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梅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074-01
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我们常去责备某某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却不去思考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是什么,究竟我们的课堂是否真正的吸引了学生。小学生活泼好动,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未完全形成,学习完全凭兴趣。有趣才有味,有味才有情。所以说,巧妙地创设课堂情境,是提高新课改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一、在导课中巧创情境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任何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都会十分重视导语的设计。“导课”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如果创设情境法运用恰当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刚开始上课时,有些学生还沉浸在下课十分钟的喧闹中,心情激荡,具有这样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到课堂上来,就好像奔腾的激流一下子遇到了挡路的巨石,会激起反激的浪花。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巧妙的艺术疏导,让心情激荡的学生平静下来,尽快地把他们的思绪引入到课堂上来。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课文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法,一开课就像吸石一样将学生牢牢吸引住,起到“先声夺人,一石二鸟”的功效。因此,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我以法国大文豪雨果对圆明园的赞美导入新课,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开端。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法国大文豪雨果先生曾经这样赞美圆明园:“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那么圆明园为什么会受到雨果如此的赞美?它又是如何变成现在这样的呢?《圆明园的毁灭》会解开我们的疑团。”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也明确了学习目标,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深入创造了情境氛围。
二、在朗读中感受情境
创设课堂情境,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把教材学好学透,其根本方法在于一个读字。读,才能了解教材知识内容,多读,才能体验课文思想感情,才能逐步走进课堂情境。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设置环境,就像舞台需要灯光与布景一样。创造气氛,让学生怀着饱满的感情、深切的体味、丰富的想象和悦耳的声音进行朗读,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如《巨人的花园》,我让学生找到巨人的三句话,通过不同方式不同心情不同语气读,来感受到巨人的自私与冷漠。
三、在提问中创造情境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好奇心特别大,如果能在课堂上故意激发疑问,挑起矛盾,常常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对有关内容的思索,形成浓烈的教学气氛。提问又是一门艺术。提问如果过宽,不能触及疑点,那么,即使课堂气氛热烈,也无补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如果过深,超出学生的智力水平,那么他们会因此而丧失“跳一跳”去“摘桃”的信心。巧妙的提问须在创设情境上下工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设疑,以疑导思,可以诱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因此,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供诱因,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设疑要因学习对象而异,因教材而异,因课堂氛围而异,掌握分寸,问在难易适中处;查漏补缺,问在疏忽薄弱处。 如《赤壁之战》课文分析后我问同学,假如你是曹操,面对败局你会如何反思呢?从而让学生自我剖析,明白其中的道理。
四、从教学方法上走进情境
一是表演法。表演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可根据教材特点,安排学生学习课文后当场模仿表演。例如学习《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之后,五人一组,自由组合,分角色表演课本剧,重点演三个人合作疏通泉眼,每个人寻找幸福时,各自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认识到什么,学生在趣味盎然的表演中体会到了幸福是什么。二是想象法。在教师有感情朗读时,让学生闭目,发挥想象,使学生“入其境”,进而“会其意”。例如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想象随着贝多芬的音乐,海面上的变化,让学生在想象中欣赏感受音乐的魅力。三是参与法。让学生参与教学,上台写课题,或与老师合作写。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四是激励法。全班同学轮流每天在黑板一角写上自己最喜欢的格言警句,老师可以做一些讲解和补充,就是一日一名言,可以说是“每天点亮一盏灯”让睿智、乐观、豁达、正能量的话语激励学生勇往直前。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既有教学理念的渗透,又有教学思路的构置;既有教学方法的运用,又有教学场景氛围的形成。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爱学、乐学语文,从而可以获得比传统教学更明显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