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与人文关怀

2015-07-12 12:25:09西安美术学院教学实验中心71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7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当代艺术关怀

李 巍 (西安美术学院教学实验中心 710000)

当代艺术与人文关怀

李 巍 (西安美术学院教学实验中心 710000)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有一个激进而辉煌的开端,思想的解放带来的是人们对艺术表达内容与表现力的不断探索。艺术的教化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间被无限放大,当然有积极的方面,也会伴随着消极的因素。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当代艺术在经历的这样一个阶段后,逐渐地开始向人文关怀方面迈进,并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和更为全面的艺术思考,这是当代艺术发展的新面貌,也是艺术跟随时代发展的一个必然。

当代艺术;个人情感;人文关怀

作为中国艺术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节点,“八五思潮”为之后中国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可能。在这之前,相对闭塞的思想空间以及较为单一的艺术形式,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人们对新事物的求知欲望。因此,当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形势在全国逐渐扩展开来,思想的解放也随之发生,新事物的出现,不断地刺激着人们用全新的视角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艺术发展方面,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进一步传播,促成了艺术形式的演变和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

这些新的艺术形式,所抗争的是之前单一的比较固定的架上艺术表现手法。自改良中国画的观念提出之后,大量的探索归结于如何融西画之技法于中国绘画之创作,并最终形成了一套稳定的创作体系,长久地影响着当时的艺术创作。这种单一且较无生气的面貌,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积压到了最为压抑的时代。这种压抑既是对艺术表现形式的不满,也是对个人艺术夙求的一种期望。因此,当这种压抑的局面被打破之后,丰富的艺术形式便蜂拥而至,人们在汲取了西方艺术理念的基础上,急切地想通过艺术来表现个人意趣,表达对传统艺术形式的不满,标新立异,及时地展现出对新时代艺术的理解方式。

一方面,大量的艺术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昭示着艺术家对社会的思考。王广义的作品《凝固的北方极地》系列,通过一种抽象的绘画表现其乌托邦似的艺术想象,企图通过艺术去寻求对文化的救赎,可伴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演变,这一途径并不能在现实社会中得以实现。之后的《大批判》系列,取得了更为广泛的影响,他也逐渐从虚幻的文化救赎思想转向对现实的关注,运用更为具象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的艺术夙愿。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注重个人情感的宣泄。逐渐开放的社会空间,带来的是丰富的人文思想和多彩的艺术形式,一些前卫的艺术家,不断地尝试着展现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这个过程中间,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表达,成为探索道路上的一个必然产物。从1979年的“星星美展”开始,“艺术要自由”的口号就不断地在艺术圈内被提升,这样的自由夙求,在当时的时代并不是那么顺利,艺术家在寻求艺术自由的同时,总会受到多方面的社会因素影响而不能实现完全的自由。应该看到,这些艺术要求,大都还是基于长期压抑的情绪而迸发出的一种对过去的不满足。既是个人情感的释放,另一层面的含义,也可看成是对社会状态的关注所引发的一种反思。当这些夙求进一步与社会的进步发生反应的时候,对于当前社会形态的关注,成为了另一种艺术发展的主流。

20世纪90年代之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的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一时期激发出来的各种矛盾,给了艺术家们更多的新的创作素材。大量的城市元素的出现在艺术作品中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林一林,其作品《1000块的结果》充满了对社会发展与人们意识变化的反思。他将自己垒在一些废旧的砖块中间,并将纸币夹在砖缝中。在这件作品中,他期待与观看者之间有一种互动,当人们抽走钱币的时候,墙体便有倒塌的可能。他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向人们展现自己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需求所带来的社会和人们价值观的转变,企图以此来刺激人们能够认真思考物质与生命的价值关系。这样的尝试,表明艺术家在新时期的艺术创作,已经不再单纯是一种个人行为,更为深远的是引发人们的思考,以此起到一种社会教化的作用。可以看到,社会的发展所触发的艺术创作方面的变化,个人的精神释放并不能长久的保持其在艺术创作方面的热度,而社会意识的觉醒则表明,艺术的发展无法与社会背离,艺术的价值在于对生活的再现和思考,脱离了与社会的关联,也可能引发艺术自身的发展危机。因此,艺术需要人文力量来充实自身的内涵,

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是极为残酷和现实的。经济的迅速崛起,并不能涵盖所有的行业。更让人心痛的是两极分化的严重。这个问题在当前的中国表现的极为明显,机械化大生产与传统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发生了不可回避的冲突。一方面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如火如荼,另一方面则是手工生产的惨惨戚戚。这样的一种状态,也引发的一些艺术家的关注。优秀的传统如何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生存下去,成了艺术家思考的新的出发点。邱志杰借助藤编工艺所创作的一系列装置艺术作品,便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成功尝试。其作品《细胞》,利用竹编这一传统工艺制作的作品,引发了人们对于传统工艺的深度思考。《细胞》中的每一件作品看似是一个单一的个体,但是它们之间又有一种不可割裂的内在关联。同出于竹编艺人之手的竹编作品,在经历了繁复的内在组合后,产生一种新的生命力。这是对传统和现代关系的思考,也是对手工艺人生存状态和机械化大生产之间的关系的探究。我们无法再失去这些有着历史延续的艺术作品,我这里将竹编成为艺术作品,是因为它们在被创作出来的过程中,同现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一样,是融合了艺人的个人情感的。这是他们生存方式的表达,而这一生存方式在新时期的社会巨变中,表现得岌岌可危。邱志杰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所展现出来的对传统的思考,和对手工艺人生存状态的关注,是其作品的主题。其实更早期的作品《我曾72变》,同样是竹编工艺的再次创作。他将竹席作为竹编器物的生存依托,这些器物看似生长于此,却也有一种消逝的触动。这似乎隐喻着传统工艺的发生及消亡。它们存在的极为自然,自然到我们很难注意到它们的自生自灭的生存状态。因此,这样的作品唤醒的是人们对于传统工艺的思考,也向观看者和大众人宣示一种理念,传统需要在快速发展的社会洪流中得到重视,从而保持其延续性。

这样一种方式,是一种极为温和的呐喊。艺术作品不再像“八五”之后一些作品那样富有冲击力,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注入了更多的社会情感元素。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其实不论是早期当代艺术的个人情感的过分宣泄,还是现阶段更为全面的包含了社会情感在内的艺术理念。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理想化的人文思想,当社会的发展触及到艺术家对生存状态的深度思考的时候,艺术的力量不断被挖掘,当代艺术能够自然的与社会契合,人文力量在这个过程中间被不断激化并展现出来,艺术的人文关怀作用逐渐的成为一种主流。反观当代艺术发展的历程,从一开始的激进式的迸发,到现阶段的冷静理性的反思,艺术表现手法能够深刻的与社会发展状态现结合,这个过程中人文关怀的力量在不断的刺激着艺术家的创作理念。正如我们在观看约瑟夫·博伊斯的一些作品的时候,直观的感受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晦涩难懂,而当我们深刻了解了博伊斯的生存经历及其社会背景的时候,其作品所透露出来的他对社会发展的思考,便不再成为一种晦涩和隔阂,那是一种在单纯不过的力量,刺激着人们不断的反思社会发展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当代艺术发展到现阶段,更为深刻的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不管是早期的个人与社会,还是当前的大多数人与社会,当代艺术所涵盖的人文关怀,是一种不变的主题。这样的主题及创作初衷,都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无限关怀,他们在完成自己作品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大众对生活的思考,从而为社会的进一步合理发展,创造一种新的可能。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当代艺术关怀
当代艺术看得懂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现代装饰(2017年1期)2018-01-23 03:31:05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中国公路(2017年8期)2017-07-21 14:26:20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2:18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老区建设(2016年7期)2016-12-06 11: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