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威海)国际经济与贸易系264200)
社会转型期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高嘉宸(山东大学(威海)国际经济与贸易系264200)
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的变革,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就业体制的改革进程也在不断深化,一批新现象和新问题随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女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突出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逐渐进入政府决策者的公共政策视野。
女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制度的改革,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是目前社会不可逃避、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概念
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指的是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在我国的人才就业市场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针对女性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困难现象。
(二)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社会背景
2014年发布的《教育蓝皮书》指出,据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13年6月对21个省份30所高校的问卷调查,男性初次就业率(77.3%)高出女性(65.9%)11.4个百分点。
(一)求职机会少
研究调查显示,有43.27%的受访者选择了“部分岗位拒招或少招女性”这一选项。另外,据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结果显示,2010届应届女大学生的就业签约率为21%,而男大学生的就业签约率为29.5%,女大学生的就业率要明显低于男大学生。
(二)工资待遇差
男女大学生同工不同酬现象也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突出表现。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多达15.38%的受访者认为目前人才市场上存在着“男女同工不同酬,女性工资低于男性”的情况。2010年全国妇联公布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显示,在同等条件下,女大学生的平均薪酬只有男生的80%—90%左右。
(三)晋升机会少
走访过已经在工作岗位上工作过一段时间的职场女性后,我们发现相当多的受访者表示自身在职场上遭遇了“玻璃天花板”现象。这表明在很多用人单位中,都存在着一种针对女性的无形壁垒,对女性工作者的向上升迁具有不可忽视的阻力。以我国的顶尖科研工作者群体的性别组成比例为例,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女性所占比例只有5%;“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的175位首席科学家中,女性只有8人;“长江学者”中,女性占3.9%;而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专家组成员中,没有一位女性。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各大公司、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女性在职场的晋升机会更少,这也为女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不良影响。
(一)从女大学生自身角度进行分析
从女大学生自身的先天条件角度考虑,女性天然在体力上与男性相比处于弱势,这使得女性不适合从事某些重体力劳动,以及野外作业、高空作业等特殊行业。女性天生偏柔弱、细腻和感性的性格也让女性在领导力、大局观和冒险精神等方面不如男性。
(二)从用人单位角度进行分析
女性在生理上有四期(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在四期期间,女性在生理上处于脆弱时期,不但工作效率无法保障,还需要得到用人单位的额外照顾。这便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聘用女性员工的成本压力。于是,许多用人单位从成本核算和短期经济利益出发,都拒绝聘用女大学生。
(一)女大学生自身角度
女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调整职业要求。在求职择业时,正确地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将社会需要同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恰当地评估社会情况,客观地认识自身条件,保护自己应有的劳动合法权益的同时,寻找合适的工作。
(二)用人单位角度
广大用人单位应当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努力做到凭才授位,提供公平公正的就业机会,建立公开平等的就业平台。企业在挑选人才时应当摒弃传统的男优女劣的性别观念,在同一工作岗位中给予男性和女性职员相同的待遇。这也是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之间所进行的良性互动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高校角度
1.广大高等院校应当以市场为导向,研究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同时,学校也要注重在教材之外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使得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竞争力,适应多种实际情况的需要。
2.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同时,高等院校也要注意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和科学性,应当避免过分偏向于市场需求,从而造成人才的泛滥和质量的下降,加剧大学生就业的困难现象。
3.高等院校应当根据女大学生群体的自身特点,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及就业观,并给予面试技巧指导等辅助性培训,从而增强其就业的竞争能力。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发动机和指明社会前进方向的指南针。大学生就业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需要知识型的劳动者,女大学生作为其中必不可少的力量,她们的就业问题理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相信在全社会的积极帮助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终将成为历史。
[1]杨桂梅.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的成因及策略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4).
[2]李绮玲.关于女大学生就业观的人文思考[J].广西教育,2012(11).
[3]施淼.对当今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心态剖析与对策研究[J].成功:教育,2012(5).
[4]周婷.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考试周刊,2012(16).
[5]刘笑燕.从性别意识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J].前沿,2007(1):207-209.
[6]赵昕.关于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
山东大学“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科研项目(编号C13006)研究报告。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