)

9.Frankel R,Charles M C. Accounting valuation,market expectation and

cross-sectional stock returns. The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8.25(1)

10.田志龙,李玉清.一种基于账面价值和未来收益的公司财富评估方法.会计研究,1997.5(1)

11.谢赤,王雅瑜,孙柏.外汇风险度量:方法与评述.金融经济(理论版),2007.11(2)

12.陆药.我国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研究.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2

13.韩晓亚.浮动汇率条件下国内企业外汇风险防范机制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

猜你喜欢
全球化贸易区域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分区域
贸易统计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