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明[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代际冲突与规训悬搁
——叶圣陶儿童小说爱与诗意的传达
⊙沈明[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的诉求,与古典文化表征形成了鲜明的代际冲突。叶圣陶的儿童文学创作在此间显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即悬搁传统规训,以诗意和爱的表达深入儿童世界。本文将从“五四”时期的文化冲突入手,挖掘叶圣陶的儿童小说创作,探析其作品对“爱”的主题的创作追求,读解其诗意语言的意境与意义,阐明在对冲突的调解和规训的悬搁后,其儿童小说爱与诗意的传达。
儿童小说爱诗意代际冲突规训悬搁
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场域,肇始于叶圣陶等人的创作实践。“五四时期”的人文诉求,凸显了儿童这个接受群体在传统文化中的失语。对于人文的追捧,很快波及到了儿童身上。当时的理论家们都认为,儿童是不同于成人的一种存在,比成人更加接近自然。如受杜威影响的周作人,提出了“复演说”这样的神话原型理论。随着理论的深入,当时的文化氛围与本来就令五四学人排斥的传统旧社会,形成了鲜明的代际冲突,儿童文学的创作就是在这时悄然萌发。在当时,首先将传统的不具人性的规训悬搁,并具备一定创作实绩的正是叶圣陶。
儿童文学的发展,是在关注“人”的价值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儿童小说是儿童文学的一支,小说价值的强调,在现代始于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叶圣陶的儿童小说创作,正契合了通过小说育人的要求。儿童文学创作的主要意义是为儿童,对于儿童文学的定义是这样的:“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而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编写,适合他们阅读的文学作品。”①那么出于对儿童的关爱和重视,儿童小说的主要审美目的是为了满足儿童的审美需求。朱自强曾经说过:“缺失儿童文学视野的现代文学研究,所看到的新文学景观必然是不完整的。”②而古代之所以忽视了儿童的主体地位,应该是与“父为子纲”和“文以载道”的观念密不可分的,这样就难以发挥儿童的个性,泯灭了儿童的价值,也就无法适应儿童文学的发生和发展。到五四时期,“人”的发现似乎成了一个破天荒的大胆提法,张扬人性,抒发自由的理念成了当时创作的指导方向。正如前文所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现代文学的发展诉求与传统文学理念的代际冲突呼之欲出。
在整个“写人”的文学界的大环境之下,叶圣陶和冰心等具有儿童文学创作实绩的作家,开始真正从儿童着手,揭示儿童的本质。作为儿童文学大师,叶圣陶创作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和《鸟言兽语》等童话,还有一些如《北边冷的地方》这样的儿童诗歌。叶圣陶创作的儿童小说集——《邻居》,这部小说集收录了十五篇短篇小说,这些小说或者富有爱心、童心和乐趣,或者包含一些儿童眼中的成人生活,这些生活中的艰难困苦,让人忧愁,但作者总能让我们在忧愁之余,发现生活的美好和人类心灵的友善。叶圣陶儿童小说的审美追求,是为了将传统的规训悬搁,转而彰显儿童世界的魅力,它主要是通过爱和诗意的传达,以突显儿童世界的多彩,表达儿童内心的真实追求,这是对于以往忽视儿童的传统的悬搁。
叶圣陶创作的儿童小说是自觉的、彻底的儿童小说。在同一时期的作家之中,有一些人实践了儿童小说的创作,但很多都是为了抒发政治上的不得志,缺乏儿童的自觉意识,也不具备一种“纯的儿童文学”的创作观念,而叶圣陶将“儿童本位理念”渗透到小说之中,使之具有真正的教育意义,其作品的核心是为儿童。为儿童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叶圣陶儿童小说创作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这正体现出了他面对冲突而做出的努力和抗争。
从心理学上来讲,童年是一个人可塑性非常强的时期,如果这一时期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教师、书本的影响,那么孩子对于人生意义的探求欲望就会与日俱增,对于生命的真谛则会怀有渴望的新鲜感。叶圣陶追求的就是要让儿童从心里到身体的真正解放,以谋求真正意义上的儿童地位,但是在当时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儿童大多上不起学,更不要说能够读到具有教育意义的书籍了。
这些孩子大多被成年人所忽视,加之处于战乱的社会环境,儿童失去了应有的安全感,不论是从身处的客观世界还是自己的主观心灵世界,他们都是孤独和无助的。叶圣陶深刻地体会到此时儿童的痛苦,在他的儿童小说中,经常是欲扬先抑。
叶圣陶首先阐述主人公的不幸经历,继而加以“爱”的渲染。《阿凤》是一篇关注童养媳的小说,童养媳的主角是一些未成年的孩子,她们自幼年起便被婆婆家抚养生活,待到成年,便和自己的男人成婚。阿凤习惯了看眼色行事,因为如果稍不留神,就会遭到杨家娘的打骂。小说中的主人公甚至发出了“阿凤的受骂受打同吃喝睡觉一样的平常”这样的感慨。作家怀着同情的笔法,将爱心赐予了主人公三岁的儿子:“‘拍!拍!’的声音送到他耳管里还是不断,他终于忍不住,上下唇大开,哭了——我从他这哭声里领略到人类的同情心的滋味。”③作者借小孩的同情心表达了自己对于童养媳的关爱。而后文又以猫儿和其玩耍借以说明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儿童需要爱,哪怕是动物的爱。有爱才能点亮儿童的心和精神世界。
叶圣陶同时也将童心融化在小说中,以孩子的情趣描写爱的表达。《老牛的晚年》中,主人公“我”是一个爱护动物的孩子,小说写不管孩子们如何挑逗老黄牛,给它带花环,它都不生气,反而仿佛在用一双充满爱的眼睛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孩子们也非常有爱心,童心原本就是美好的、善良的,老黄牛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孩子们就非常担心,如果有一天它的精神状态很好的时候,孩子们就非常高兴,表现了对老黄牛的关爱。
叶圣陶对爱的表达,还借助了视角的变异。儿童视角的使用,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通过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的互现,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彰显了爱的层次。因为只有作为儿童小说的主体——儿童的感知,才能来得更为直接和彻底,如《阿菊》《阿凤》《地动》都是以儿童为主角,以儿童的视角看成人的世界。丰子恺曾说过:“儿童教育的主眼,艺术的主眼,人生的灵感,天地的灵气。”④通过叶圣陶的儿童小说创作不难看出其对于儿童眼中世界的重视。叶圣陶的创作切实地践行了“儿童本位理论”,将爱的主题融入到小说之中,这种在旧社会从未有过的关心,使儿童接受者欢喜,使家长们吃惊。
叶圣陶的小说富有诗意,语言平实、优美。通过意象的塑造,他为广大小读者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和自由的天地,更好地将爱的主题传达给小读者,使儿童从细腻的语言中感知到了温暖和爱意。
在《阿菊》中,当阿菊被父亲送到学校里去后,他的眼界发生了变化,此前家中昏暗的意象比如发臭的墙角、阴暗的房间,在这里得到了颠覆性的改变,他的眼中出现了“绿树”、“秋千”和“皮球”等活泼可爱的事物,而“十几株绿树经了风微微地舞着,无数雀儿很天真地在树上飞跃歌唱”一句通过“绿树”、“雀儿”等意象勾勒出了一个自由唯美的境界。当老师上音乐课时,要同学们围成一个圈圈,一边跳舞一边唱歌,更加渲染出了一个诗意的世界,一个阿菊不曾有过的世界。这些比喻和意象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诗意的温暖,这温暖是从其语言的诗意性体现出来的。
在《阿凤》中,叶圣陶勾画了一个猫和人的物我两忘的纯美境界。阿凤作为童养媳终日挨打受罪,不能体会到作为儿童的乐趣和欢快,在她的婆婆走后,她忘情地唱着歌:“伊只觉伊的生命自由,快乐,而且是永远的,所以发出心底的超于音乐的赞歌,忘形的天真的笑。”⑤可见,每一个儿童脑海里都有一个纯美的诗意的世界,只是一直被压抑罢了,而当阿凤看到了一只“纯白”的猫时,她的心又被融化了。作者通过“纯白的脸庞”、“娇婉的模样”和“软软的眼神”等诗意的意象,将猫和人的世界勾勒出来,仿佛是一种心灵的释放,在美的事物的感召下,这种诗意迸发而出。
叶圣陶的儿童小说创作,是在冲突和规训下的反叛。通过爱和诗意的传达,与文本接受者进行心际沟通。此外,叶圣陶的创作象征意味极强,践行了一种儿童身体叙事,赋予了儿童纯洁的想象。反叛和出新,爱与诗意,这些特质都给为此后的儿童文学家提供了创作范式。我们跟随着赞歌与呼喊,品读儿童文学世界中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作品,这种感知只有叶圣陶能够给予。
①王泉根:《周作人与儿童文学》,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年版,第160页。
②朱自强:《重新发现安徒生》,《文汇报》,2005年第3期。
③⑤叶圣陶:《叶圣陶儿童文学全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④丰子恺:《童心的培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20年版,第36页。
[1]福柯.规训与惩罚[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2]吴其南.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化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吴其南.从仪式到狂欢——20世纪少儿文学作家作品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4]侯颖.论儿童文学的教育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作者:沈明,牡丹江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