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阳
(一)学生对集体活动参与度不高。在大学生活中除了课堂学习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各种社交活动,在新生入校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社团在招纳新员新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除了社团之外,在大学还会有一些需要全体同学共同参与的项目。比如:运动会以及各种代表班集体参加的竞技项目等。但是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对这一类集体活动参与度不高的情况,比如参加运动会的之前需要学生自主报名,但是报名的人数非常少,甚至有一些有体育特长的学生都对此事兴趣了了,这种情况在其他赛事中也平凡出现。
(二)学生对班级事务关心少。在大学学生已经是一个成人,关于班级的有关事务几乎都是由班级内部处理了,主要班级事务包括:学科成绩及加分项、班级费用情况、班级内部管理、宿舍卫生情况等,这些事务与每一个学生都有密切的关系,但是由关乎整个班级。按理而言,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主要关心的问题,但是事实上关心这些事务的学生非常少。学生的成绩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利益,但是能拿到奖学金的毕竟是少数,所以大部分学生对于成绩是抱有无所谓态度的。在班级费用的管理上,有少数班干部掌握,费用的走向也基本与学生个人的愿望没有关系,所以学生也不太关心。卫生问题更是走一个形式,自然没有人关心。
(三)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很弱。在中学时候经常出现两个班的学生因为某个比赛发生争执,甚至打架的情况,但是这种现象在大学发生的概率简直少之又少,归结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思想成熟,比较冷静,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的班级荣誉感不强,大学生没有因为班级没有得到荣誉而懊恼、气愤,甚至在面对荣誉之时也不如中学生来的酣畅淋漓。很少有学生因为要参加一个团体的项目而放弃自己的事情。
(一)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少而单调。在大学,学校赋予了辅导员与班干部自己组织班级活动的权利,但是学生们却各有各的事情,很难聚集在一起,对于活动又各有想法,很难统一,所以活动开展起来比较难,也就很少有人去开展活动。但是正是因为集体活动少而单调又带有强制性所以才遭到学生的反对,班级组织的活动基本上都是一些非常老套的活动,比如参观博物馆、开展社区服务等,无可否认这一些活动非常有意义,但是缺乏趣味性,许多学生在活动开始之前就告假离开了,留下来的学生基本上也把活动当做任务来做,而且这一类的活动对于增强班级凝聚力并没有太大的作用,而是在过程中各干各的,并没有团结一心,也不知道一起做什么事情。
(二)学生有个人追求。在大学生活中,学习不再是学生的唯一追求,从一进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大学就像一个小社会,不再像以前一样,只要学习好,所有的事务都无需自己来处理。大学需要事事亲为,需要学生走进别人的世界,见识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的事。有一些同学在不断的成长中就会找到自己的方向,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事情上,大一、大二的学生更多的在享受自己的青春,享受爱情、友情、物质生活;大三、大四时有些学生就开始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有的会选择继续深造,有的开始在社会上打工挣钱,养活自己,总之大学的学生非常忙,因为个人的追求不同,而无法集中在班级事务上。
(三)交际圈单一且有排斥性。在大学校园会发现一个现象: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成群结队的,也有个别落单的,基本上交友全部是来自同一个宿舍。其实这一现实很容易解释:在大学,同一个宿舍的同学真正是生活在一起,从早到晚,睡在同一间房间,上课坐在一起,吃饭也是一起,见证彼此的成长与泪水,这份情谊是其他人比不上的,是时间和空间决定的,所以同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要好,正是因为同宿舍之间要好的关系,所以别的人才很难进到别人的圈子里面。在大学,宿舍代替了班级,宿舍成员是一个小团体,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而且人数有少,大家利益相当,有任何的事情都可以宿舍内部解决,根本不需要班集体。
(四)学生之间竞争大于合作。大学同学之间相较于中学时代的同学关系更为复杂。大学生之间存在更多的利益关系,与班干部关系好的同学可以获得一定的好处,成绩好的同学可以拿到奖学金,同学之间经常会参加同一个个人项目的比赛进而成为彼此的竞争对手,更或者是喜欢同一个对象,明争暗斗,有时候两个人之间的竞争又会将两个宿舍的成员带入其中,成为更大范围的争吵,破坏班级凝聚力。
(一)承办形式多样的活动。作为辅导员有权利也有义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虽然大学学生有各自的事情,但还是有许多学生无所事事、每天躺在宿舍睡觉的,所以可以开展活动将这些同学调动起来。首先是竞技类的活动,这一类活动以班级作为一个整体,同别的班级进行竞争,全体学生参与,每个人都要尽到自己的一份力,只有自己亲手参与了,得来的荣誉才会变的有意义、有价值。还可以在特殊的节日组织大家一起活动,大学生出门在外,除却寒暑假,长时间不在家,因此有一些节日难免感觉孤单,组织大家一起为某个同学庆祝生日、庆祝元旦、共度中秋等等,在这些特殊的节日中让学生感受班级大家庭的温暖。
(二)塑造班级文化。文化是象征,通过班级文化塑造,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在集体的独特性,进而产生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班级文化的塑造形式是多样的,但是要求要独特、要正能量,比如支持学生组成个地方小组,放假期间针对地方文化实地考察,各司其职,认真完成考察报告,通过这样的形式既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又使学生感受到有别与其他班级的地方。
(三)走进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作为班级的辅导员,要走进学生中间,深入学生,及时了解学生所需,在学习上关心学生,生活上关爱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尊重学生,维护学生,不跟学生抬架子,学生才会愿意走进管理者,真心的交谈彼此的想法,才会在集体需要个人的时候坚定的站出来。
(四)组建有能力的班级干部班子。班干部是一个班集体的主要管理者,好的干部班子,能组织形式多样、意义深刻的活动,能带动同学之间的氛围,能得到同学的拥护。俗话说攘外必先安内,班级的凝聚力是一股内部力量,但是这股力量在面对外来力量时却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但是首先要求内部团结,而一个好的干部班子,能完满的处理班级内部事务,学生个个满意,班级凝聚力自然会增强。(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1]蔡鄂.中职学校班级凝聚力的调查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3.
[2]卞薇.校园微博文化视野中的高校班级管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3]张文惠.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路径探讨[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4]李小玲.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及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5]朱广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6]代芳芳.大学班级管理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0.
[7]熊子健.独立学院班级凝聚力建设[J].今日科苑,2010(04):23-24.
[8]郑罡,张志坚.浅谈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0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