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伟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541000)
亚文化视域下网络热词的传播与走向
范 伟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541000)
网络热词作为网络语境催生的产物,带有明显的亚文化抵抗性、边缘性、批判性特征,未能被大众广泛接受,其商品性特质也未能在传播中被较好的激发,符号价值未能全面实现。网络热词的大众文化转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即在大众传播语境中通过对其亚文化特征的弱化,而逐渐被大众文化收编,最终成为大众文化的一员。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对一些网络热词的收录和重新定义是网络热词向大众文化转化的典型个案。
亚文化;大众文化;网络热词;收编
近年来随着网络使用频度的增加,网络热词已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有人从传播学的角度探析网络热词的传播与发展,讨论网络热词中各传播要素的特征;也有人以不同指标,对近些年出现的网络热词作出归纳整理,并进行样本分析,探析其流行的原因及必然性。由于网络热词的特性,将网络热词与亚文化相结合进行研究也是目前的研究趋势,主要侧重于从文学理论的角度出发,对网络热词的亚文化性进行解读。
本文试图以研究网络热词的传播及其亚文化特质为出发点,通过对亚文化及大众文化的对比分析,重点探析网络热词的“亚文化性”向“大众文化性”转变的趋势与命运走向。
“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的方式挑战正统或主流文化以便建立集体认同的副属性文化形态。”它往往是意识形态和媒体的产物,是由社会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各地区、各个群体的不同于主流文化的特殊性方面。如因阶级、阶层、民族、宗教及居住环境的不同,都可以在统一的文化背景之下形成具有自身特征的文化,即亚文化。
网络热词是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而日益发展壮大并逐渐以其自身特性而剥离出主体的一个特殊分支。它依托于自由开放的互联网而存在,由网民自发使用而生成,经由多种传播渠道复制传播扩散后而广泛流行。它有别于传统媒介的语言形式,由中英文字母、拼音、数字、标点等多种符号自由组合而成。这些热词的传播者大多为出生于80、90年代的年轻网民,他们以挑战传统、标新立异为行为准则,因而这些网络热词往往不遵循任何构词法与语法,甚至打破了原有的词义,颠覆了传统。这正是对精英文化和主导文化的戏谑和嘲讽,与亚文化所推崇的“批判性”与“风格化”不谋而合。从亚文化的内涵及群体不难得出,作为亚文化的表现形态之一的网络热词,具有如下特点:
(一)抵抗性
抵抗性又可称为颠覆性,即表示亚文化对传统文化、主流文化的意义的抵抗及颠覆,它表现为对原有意义的推翻重建。
传统文化及主流文化是指处于核心地位并代表着占支配地位群体的利益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带有霸权性的文化,它对主流意识形态带有统治地位。与之相对的亚文化是“文化内种种富有意味而别具一格的协商”,它力求打破传统,抵抗霸权,在颠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意后贴上自己的标签。它们通过对经典的改编而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与“越轨”,使原本正统而严肃的传统文化及经典走下神坛,趋于平民化,使百姓接受的同时也赋予其新的内涵。
传统文化及主流文化的表达方式,一般皆为约定俗成的用语,其组成均严格的遵循语法与构词结构,且每个用语都对应其特定的意义及内涵。但网络流行语却颠覆了传统的表达方式,它一般采用汉字、英文字母、拼音、数字等的自用拼接及组合,没有特殊的规定及语法限制,也没有严格的界定及要求,其最初的产生几乎完全取决于传播者的爱好及知识背景,他们利用这些特殊符号展示着自己的代码。2014年流行的网络热词“no zuo no die”(不作不会死)即是将英文、拼音组合在一起,不遵循任何语法与构词,但同时又是以汉语的表达方式为依托的一种新的表达。这种表达方式是对传统表达方式的冲击与颠覆。亚文化的存在不断揭开生活的表层,提供其他可能的颠覆性解读。
(二)边缘性
亚文化(subculture),从其英文前缀sub-即可看出,它具有次要性,从属性,即是总体文化的从属文化。选择相关生活方式的群体多处于边缘及弱势地位,因而网络热词自身即贴有鲜明的“边缘性”标签。
网络热词的边缘性往往体现在其传播者及其意识形态的边缘性。网络流行语大多来源于80、90年代出生的青年人,他们个性突出,思维活跃,乐于接受并追求新鲜事物,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反叛意识,同时可熟练地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因而,网络流行语也更易在这一群体中传播扩散。但他们本身还是存在着极强的不成熟、躁动性,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与刺激,其状态易出现暧昧、异化和不稳固性,不免被“边缘化”。
“意识形态是一种对事物的思想观念,是观念、思想、概念、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可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与认知。”网络流行语所体现的意识形态是由网络流行语自身所处的背景及其深层内涵所决定的。网络流行语往往语意多重而模糊,不合规范,独树一帜有时甚至不免粗俗低下,它们往往不被精英文化或主流文化所接受,主要依赖于网络环境而存活,因而无法占据核心而被孤立于边缘性地位。
(三)批判性
批判性,即斗争性,往往是指对“现实”的一种质疑态度。亚文化不是对主导文化的全盘否定,其“亚”的部分是对主导文化中有悖于自身因素的篇章进行质疑与批判,从而彰显自身个性。
网络热词以切割重组或解体重组的方式,将原本完全不同性质的词语、元素组合在一起,创造延伸出新的内涵。约翰.克拉克曾经表示:“物体和意义构成一个符号,在任何一种文化中,这样的符号被反复组合成有特征的话语形式。当拼贴者使用相同的符号体系,再次将不同形式中的表意物体定位于那一套话语的不同位置中,或将这个物体被安置在另一套不同的集合中,一种新的话语形态就出现了,同时传递出一种不同的信息”。例如2013年的网络热词“普大喜奔”即是通过拼贴和简化将不同的词语、元素相结合,从而创造出新的意义。“普大喜奔”是将普天同庆、大快人心、喜闻乐见 、奔走相告四个成语中各提出一个字并进行拼接组合,表示一件让大家快乐的喜事,要让大家相互分享,以表现出此事的重要。这些用语往往由于其简约及新颖的特征而网友被广泛认可和传播,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表达方式。这种拼贴、延伸及简约化的做法,体现了对原有传统及经典的批判与挑战。
文化在消费社会中带有极强的商品性,文化的传播过程即其被消费的过程。鲍德里亚认为,当今社会的消费是对物质的符号价值的消费,因而带有亚文化特质的网络热词若想最大限度的实现其符号价值,将向大众文化方向转化。
大众文化是由人民自己创造并为人民服务,且具有商业色彩的以缺乏辨别力的消费者为对象的文化。它也被称为次标准文化或剩余文化,即确定了高雅文化之后所剩的剩余文化。从其定义不难看出,大众文化具有娱乐性、商业性、受众庞大、流行性等主要特征。
(一)亚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联系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二者的“传播五要素”并非泾渭分明,常常会有交集。其一,从传播者、收受者及媒介的角度看,青年群体是亚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受众,其媒介虽主要依赖于网络,但其大范围的传播与扩散仍然无法完全脱离大众媒介与电子媒介的辅助作用。大众文化是受广大人民所接受和喜好的文化,它依赖于大众媒介进行传播,其传播和接受群体涵盖了社会中的各个层面,青年群体同样是其不容小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从传播讯息的角度看,亚文化的传播内容往往具有个性鲜明、风格明了等特点,大众文化并非完全排斥其传播内容,大众文化也常常从亚文化那里汲取灵感与资本,进行复制与生产,形成潮流时尚,以满足大众日益增高的需求。
(二)文化的商品性促使其由“亚文化”特性向“大众化”发展
亚文化与大众文化常常发生转换,这种转换主要体现在亚文化的大众化趋势上。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文化也被打上“商业”标签进行消费,文化的内容与意义只有在消费过程中才能完全体现,因而文化的传播过程即是文化符号的消费过程。鲍德里亚认为当今社会的消费已不仅仅是对商品的物质性及使用价值的消费,而是对其符号功能的消费。商品的价值不再是由其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所决定,而是由其符号价值所决定。所谓符号价值,就是指物质或商品在被作为一个符号进行消费时,是按照其所代表的社会地位和权力以及其他因素来计价,而不是根据该物的成本或劳动价值来计价。
由于传播及收受者的边缘性,及其所蕴含的意识形态的边缘性,青年亚文化的文化符号自然也处于边缘地位,并未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其商品性并未被最大程度的激发出来。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及受众的庞大性,决定了它是被大众所广泛使用和消费的文化,也决定了其符号价值符合受众的审美价值取向。亚文化群体为了使自身所代表的文化及其文化所蕴含的意识形态被广泛的传播与接受,使其符号价值被广泛消费,他们往往适当地借用大众文化的符号资本和象征资本,同时也扭转或剔除了原有的不当成分,保留了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符号元素。当这种新的亚文化风格产生后,它很容易被接纳,成为大众文化新的一部分。综上所述,亚文化为了更好地传播与被消费,其“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网络热词通过网络语境的滋生、网民行为的效仿以及大众传媒的复合和扩散而传播开来,作为网络语言的一个特殊分支,具有鲜明特征。网络流行语相对于传统的主导规范语言,其形式与内容均更加自由与丰富,因而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相对暴力与污染性的语言。如现在各大网络社区所流行的段子以及各个社交软件常用及系统自带的语言,都无法完全摆脱“黄、暴、俗”等特点,带来了负面影响,导致了亚文化性质的网络语言只能依托于相对开放自由的网络而存在,无法通过传统的大众媒介进行传播。
库尔特·卢因曾指出:“在群体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前些年网络上流行的“三人行,必有奸情”即是对传统经典文化的扭曲及玷污,其所传达的也是一种负面、消极的信息,具有反启蒙作用,因而决定了它无法通过传统大众媒介的“把关”,只能短时间、小范围的存活。因而作为亚文化形式之一的网络热词若想逐步从边缘性地位走入核心,拥有更理想的传播效果,则必须按照大众文化的要求与规范进行整改,即被大众文化所“收编”。
大众文化的收编,将使亚文化丧失自己的风格,但同时更易被广大受众所接纳。亚文化风格丧失的过程也就是它与其他文化风格的差异逐渐消失、不断混同、被主流文化同化或收编的过程。作为亚文化的网络热词被收编,主要是通过意识形态形式的收编,即统治集团对越轨行为进行“贴标签”和重新界定。近年来《现代汉语词典》在多次重纂的过程中渐渐收入一些网络热词,这些网络热词通过被官方机构重新规范及界定,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进入到公众视野中,并被广泛传播与接受。以2012年出版的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为例,词典中收录了“宅男”“宅女”“给力”“被小康”等起源于网络的流行用语,并对原有意义进行规范整理。如“宅”一词实际上是由日文的舶来词“御宅族”提炼而来。御宅族通常用于专指热衷且博精于以ACGN(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的英文首字母缩写)尤其是日系ACGN为主的御宅文化体系的族群。此后,“宅”即衍生出 “宅男”“宅女”“死宅”等新的用法,并在网络中大肆流行。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为“宅”下了新的定义,指长期呆在家不出门。至此,“宅男”“宅女”一词不再仅仅被界定为网络热词,而是被大众及传统媒体所接受的规范用语。再如,近年来流行于网络中的“雷”“挺”“被”等热词也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并在原有基础上增添新的含义。“雷”被赋予新的动词词性,表示“使震惊”,如“雷人”;“挺”被赋予表示“支持”的新含义;“被”字除原有的五种传统用法外,加入一种新的解释:用在动词或名词前,表示与实际情况不符或者是被强加的(含讽刺、戏谑之意),如“被小康”“被就业”等。《现代汉语词典》作为大众所约定俗成的官方工具书,对相关网络热词的界定整理及收录即是对网络热词“身份”的重新认定,是使其从边缘地位走入大众视野,并被广泛认可及传播的有力手段。
不难看出,网络热词在今后的发展与流行中将不断被规范、被管理。作为主要传播与收受群体的青年人群的行为也将不断受到严格的限制与要求。思想价值消极、不健康的内容将逐渐淡出网民的视线。《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了“宅男”“宅女”却并未收入“剩男”“剩女”等词。其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蓝生解释说:“对于因种种原因不能及时结婚的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把他们称为剩男剩女从某种角度说是不够尊重人的。”由此可见,主流意识形态的把关作用决定了网络热词的健康走向。又如,在近些年内,各大社区和交友平台都对网络用语进行了规范,偶尔出现的不健康字眼也通过相应的技术进行模糊处理,如马赛克等,网络环境正日益清明化、健康化,逐渐与大众文化接轨。
今日的亚文化通过收编与整合在明天即有可能和主流文化沟通、融汇、转化,被吸收到主导文化中来。同时,亚文化并不会消失,而是以一种更为平缓、和谐的方式出现,为大众文化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
[1]赵勇,杨玲.大众文化理论新编[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7]江蓝生.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商务印书馆,2012.
[8]胡静.网络恶搞现象的青年亚文化解读[D].山东大学,2009.
[9] 伏婓.作为亚文化的网络语言[D].西南大学,2008.
范伟(1989—),女,汉族,籍贯:河南新乡,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文学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