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松
湖北开发区自主创新思路研究
廖松
摘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是当前各地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开发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发展,提高全省核心竞争力是当前湖北经济建设重中之重。湖北应从科技资源整合、产业结构升级和园区功能提升等方面重点着手,选择合理发展路径,助推开发区转型升级,实现湖北经济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开发区;科技;自主创新
一、湖北开发区自主创新建设情况
区域创新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根本动力,开发区则是区域不断创新的极点与载体,对区域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都将建设各类园区作为发展高技术产业集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目前,湖北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通过加快自主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湖北省《关于推进创新湖北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17年,湖北区域创新综合实力挺进全国前八位,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创新创业要素聚集区、开放合作创新核心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开发区担负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使命,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开发区自主创新能力、做好开发区的自主创新工作,对湖北经济实现竞进提质、建设“创新湖北”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湖北省共有各类开发区131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1家,省级开发区120家(含筹建开发区29家)。随着开发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省多数开发区在经历了以园区空间规划与扩张、产业布局、引进企业为主的“一次创业”阶段之后,基本形成较为稳定的主导产业。大力提高开发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开发区自主创新前沿阵地的作用,尽可能扩大技术外溢效应,增强开发区发展“软实力”是下阶段开发区工作重点。
以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为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提高自主创新力,更好地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09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开始实施“3551人才计划”,即在3年之内,每年投入超过1.5亿元专项资金,在光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环保、消费电子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引进和培养50名左右顶尖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截止到2013年7月,东湖高新区已为300多个项目提供专项支持,累计投入4.2亿元。该区已有77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2100多人,博士近4000名。可以说,人才引进计划效果明显。2013年后,该计划正式成为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常态项目。2012年,东湖高新区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万件,达到10365件,同比增长44%,占全市专利申请总量四成多。
二、湖北开发区自主创新发展路径选择
资源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是开发区经济发展必然经历的三个阶段。充分提高开发区自主创新力,发挥自主创新的支撑和驱动作用,助力开发区实现园区规模的快速扩展、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当前,我省开发区要加快转型提升,实施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明确主攻方向,加强规划布局引导,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有效整合各项资源要素,促进区内不同产业、不同企业间技术联动,逐步建立开发区自主创新的长效机制。
开发区自主创新体系包括多方面因素,离不开各级政府、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各类专业服务机构和各类企业的通力合作。要推动湖北开发区自主创新发展,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升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率,要大胆先行先试,发挥开发区改革主战场作用。通过创新政策在开发区先行先试,实现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突破创新资源有机整合的体制机制障碍,将开发区打造为各市县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幅提升湖北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为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进行转变:
(一)加快科技资源整合,实现从简单集聚向高端集成转变
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将开发区建设成为创业创新特区,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从税收优惠到自主研发鼓励,创新政策支持;从单纯空间扩张到建立企业联系,创新经营模式。着力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提升园区的集聚效应。尽快实现从重项目数量向重项目质量,从重项目引进向重环境和服务建设,从技术依赖向技术贡献的转变,实现竞争方式从优惠政策为主向制度创新为主的转变。
(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从外延增长、要素拉动向创新驱动、特色发展转变
进一步推动开发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优势产业的集群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发展;大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式发展,大力丰富和完善产业链,提高产业竞争力,率先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汽车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形成持续创新能力。
(三)加快园区功能提升,实现从单纯产业配套向创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转变
突出管理创新,全面优化园区综合环境,扩大科技对外开放,推动各类高新技术型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快各类众创基地建设,特别是高科技类众创基地建设,积极为在孵企业提供各类专业服务,加快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孵化速度,不断提高孵化能力;加快产学研有机融合,积极引进各类科技研发中心、高校科技园和海归人员创业基地等平台,建立专项扶持基金,鼓励企业加快科技研发,建立专业科研成果流转平台,推动各项技术成果快速转换。
三、湖北开发区自主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当前,我省开发区要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各级各部门要通力配合,完善各项配套政策,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强化工作举措,提高工作效能,因地制宜,努力建成符合各地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要激活自主创新意识,积极营造开发区创新创业环境,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精心选择,重点突破,不断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努力打造新型制造业产业群,从而实现提速增效,内涵式发展。
由于我省各地开发区产业基础、科技条件、区位环境、资源禀赋等差异很大,自主创新应因地制宜,鼓励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区发展格局。总体布局上,要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建设为龙头,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以各省级开发区为基础和支撑,以大型骨干企业为节点,在自主创新方面发挥先行先试功能,辐射带动全省,促进全省自主创新网络形成。
(一)整合创新资源,加强载体建设,提升园区科技创业创新孵化能力
开发区要彻底扭转技术研发各自为战的局面,加强跨部门、跨企业、跨院所、跨行业的合作,提高开发区的协同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网络化程度。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实验开发的创新链,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对于那些制约企业、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战略技术,要转换思维方式,加大技术引进力度,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开发区在优势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扩展优势领域范围。加快众创基地建设,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支持开发区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为支撑的多元化投入体系,提高科技经费占总投入中的比例。促进园区的创新文化和先进方法向外扩散,加强技术溢出效应。
(二)扶持重点企业,抓好典型引路,提升企业主体自主创新能力
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从规模型、技术型、科研型企业入手,有选择性、针对性地扶持和培育一批有潜力企业。从政策扶持、税收减免和土地供应等方面入手,加大对高新技术项目的支持力度,合理降低企业自主创新成本,减少企业自主创新风险。加快建立企业创新支撑平台,研究制定合理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比例,建立鼓励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的激励机制。加大财税、金融、投资、人才等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快各类生产要素向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集聚。鼓励企业建立稳定的研发投入机制,不断提高研发投入比例,支持企业从经营管理、技术等方面开展创新,推动企业创新方式由普通的技术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研发机构,充分发挥高校研发优势和企业资金优势,培育企业自己研发人才,共同开发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实现由企业主导的研发网络。
(三)坚持高端承接,推进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坚持技术引进与招商引资并重,利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自主创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同时将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加快引进、消化、吸收速度,并进一步推动自主创新,充分挖掘和利用发达地区科技存量,形成后发优势加快发展。重点各地特色产业和重点企业的发展,汰弱留强,强调自主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树立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培养企业自主创新文化,将特色产业和重点企业打造成各地开发区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主导基地。结合本地发展状况,对园区的创新体系进行整体规划,着力引进产业链中的关键资源,推动企业集群、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重要地位的大企业、大集团。以集聚促规模,以集群促提升,通过整合突出块状特色经济,提升产业承载能力。
(四)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构筑人才高地,提升创业创新源动力
完善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制度。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积极组织实施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引进高端科技型创业创新人才和团队,推动科技创业创新高端人才向开发区集聚,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到开发区创业创新;制定高技术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区内企业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高技术及产业发展方面的高级人才,丰富人才结构,提升人才层次;实行科学的人才战略,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技术参股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加大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力度,激发企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把开发区建成各类人才集聚的科技创新高地。
(五)完善高效服务体系,加速瓶颈破解,提升自主创新驱动力
开发区要积极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建设科学的自主创新服务体系,完善各类专业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专业服务水平,特别要加快集技术研发、信息服务、政务服务、分析检测、成果转化、投融资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技术创新提供集中、高效的服务。加大银企对接和市场对接,强化科技金融创新,加快开发区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包括创新风险投资等在内的金融制度,做大高新创投公司,设立创业引导基金、科技创新专项基金,风险覆盖基金、中小企业融资专项基金和小额贷款公司。加大金融部门对创新型企业、机构和项目的扶持力度。加强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企业退出机制。(作者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云岗.关于提高山西经济开发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02).
[2]高华云.高新技术开发区制度需求和供给分析-以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3).
[3]阳小华 廖松.湖北开发区创新发展问题探析[J].学习月刊,2013(12).
作者简介:廖松,男,湖北鄂州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中部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城乡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