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绘文涵蕴人生
——品味萧红《呼兰河传》的色彩意蕴

2015-07-12 12:13严丹青胡晓梅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文学院江苏扬州225100
名作欣赏 2015年30期
关键词:呼兰河传呼兰河萧红

⊙严丹青 胡晓梅[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文学院,江苏扬州225100]

色彩绘文涵蕴人生
——品味萧红《呼兰河传》的色彩意蕴

⊙严丹青 胡晓梅[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文学院,江苏扬州225100]

萧红在“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中以“黑灰白”无彩色铺成小说感伤的基调;以“红黄蓝”有彩色展现童稚视野中缤纷多彩的世界;用多色巧妙搭配,描绘呼兰城民众的生活状态;又因人设色,勾勒具体的人物形象。文中色彩的巧妙运用与其体现的深刻意蕴,让作品更富有审美意味和艺术价值。

萧红《呼兰河传》色彩意蕴

一个感知觉正常的人,都普遍有过色彩的情感体验,红黄色让人昂扬兴奋,蓝绿色使人平和冷静。作家经常利用自己对颜色的敏锐的感知力,将色彩引入作品中,进行合理的配置与组合,用以引发读者对色彩的审美联想和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郁达夫“银灰色”的零余者形象、李金发的多色彩意象、沈从文的水墨情怀。萧红自小学画,对颜色有超于常人的熟悉感;又加上她性格敏感,对颜色有着更为细腻深刻的感触。在这部被茅盾誉为“一幅多彩的风土画”的小说《呼兰河传》中,她将色彩进行有效调和与运用,不仅使整部小说富有了不同于其他作品的审美取向,同时也使得自身的抽象的情绪体验具体化。

一、无彩色铺垫,奠定感伤基调

“无彩色”是指除了彩色以外的颜色,如银色、黑色、白色和灰色。在《呼兰河传》中,萧红选择用“黑白灰”无彩色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小说属于萧红文学创作的后期,在历经磨难和苦痛之后,再回首往事,她察觉尽管她心中向往和追求热情活力的“红”,但事实上“黑白灰”这三种色调却占据着她的一生。小说开篇就是天寒地冻的严冬、白茫茫的大雪、狂烈的大风、寸步难行的人们……画卷打开的底色就是被冰雪覆盖的白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色象征着“无生命”,与死亡紧密相连,如办理丧事的统一颜色就是白色。萧红采用白色作为底色,与之苦难的一生不无关系,多年的漂泊,一次次的被抛弃,留在作者心里最沉重的颜色的就是冬日茫茫的风雪之色,寒冷、萧瑟,一眼望不到尽头。

同时在冰冷无温暖的白色基础上,萧红又用黑色和灰色铺成了小说的基色。呼兰河这座小城留在作者记忆里最深刻的颜色就是黑灰色。天空总是灰色的,街道是灰秃秃的,东二道街的泥坑永远是黑糊糊的,就连城里人的生活都是灰暗的。色彩心理学上认为:“黑色有其消极的一面,往往让人失去方向,失去办法和产生阴森、恐怖、消极、悲痛、灾难甚至死亡等印象。”①而灰色则认为是“有感情地逃避着一切事物,保持着虚幻的阴影,它的苍白和郁闷体现了原始的沉寂”②。灰色和冰冷的白色与消沉的黑色相结合后,又深染了悲伤、寂寞的情绪。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子。”

“灰秃秃的街,黑漆漆的乌鸦。”

“人生为了什么,才有了这样凄凉的夜?”

“满天星光,满屋月光,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被“冰雪”和寒冷割裂的大地是寒冷的白色,象征死亡的“乌鸦”是恐惧的黑色,“月光”是惨淡的白色,“夜晚”是凄凉的黑,这些颜色意象的选择与叠加,使整部小说笼罩在一种沉郁伤感的氛围中。萧红用白色为底色,黑灰色为基色,基本奠定了整部小说感伤、寂寞的基调,这一基调也贯穿整部小说的始终。

二、有彩色渲染,展现童年趣事

“有彩色”是指有冷暖倾向的颜色称为有彩色,它是以红、橙、黄、绿、蓝、紫作为基础色。纵观萧红一生,用“漂泊不安”来形容并不为过。正因为一生的漂泊动荡让萧红愈加怀念童年里短暂的欢乐时光。儿时萧红眼里的世界总是充满着新奇和欢乐,总会用天真的眼光去感知世界的绚丽多彩。成年后历经磨难的萧红带着留恋回到童年,选择从童稚的视野出发,用大量“红黄蓝”等温暖的有彩色去展现童年的场景,这些缤纷绚丽的“有意味的色彩”,让儿童视野中的世界变得更加鲜活和自然,也让读者能感同深受地体会儿童视野中世界的纯真与自然。第三章的开篇她巧笔一挥,一个色彩缤纷、充满生机活力的大花园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随着童年萧红的身影,置身于这个花园中,能够真切地感知到色彩世界的鲜艳、明媚、生机与活力。

“花园里面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子在说话似地。”

“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

还有金色的蜻蜓、绿色的蚂蚱、嗡嗡飞着的蜜蜂、又高又远蓝悠悠的天空、翻了花的白银似的大团的白云,还有那温暖的太阳……从地面到天空,萧红淡妆浓抹,汇聚各类如红、黄、蓝、绿等温暖绚丽的色彩为读者描绘了这个甜美富有生机的大花园。

当然,童年的缤纷色彩中最重要的那一抹暖色来自于祖父。这位慈祥温和的老人是绚丽色彩中最浓妆的一笔,他任由调皮的小萧红插上满满一头鲜艳的红玫瑰,和小萧红在花园里玩耍,教她读书背诗,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人面桃花相映红”……无论是火红的玫瑰还是诗歌中或黄或绿或粉的颜色,在幼时萧红的心里,都是属于祖父的颜色,代表着祖父的温暖,同时也奠定了她一生的追求——爱与自由。

《呼兰河传》中萧红选择异于其他小说的童年叙述视角,再运用温暖绚丽的“有意味的色彩”来展现童年生活,读者通过萧红绚丽的色彩的描绘,可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童年的多彩,也能够从这样的颜色氛围中得到审美愉悦。但童年越多彩,未来的坎坷和苦难就变得愈加惨烈,在整个作品悲伤和寂寞的基调上,涂抹的颜色就算绚丽,也总能从中品出伤感的味道。

三、多色搭配,描绘民众生活

这是一部用“回忆式”的手法,追忆东北家乡民俗生活的小说。萧红运用各种色彩的搭配与融合展现出生动自然、丰富多彩的风俗人情的画面。如色彩绚丽的火烧云,穿着红花裙子的大神,放在河面上泛着金光的河灯……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红堂堂的了,一会金洞洞的了,一会半紫半黄的,一会半灰半百合色的。葡萄灰,大黄梨,紫茄子,这些颜色天空上边都有。”

“这灯一下来的时候,金忽忽的,亮通通的……灯光照得河水幽幽的发亮,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真是人生何世,会有这样好的景况。”

萧红高超入神地将各类色彩进行汇聚和融合,用自然朴素的语言来叙说着呼兰河城民众古朴、宁静的生活状态:各行各业,各司其职,平平静静地生活。

但另一方面,即使再怀念和留恋故乡,萧红却仍以一种冷静且客观之态去揭示与控诉这个落后小城中民众的愚昧、无知与残酷。她将色彩重新组合,不再是温暖生动的颜色,而是阴冷和沉重的色调。小团圆媳妇所在的夫家是封建守则中看似最谨慎最和睦的一家,但这看似最和睦的家庭也掩盖不了团圆媳妇身上被捏得青一块紫一块的伤痕、挨打后未干的血迹、脚上被烫过的红色烙铁印和开水烫得通红的身体……青紫的伤疤加上鲜红的血印,这几种强烈色彩在小团圆媳妇身上的共存,所展现的是触目惊心的残忍。这个所谓贤惠的婆婆,却认为自己的媳妇连猪狗都不如:“打狗,怕把狗打跑了,打猪,怕猪少了斤两。惟独这小团圆媳妇她又不能跑掉,打掉了一些斤两也不要紧,反正又不过称。”当团圆媳妇被折磨得将死之前,她却请大神抽鬼帖,扎彩人驱鬼,用滚烫的开水烫媳妇……蓝绿色的鬼帖,刺目颜色的纸人再加上火炭般的弱小身躯,这组颜色的组合出现了一股诡异阴森的视觉效果。读者读起来不仅毛骨悚然,却更多的是同情与伤感。

还有那东二街灰黑危险的泥大坑,常常淹死牲畜,掉过行人,甚至淹死过小孩,但是即便如此,却没一个人说用土把坑填平,并且还总想从这害人的泥坑中找一点上天恩赐的福利。再看冯歪嘴子的孩子,被寒冷和饥饿折磨得冻得通红发紫,民众却是用一种看客的身份来看笑话。当孩子逐渐成长,看客们居然产生了恐惧心理,按他们的思想这孩子本应夭折,现在活得好好的,肯定是被鬼神附体,这怎能不让他们畏惧?

萧红将色彩进行有意义的重组并赋予其深刻的主观情感,使小说的色彩意义更加深刻和更具魅力。她因怀念故土而编织出多彩灿烂的生活图景,又因理性客观的揭露和控诉而去描绘诡异恐怖的民众精神氛围。萧红对这片熟悉的故土有着深切的留恋和同情,但更多的是对呼兰河城民众闭塞、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表示强烈的谴责与愤慨。这样的色彩展现,也让读者在具体直观地感受情景画面的同时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因人设色,勾勒人物形象

中国画中的工笔画是用工整、细腻、严谨的笔法描绘景物或人物,力求表现真实和生动。萧红就是一位文学工笔画的践行者,她用女性所特有的敏感与细腻,结合具体颜色细致勾勒出小说中的人物,让他(她)们特有的命运,在色调的衬托下变得生动、具体、形象。如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十二岁“小团圆媳妇”——一个本因天真烂漫却悲惨苦难的女孩。萧红没有给她安排鲜艳明媚的颜色,而是将沉重、悲凉的黑赋予了这个年轻的生命。她“黄瘦,黑乎乎”的,全然没有符合她年龄的青春感。黑色也是一种预示和宿命,小团圆媳妇的命运也如凄惨的黑夜般没有光明。这个原本充满着青春活力的女孩却因为太大方、不知羞而被愚昧的民众活活折磨致死。挨打,脚底烙铁,用冷热水交替洗澡……最终年幼的生命抵不过折磨,她死在了半夜,死在了没有光明的世界里。“那连哭带叫的小团圆媳妇,好像在这世界上她也未曾哭过喊过,因为一点痕迹也并未留下。”“家家户户都是黑洞洞的,家家户户都睡得沉实实的。”夜很安静,黑漆漆的。这是一种多么黑暗的悲哀,小团圆媳妇来过却仿佛从来都没有来过,最多只是在作者心里留下了一个轻轻的印痕。

另一个女性形象就是勇于追求自己幸福的“王大姑娘”。萧红把她比作一朵马蛇菜花。马蛇菜花是一种无名的色彩鲜艳绚丽的小花,生命力特别顽强,王大姑娘就是这样一朵马蛇菜花,“她那辫子梳得才光呢,红辫根,绿辫梢,干干净净,又加上一朵马蛇菜花戴在鬓角上,非常好看”。她能说爱笑、声音洪亮、吃苦耐劳、坚强无比,大伙都夸她能干有福气。但这朵鲜艳漂亮的马蛇菜花在主动追求自己的爱和幸福后,一切都变了,她成了众人唾弃的对象,最终因难产而死。顽强的马蛇菜花,到了黑夜或阴天就会收缩凋零,鲜艳漂亮的王大姐也如同这朵马蛇兰花一样,在这个始终弥漫黑灰色气息的呼兰河城中消亡。与其说是难产而已,倒不如说是这绚丽多彩的人儿凭一己之力难敌这灰黑愚昧的世界,最终只能走向凋零和灭亡。“不同的色彩经艺术家进行组合,其表现力与情绪价值就会大大地增强起来。”③萧红苦心为每位人物着色,读者读后对每一位人物形象有突出的视觉印象;同时,不同的色彩和具体人物形象进行结合,才真正富有艺术的品质。

五、求红未得,书写寂寞情怀

红色是太阳颜色衍生出来的颜色,引人注目,温暖绚丽。哈拉尔德也说:“红色在大多数语言里都是最古老的色彩名词,在某些语言里,譬如俄语,‘红色’的拼法与‘美丽’一词完全一样。”④可见,红色的直观感受多数是热情、温暖的,代表了光明、希望和自由。萧红名字中单字为“红”,她毕生也追求温暖、爱和自由。诚如学者林智贤所说:“萧红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这位理想主义者在小说里充分体现了她对红色的追求,“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太阳明艳的红色让萧红觉得温暖、健康和漂亮。有太阳的世界是光明和多彩的,而装着太阳的心是自由的,无论是童年的萧红还是长大后的萧红,那象征着自由和希望的太阳永远装在她的心中。

但这位理想主义者在现实的残酷打击中未能追求到火般希望自由的“红”,而是一生的命运多舛、漂泊无依。整个小说在这种求“红”未得的情景下,更多倾吐的是无处不在的寂寞。绚丽多彩的园子随着祖父去世、小主人的出走而变得荒凉衰败。弥漫于整个小说的依旧是寒冷、消沉无色彩的“黑灰白”,散发着无处不在的寂寞。茅盾在序言中说:“萧红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心境是寂寞的。”⑤

“家里边的人越多,我就越寂寞……祖父似乎也把我忘记了!”

“我站在街上,不是看什么热闹,不是看街上的行人车马,而是心里边想:是不是我将来也可以一个人走得很远?”

不知道真实生活中的萧红有没有走得很远,只知道她走得非常孤单与寂寞。一次次追求火红的爱情和自由,但一次次被抛弃,萧红一生颠沛流离。就像那粉坊里的歌声:“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这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在萧红的笔下,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歌声变成了墙头的红花,看似鲜艳明媚,却终究是荒凉寂寞,没有一丝快乐。就像人的一生,总是有那么多的苦楚和不被理解的寂寞。这红花又好比作者自己,追求着火般的温暖和希望,却终究也只是无力的挣扎与反抗。萧红在临死之前说:“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⑥这是萧红最后的呐喊,还未追寻到光明、自由和爱,她怎么甘心死去?现实的打击与折磨留给萧红的不是温暖漂亮的红色,而是永久的孤独与寂寞。至此,萧红所追求向往的代表爱与自由的“红”已完全被占据主导地位的“黑白灰”所吞噬,整部小说留下最多的是“含泪的微笑”,是孤独与寂寞。

整部小说,萧红细腻地将色彩与情感进行交融,一方面释放出色彩本身的美;另一方面也通过“有意味的色彩”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与体验。我们可以从这些色彩意蕴中品出萧红对爱与自由的向往,对民众愚昧、麻木、落后思想的谴责,还有她心中那深入骨髓的孤独与寂寞。色彩与文学作品的结合,是文学本身的需要,但色彩的使用,必须要结合作品的内容与作者的情感体验。只有三者相结合,读者才能从这些色彩意蕴中品出独特的美感,作品才会更具有艺术价值。

①张明:《解读缤纷的色彩世界——色彩心理》,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②④[德]布拉尔姆:《色彩的魔力》,陈兆译,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页,第6页。

③尹成君:《色彩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6页。

⑤萧红:《萧红全集》(小说卷Ⅱ),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年版,第259页。

⑥丁言昭:《萧红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版,年第58页。

作者:严丹青、胡晓梅,扬州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

编辑: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呼兰河传呼兰河萧红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童年里的《呼兰河传》
梦游呼兰河(组诗)
萧红亮 作品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呼兰河传》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笔下旧中国人民的生存图景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与萧红分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