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敏 (佳木斯大学 154000)
试析方言在《马桥词典》中的作用
于 敏 (佳木斯大学 154000)
韩少功的小说《马桥词典》是一部以阐释马桥村方言内涵而完成故事叙述的奇特小说。分析方言对小说创作的影响,既可以使研究者明确方言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又可以使读者把握小说的主题内涵。因此,本文拟在解析《马桥词典》创作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从方言对小说故事的地域性,对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个性化、对小说情节设计的曲折性、对小说主题表现的丰富性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方言对于小说创作的影响。
方言;《马桥词典》;作用分析
在《马桥词典》这篇小说的创作中,作者成功地实现了“小说”与“词典”的结合。方言的“词典”式解读,使小说《马桥词典》具有了与众不同的特点;“小说”的文体又使《马桥词典》中的方言成为了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结合小说《马桥词典》的阅读感悟,参考其他研究者对韩少功先生创作的具体评价,不仅可以发现方言对于小说创作的影响,而且还可以挖掘小说《马桥词典》的经典意蕴。因此,对于“方言在《马桥词典》中的作用”及其相关问题的阐释,无论是对于语言研究,还是对于相关文学问题的阐释都是极具现实意义的一次具体探索。
《马桥词典》是一篇独特的小说作品。对于这篇小说的独特之处,有的研究者这样评析:在这部多种文体组合的杰出作品中,没有我们习惯上所能看到的贯穿全篇的人物、情节和经典的环境描写,甚至没有一个统一的故事发展结构。这部小说可以看作是一次对方言的抽样调查,在对110多个独立词条的描述、解释中,你会清晰地看到马桥的历史、风俗、气候、物产、地理状况,你会深刻地体会到人物的命运和因这命运而发生的万千感受。这也就是说。《马桥词典》这篇小说有两处最值得读者关注,一是作为小说创作,这篇小说的构思奇特。它虽然没有像传统小说那样通过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塑造和曲折情节的描写来揭示文章的主题内涵,但它却使读者感受到了传统小说般的艺术魅力;与此同时,在另一个层面上,虽然语言是小说创作的媒介,但对于这种媒介的选择和运用上,作者韩少功却独具匠心,与众不同。
方言作为一种创作媒介,不仅使韩少功的小说《马桥词典》具有了与众不同的特点,而且它也把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艺术魅力发挥到了极致。因此,对于方言给予小说《马桥词典》的影响应该从两个层面进行阐释和说明。第一个层面上,应该结合小说《马桥词典》的文本,分析方言对于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生活情景再现的影响以及对于小说主题揭示的影响;在第二个层面上,还应该结合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分析《马桥词典》的出现给予小说创作的影响,特别是它的出现对于方言影响小说创作实践的分析。但本次论述以前者为主,希望在阅读中注意。
1.方言与小说选材的地域性与时代性
方言对于小说创作的影响,在题材的层面上一般有两个主要的表现:一个是小说文本所描述故事的地域性,一是个小说文本所再现社会生活的时代性。这也就是说,方言在小说文本中的出现,它在时间与地域两个维度上定位了小说故事发生的时空位置。
首先,方言与故事的地域性。小说《马桥词典》里所描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叫作“马桥”的地方,而这个叫作“马桥”的地方则是与屈原所投的汩罗江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它就在这条江水的旁边。对此,小说的一开始,作者就从对“江”一词的解释开始。在马桥人的生活中,“江”这一词语,既有平声的发音,又有入声的发音。因为发音的不同,它在不同的语境里具有不同的含义。众所周知,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不仅表现在语音上,而且还表现在具体的意义上,即一个词语即使其发音与普通话中的词语一样,因为它的意义的不同,也可以把其归入方言之列。对此,小说《马桥词典》中对于“醒”这个词语的解释就足以让读者思考一个这样的问题,即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除了语音,还有什么呢?
在马桥人的心中,“醒”与“糊涂”同义。众所周知,在普通话里,“醒”的含义是这样的:醒是一个形声字,它的形旁是“酉”,声旁是“星”,所以其本义应该是酒醉后恢复正常的状态。而且在其运用的过程中,又具有头脑由迷糊状态转变为清醒状态的具体过程。为什么马桥人心中的“醒”会有与众不同的解释呢?答案很肯定,就是因为它与马桥这个地域的传统生活相关。或者说,它通过对马桥这个地区传统文化的揭示,在不自觉之中突出了小说选材上的地域性。因为,在这个屈原投江的汩罗江畔,正是因为当局者的糊涂,伟大的屈原才选择了死亡。所以可以这样说,马桥人之所以把“醒”与“糊涂”等同,正是因为结合屈原的故事形象地诠释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内涵。
其次,小说中的方言还提示了小说故事发生的时代。语言本身产生、消亡的规律告诉读者一个这样的事实,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与消亡都与时代密切相关,马桥方言也不例外。例如:在马桥的方言中,凡是与“小”相关的词汇大都与女性相关。 “小哥哥”指姐姐,“小弟弟”指妹妹。
这样的方言运用可以从两个层面分析:即男性化的词语指代女性,标志着女性地位的低下,社会发展的落后;用“小”字修饰女人那男性化的称谓则又更标志着女性的地位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低到了极点。因此,有人这样分析这种地域性特点方言对于小说时代性的再现:韩少功通过词条的串联来完成对这种女性社会地卜的马桥村的生活方式的一种探讨。这也就是说,方言的运用使小说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得到全方位地展现。
2.方言与人物塑造中的个性化与独特性
人物是构成小说体裁的关键。虽然有人认为韩少功的这篇小说没有对人物形象详细而系统地描绘,但作为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创新,在小说《马桥词典》方言的运用还中,作者通过方言把人物形象的独特性格特征描绘得细致入微,从而使人物形象具有了个性化的特点。
例如,在小说中有一位这样的人物形象,名叫马本义。它是马桥村这个地方的父母官,但其却没有什么文化底蕴,讲话中方言运用较多。例如当他向村民讲解毛主席语录“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时,他的用语是这样的:路线是个桩,桩上钉桩。在毛主席的语录中,“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强调的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强调“路线”的重要性,一个是强调落实“路线”的时候,一定要通过抓住主要内容从而带来全面发展的策略;而在马本义的解说中,虽然也具有这样的意思,但是其“路线是个桩,桩上钉桩”却说得极俗。众所周知,“桩”是一个标志性的事物,它相当于主席语录“路线是个纲”中的“纲”,但是后半句“桩上钉桩”却让人费解。即使马本义在此是想通过“桩”与“桩”的再次结合来突出“路线”的重要性,但是这句话也不能把主席语录中的“纲举目张”及其内涵精确地传递给村民。
可是,对于马本义这样的解释为什么没有人怀疑呢?那就是因为马本义在马桥村中的独特地位决定的,那就是马本义这个人本身的素质决定的。因为,在政治的层面上,马本义是马桥村的父母官,具有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所以他讲的话不容人置疑;其次,作为一个父母官,马本义的文化水平又决定了他与众不同的特点。他说话不仅让村民深信不疑,而且马本义的经典语言还是当时那种社会现实的再现。即马本义在话语权上的霸权表现使其在小说中成为了一个特殊的人物形象。
3.方言与小说情节设计的曲折化与传承性
对于小说《马桥词典》而言,小说的情节可以在两个层面上分析,即根据每个方言及其内涵的解释,读者可以发现一个个方言解释中蕴含着独立故事及其的情节发展经过;对于由这些故事组成的小说文本而言,又可以使读者把这一个个的小故事作为一个故事发展情节的组成部分,分析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
例如,在小说《马桥词典》中,作者对每一个方言的解释都会使其内容体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例如,在小说的第三部分,即“蛮子”一词的解释就是如此。在这一节的内容里,作者首先结合马桥村民的生活习惯,对于“蛮子”这一“男人”别名的解释,引出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古语,从而通过“蛮子”与这句古语的关系为读者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特别是有关“罗江蛮”的阐释更是使读者对方言“蛮子”一词有了与众不同的理解。
再如对于后者而言,在小说《马桥词典》的伊始,作者开始通过马桥人对“江”的读音,引出了马桥村的自然特点,从而通过“罗江”、“蛮子”等方言到小说最后对方言“官路”的阐释完成了对全篇小说故事的叙述。
4.方言与小说主题的意蕴性与丰富性
方言不仅可以使小说的人物形象与众不同,而且它还可以使小说的主题与众不同。在小说《马桥词典》中,方言对于小说主题的影响表现如下:
例如小说中有一段题为“三毛”的故事,它讲解的马桥方言“溜”的含义。通过对于“溜”的解释引出这头倔强的牛——三毛。然后在叙述众人对这头牛被杀原因时猜测,表现了众人对生活的思考。文中对此有这样的描述:
她们又对三毛说,事到如今,你也怪不得别人。某年某月,你斗伤了张家坊的一头牛,你有不有错?某年某月,你斗死了龙家滩的一头牛,你知不知罪?有一回,你差点一脚踢死了万玉他的娃崽,早就该杀你的。
在这一段的选文中,读者可以发现一个这样的事实,小说《马桥词典》的主题是通过作者对于一个个方言的解释来完成的,而作者在解释这些方言内涵的同时,又把自己对生活现象及其本质的表达融入了一个个形象性的故事之中。例如上边众人对“三毛”这头牛被杀时原因的推测,虽然众人在推测中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但正是这种宽泛的猜测,才使马桥人对生活现象的思考极具世理性。无论是牛,还是人,只要对别人造成了伤害,它就应该为这种伤害而应承担相应的惩罚。
总之,《马桥词典》是一部通过阐释方言内涵而再现马桥村生活历史的奇特小说。因此,阐释其方言在《马桥词典》中的作用及其相关问题,既有利于读者认识方言对小说创作的影响,又有利于读者把握小说那深邃的生活主题。
[1]张艺芬.创新后的回归——由《马桥词典》反观韩少功的创作道路[J].鸡西大学学报, 2011(07) .
[2]菅雨蒙.试论《马桥词典》的文学形式创新.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
[3]韩少功.马桥词典[M].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