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储备粮管理中心 曾湘华
新常态下储备粮承储企业的经营发展探析
广州市储备粮管理中心 曾湘华
摘要:近年来,广州市储备粮管理机制得到不断创新和完善,储备粮管理软硬实力均有大幅提升,为确保粮食安全,促进承储企业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本文结合储备粮管理机制的现状,初步分析了现行机制下承储企业经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目前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健全管理机制、加强绩效考核和优化经营环境四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储备粮 承储企业 市场竞争力
广州市作为人口超千万的国家中心城市,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一直以来,有关部门把全面落实储备粮规模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大力引导储备粮经营管理企业(以下简称承储企业)依托政策,提高储备粮附加值。为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同时为促进承储企业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储备粮是依据国务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规定和各级政府确定的规模而建立的用于调节全市粮食供求总量,是用于稳定粮食市场,以及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等情况的专项物资储备,是粮食市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广州市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储备粮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承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1.1 储备粮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一是储备粮管理采取分级、分工制。政府管理层面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财政局、农发行依照各自职能履行行政管理和资金管理职能。企业经营层面则由承储企业负责市本级储备粮的存储安全和推陈储新工作。二是储备粮承储资格由公开招标确定。按照遵守市场规律和公开运作、公平竞争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标形式确定承储企业,由承储企业按照中标价格和质量标准采购储备粮,并按中标价格核算储备粮库存成本。
1.2 承储企业经营活动独具特殊性
承储企业作为落实国家粮食政策、调控粮食市场的主要载体,肩负“两个确保”的重大任务,一是经营对象具有政策性。承储企业的经营对象为储备粮,是保障广州市粮油市场稳定和经济安全的战略性储备物资,需按照政府要求以保证储备粮安全为中心,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企业只有管理之责,无动用之权。二是经营行为具有约束性。承储企业主要经营活动是储备粮储存管理和轮换出入库,经营行为受粮食所有权人计划指导和规范。在改革发展中,承储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积极引导承储企业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通过深化企业改革,完善运行机制,在贯彻落实粮食政策,维护粮价稳定、活跃流通市场,保障粮食安全和节约财政补贴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一是调节全市粮食供求、稳定粮食市场。通过在日常管理中严抓落实,确保粮价总体稳定,为市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和应急供应提供保障。近年来全市供求基本平衡,未出现供求失衡而导致粮价异常波动的情况。在应对自然灾害和重大事件时,储备粮能够“调得动,用得上”,如2008年侵袭岭南的雨雪冰冻灾害以及2010年亚运会的粮食应急保障中,均经受住了考验。
二是维护粮价稳定,活跃流通市场。粮食价格一方面关系到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关系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因此调控粮食市场的主要目标就是在保持粮食流通市场购销活跃的同时,使市场粮价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三是企业总体盈利能力持续增强。储备粮管理机制使企业经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激发,总体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以2013年为例,全市市级储备粮承储企业营业总收入43.15亿元,较2009年增长79%;税前利润总额0.64亿元,较2009年增长150%;净资产收益率4.19%,较2009年增长2.5个百分点(如图1所示)。
四是企业营运能力不断提高。尽管近年来粮油市场形势复杂多变,稻米市场疲弱、进口低价大米冲击、新旧粮价差不断扩大等因素都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在现行管理机制下,大部分承储企业及时调整经营结构,把握轮换时机,粮油销售量和销售收入都保持了双增长的态势,2009~2013年全市统算平均销售增长率为13.8%,其中广州市粮食集团在2013年销售增长率达21.11%。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自主加工粮食品牌,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如新塘粮管所的“挂荔”,番禺区粮食储备公司的“金尚源”、“绿榕”,广州市粮食集团的“好有米”、“红牡丹”,穗方源实业有限公司的“穗穗平安”等品牌均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产品附加值得以提高。
3.1 多种因素的叠加,加重了企业经营成本
一是承储企业集中轮换影响当期市场供求,造成轮换价差增大。由于普通稻谷轮换期集中在7~9月,各承储企业在新粮上市前空仓待新粮入库,大量集中轮出储备粮造成短期内供大于求,粮食价格出现大幅下滑,而在轮入期集中采购,拉高了粮食轮入价格,“销价低、购价高”的现象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储备粮轮换价差。二是粮源质量的普遍下降,增加了粮源筹措的成本。一方面由于周边粮源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粮源质量普遍下降。另一方面随着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质量管理要求越来越严格,促使企业在筹措粮源时,对粮食质量指标的检测投入不断加大,造成粮源的入库成本不断增高。三是物价的上涨造成企业变动费用不断增高,企业负担不断增大。由于物价的不断上涨,企业运杂费、保管费、人工工资等费用刚性增长,如广州市粮食集团2013年保管费、人员工资支出比2011年分别增长21.4%、13.7%,番禺区粮食储备公司2013年保管费、人员工资支出比2011年分别增长43%、15.3%。
3.2 企业自有资金不足,粮源筹措资金压力大
承储企业在收储过程中,发挥着平衡粮食市场供求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功能,所占用资金量大、周期性强,造成轮换期自筹资金压力加大。一是由于目前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是农发行对锁定历史成本的储备粮贷款,对高于锁定成本价的部分则由企业自筹资金,自负资金使用成本;二是部分粮食企业尤其是采取“定量限期”方式轮换的企业,普遍营业周期较长,有的企业存货周转速度较慢。
3.3 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观念落后,创新发展意识不强
图1 近5年粮油销售情况变化趋势图
部分企业管理者思想还停留在“等、靠、要”的观念上,在提高人员素质、把握市场脉搏、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意识不强,部分产业链不完整,业务单一的企业则无法提高产品附加值,无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企业抗风险能力较低。部分企业由于多头管理,造成企业发展束缚太多,不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4.1 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制度,促进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一是抓规章制度建设。从加强广州市储备粮油管理,有效发挥调控作用,维护粮食市场稳定,建立健全一系列相应配套的规章制度,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以适应新时期依法管粮的要求。
二是抓质量体系建设。质量是储备粮工作的生命线,关系食品安全和储备粮轮换效益,健全科学、公正、权威的第三方检验检测体系,强化承储企业对储备粮质量安全责任,实现对储备粮质量问题的追溯和问责。
三是适应现代粮食贮藏技术发展,加快制定粮库规范化建设管理办法和标准,改善仓贮条件,在引导企业大力引进储粮先进技术,推广绿色贮藏的同时,制定各项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使储备粮管理实现程序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从而确保储备粮食“数量真实、品质良好、储备安全”,达到控制储备粮轮换成本的目的。
4.2 健全储备粮管理机制,促进承储企业与市场紧密结合
一是优化储备品种比例。根据市场销售和应急保障的需求,结合承储企业自身经营情况,适当调整储备粮品种结构和比例。鼓励加工能力和市场销售能力成熟的企业承储适销对路的粮食品种,减轻储备粮轮换风险,提高储备粮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二是合理制定轮换计划。在充分掌握粮食市场走势情况下,科学制定储备粮轮换计划,加强粮食市场研究和分析,引导企业把握市场节奏,实现储备粮有序轮换。三是搭建产销合作平台。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做法,为承储企业与粮食产区企业搭建合作平台。
4.3 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增强承储企业绩效观念和责任意识
绩效考核体系是落实储备粮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一是引导承储企业树立绩效观念和增强责任意识。要以“安全”和“效益”作为承储绩效考核的两个目标,增强企业“积好粮、产好粮、供好粮”的社会责任感,调动承储企业经营积极性,促进企业将加强储备粮管理作为正常生产经营的重要内容和自觉行为。二是要构建科学可操作的考核指标体系。要通过建立以净资产收益率为主要指标,以资本保值、增值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体系,强化承储企业资本回报意识、成本费用控制意识和市场开拓意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指标的设计要合理清晰,易于明确了解且可衡量。
参考文献
[1] 《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88号[Z].2003.
[2]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07号[Z].2004.
[3] 《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Z].2004.
[4] 广州市本级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试行)[Z].2003.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7(c)-011-03
作者简介:曾湘华(1979-),女,湖南资兴人,广州市储备粮管理中心中级会计师,公共管理硕士,主要从事国有粮食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