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阳 (济南大学音乐学院 250000)
初探山东聊城高唐“落子舞”的艺术特点
高 阳 (济南大学音乐学院 250000)
高唐“落子舞”是山东聊城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喜爱,有很强的群众性和生活性。当前主要流传在聊城高唐,“落子舞”发展历史久远,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2011年,高唐“落子舞”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文先简单概述了山东聊城高唐“落子舞”的相关知识,重点分析高唐“落子舞”舞蹈的艺术特点,最后对山东聊城高唐“落子舞”的文化内涵和传承提出一些看法,希望能为山东聊城高唐“落子舞”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一些参考。
聊城;高唐落子舞;艺术特点;传承
聊城高唐“落子舞”在2011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采取了政策性的保护,这受到当地居民的普遍关注。当前我国对高唐“落子舞”的研究较少,相关文献报告高唐“落子舞”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在表演中具有非常浓厚的乡土气息,广受当地居民的喜爱。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山东聊城高唐“落子舞”的艺术特点,希望能为高唐“落子舞”的传承和保护贡献一些力量。
聊城市地处山东省西部,与河南省交界,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坦的地势为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聊城地区很多的传统文化习俗与周边地区比较类似。聊城历史文化悠久,存在很多的文物古迹,很多都是国家级保护文物。
高唐“落子舞”作为山东省聊城地区传统民间文化之一,具有一定的传统性与艺术性。“落子舞”,又可以称之为“落子”,是劳动人民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艺术,动作以夸张变幻而著名。高唐“落子舞”发展历史悠久,最早的记载是在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发展已有200多年,曾经风靡一时,参加人数非常多。当前能跳高唐“落子舞”的民间艺人还不到十人,应此需要给予保护和传承。
山东省聊城高唐“落子舞”是市级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可称为“打落子”“落子”等,是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在当期有歌谣描写“落子舞”引起万人空巷的现象,具有非常浓重的乡土气息以及地域特色的民间风情,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喜爱,到目前为止仍然在高唐县广为流传。相传高唐“落子舞”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发源地在赵寨子镇倪堂村,倪堂村地处高唐县城南15公里的地方。据史料记载,20世纪中期,“落子舞”在高唐县普遍存在,跳“落子舞”的队伍非常庞大,参加人数前所未有,有民谣称“看见打花落,吃饭都忘掉”。高唐“落子舞”道具奇特,音乐节奏轻快,队形夸张,舞步非常的灵活多样,是民间舞蹈的独特所在。
1.“落子舞”道具的制作
“落子舞”在动作中需要采用一种道具,这种道具就是落子,虽然“落子舞”道具很简单,但具有一定的工艺价值。“落子”是采用一根长1.2m的短竹竿制作而成,在竹竿的两端均采用毛线装饰称短穗,短穗长约10cm,针对毛线的颜色没有特定的限制,一般红色、黑色、蓝色都可以。在竹竿上截取两个标记,将竹竿三等分,竹竿的一端向里面挖竹孔三个,三个竹孔在一条直线上,两个竹孔之间的差距约3cm,在这三个竹孔中采用细铁丝将古制钱固定上,在竹竿的两端还会系上大铜铃铛和小铜铃铛各三个,随着舞步,这些铜铃铛随着舞步发生声音。在选择竹竿中,对于竹竿的颜色没有要求,需要采用油漆刷上一层,一般油漆的颜色并不会出现太大的要求,但是要求表演的人采用同一种颜色。在竹竿的选择中需要注意竹竿的大小,要求竹孔能够放进古制钱。竹竿的长度一般为1m,可以根据舞蹈人员的身高具体制定。
2.“落子舞”服装特点
根据当地“落子舞”舞蹈艺人赵振合讲解,“落子舞”舞蹈
人员的衣服非常讲究。“落子舞”演员的妆饰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在解放前,人们普遍比较贫困,因此在演员的服装以及头饰方面并不会有太过严格的要求,在跳舞时,男演员一般仅仅是一身庄稼人的打扮,头上裹块毛巾,女演员则是身穿一身土花布的衣服。
在解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落子舞”在庆祝新中国成立时的艺术表演中,男演员的头部裹着羊肚子毛巾,身上穿着的衣服改为了紫花布衣裤,脚上穿着薄底布鞋,腿部还会打裹腿,整个舞蹈的装扮非常的精神。女演员在穿着上也有很大的变化,头上统一采用长辫打扮,头上插着红花,上身穿着红色大襟褂子,下身穿着绿色的裤子,脚底与男演员一样也是穿薄底鞋,只是男演员的鞋子方面会绘制非常鲜艳的红色绒球或者线球等,左手拿着扇子,右手挎着篮子,整个装扮非常的显眼。男演员与女演员随着音乐的变化不断扭动身躯,表演各种变化,庆祝新中国的诞生。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落子舞”演员的头饰以及服装等更加具有时代气息,当前在“落子舞”的表演中,男演员头上系着红色英雄巾是,上身穿着黄色坎肩颜色更加鲜艳,下身穿着紧身灰裤,仍然打裹腿,脚底的鞋子改为了白色运动鞋。女演员头发全部是烫发或者是青年式短发,上身的依附是大红色紧身褂子,下身穿着绿色健美裤子,脚上的鞋子是白色网球鞋,时代的发展使这种古代“落子舞”舞蹈更加具有现代气息。
3.乐器与表演人数的特点
“落子舞”的伴奏乐器主要是打击乐器,如堂鼓、小锣、大锣等,节奏也比较简单,就是“仓仓令仓起,仓仓令仓令仓起”,如此反复,演员在表演中根据这些基本节奏的变化更换舞步,表演舞蹈动作。
在“落子舞”的表演中,“落子舞”的表演队形主要有4个,分别是宝塔倒影队形、常设交叉队形、二龙吐珠队形以及大眼展翅队形。“落子舞”的基本舞蹈动作主要有八个,分别是演员奖落子从右端打到右膝盖上;使用右手打落子的上下郎端;用落子上端打右脚等,在跳舞的过程中男演员和女演员相互挑逗,跟着节奏变幻脚步,无线反复,令人开怀大笑。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前“落子舞”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高唐县举办的“落子舞”,参演的队伍驻澳是固河“落子舞”对、琉璃寺“落子舞”队、清平镇“落子舞”队等,这些队伍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影响力也是逐渐增大,目前“落子舞”已经由原来的两人表演发展成为集体舞台表演。
在“落子舞”的参与表演的人员方面,没有严格的限制,一般是10~40人,虽然人数不限制,但是要求所有的表演人员的舞步、节奏感以及跳等动作全部保持一致性,要求男女数目一致,相互配合舞步,无线反复。在“落子舞”的表演中,男女领舞者是“落子舞”表演队伍的核心,相互配合,引导全队的舞蹈。
高唐“落子舞”是文化的载体,体现高唐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传统的“落子舞”的表演中并不会存在女性参加,女演员全部是男人男扮女装,模仿女性缠足时的状态,表现女性的柔弱以及内向的性格特点,这是儒家礼教对女性的艺术折射,具有非常独特的风格韵味。高唐“落子舞”是节庆时节的一种表演项目,村与村之间交流演出,使整个城乡一致沉浸在欢乐的七分钟,活跃了节日气氛,是人们对节庆的依托。
经过长久的发展,高唐“落子舞”在当地受到人民的喜爱,至今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虽然“落子舞”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落子舞”的传承面临很大的挑战,在赵寨子倪堂村中会跳“落子舞”的民间艺人仅仅只有九个,全部是老人。当前人们的娱乐方式不断增多,年轻人很少会欣赏“落子舞”,而且不少的年轻人还对“落子舞”有一种轻视的感觉。另一方面,受到经济的限制,“落子舞”演员的经济待遇一直提不上去,演出的积极性不高。从内在原因分析,懂得“落子舞”的人员基本是一些老演员,这些老演员年事已高,开始逐渐退出舞台,很多的表演技巧都面临失传,年轻演员心思比较浮躁,大多模仿外形的变幻,而没有重视眼神的变化,表演“落子舞”的群体逐渐缩小,存在后继无人的情况。而且在高唐“落子舞”的创造中,质量不高,无法吸引群众的目光,导致高唐“落子舞”生存能力不强。
为了保证“落子舞”能够得到长久的发展,一些演员正在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积极的组织道具、教收徒弟,扩大“落子舞”的队伍和影响力。在2011年,“落子舞”成为聊城市级非文化物质遗产,采取政策性保护。跳“落子舞”的民间艺人赵振和还说,以前有好多小孩子跟他学习“落子舞”,但是受到空间的限制,“落子舞”的教学只能教一些上身的动作,腿部动作就没有地方教习。在高唐“落子舞”的开展中,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第一,排练经费非常紧张,高唐“落子舞”的传承出现断层。第二,一些孩子家长怕“落子舞”的练习影响孩子的学习,因此会阻碍孩子学习“落子舞”。第三,“落子舞”需要演员的基本功,配合舞蹈表演,因此,很多“落子舞”的表演技巧面临失传,另外高唐“落子舞”的表演一般集中在节庆时节,活动本身很少,这些种种因素导致“落子舞”难以传承。针对高唐“落子舞”在发展传承中遇到的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开展普查工作,调查“落子舞”的发展历史,建立高唐“落子舞”档案信息,保留现有的高唐“落子舞”印象资料,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保证高唐“落子舞”得到传承。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山东聊城高唐“落子舞”舞蹈的艺术特点。高唐“落子舞”是我国民间舞蹈艺术的奇葩,充分体现劳动人们自娱自乐的特点,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前会跳高唐“落子舞”的舞蹈人员很少,在“落子舞”教学中,受到条件的限制,很多舞蹈动作无法无法实现,这些还需要政府部门根据需求开辟相应的场所,为传承和发展山东聊城高唐“落子舞”提供物质条件。
[1]周晓礼.乡土美术《落子舞》教学设计[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1(5).
[2]江雯雯.哩哩莲花落--浅析睢宁落子舞[J].艺术时尚(下旬刊),2014(5).
[3]惠青.沧州落子舞研究[D].河北大学,2012.
[4]刘正国. 关于聊城本土音乐文化的调查总结[J]. 科技信息,2011(17).
[5]张艳. 山东民俗体育形成的农耕文化因素及特性[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3(02).
[6]陈文刚. 近代山东文化人才地理分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高阳,出生年月1984.1.29 籍贯:山东聊城 民族:汉族 单位:济南大学音乐学院教师 助教 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 研究方向:舞蹈表演与教育。
1.本项目得到济南大学科研基金一般项目资助,项目名称:《聊城地区民间舞蹈的挖掘整理与保护》,项目编号:x1341;2.本项目得到山东省文化厅2013年度山东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立项,立项号:2013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