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曦
写作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写作的过程既是个性发展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创新表达能力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写作目标中,都强调学生在写作时,要善于从自己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获得个性化的独特体验。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表达独特体验,提高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个性呢?
一、 从观察中积累个性素材
采用集体和分散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学生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观察大自然。通过观察,使学生积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题材,使学生“需之切”“乐其业”,让他们通过观察积蓄表达的愿望,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迫切地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及时地表达出来。
一次语文课上,同学们正在埋头完成课堂练习。我发现坐在窗户旁边的几个学生眼睛总是不时地瞟向窗外,原来是小树林里不知什么时候飞来了一群他们从没有见过的小鸟。这对于见惯了麻雀的他们来说无疑非常吸引人。当我回过神时,发现更多学生的目光已经投向了窗口。看来作业是无法安心地完成了,于是我说:“你们想出去看看小鸟吗?”“想!”学生们响亮地回答。“那好,你们悄悄地走出教室,去看看这些小鸟你们认不认识?想想它们为什么会忽然出现在我们的校园里?它们来干什么?你为什么想出去看它们?”就这样,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观察小鸟了。他们看得很仔细,一直到小鸟飞离校园,才心满意足地回到了教室,还不时地谈论着什么。于是,我便趁热打铁,把课堂练习改成小练笔。先说后写,并且自己拟题,体裁不限,字数不能超过一百字,努力用最精炼的语言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虽然只是一次短暂的观察训练,但同学们写的内容很多,有的显然已经超过了我规定的一百字上限。其中,有记述这件事情的《语文课上的‘小插曲》,有的写观察日记《小鸟》,还有的写想象作文《小鸟,你从哪里来?》……
我想,正是因为教给了学生观察的方法,把“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表达心中的“真意”,并且鼓励学生从多方面来立意,才会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呈现创造性思维。
二、 从想象中激发创新精神
想象是创造力的翅膀,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有了想象,学生的思路就开阔,思维就灵活,语言就丰富,写作时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在习作教学中,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写出个性习作的关键。
1. 假设法。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用到情景教学法,老师努力创设文章中的场景,让学生身心投入地体会文章的内容。在习作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大胆想象。如,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片段:
出示挂图:图上一个小皮球打着旋儿飞上了阳台,阳台上摆着几盆盛开的鲜花。皮球正好砸在那盆花上,花盆晃了晃,倒了。这时老师可以做出如下假设:
(1) 假设阳台下是庭院,一楼住户正好在晾衣服……
(2) 假设阳台下是通道,居民们正在路上匆匆行走……
(3) 假设阳台下是花圃……
根据这三种假设情况,帮助学生联想,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学生依据这几种不同的假设情况,写出了不同立意、不同构思的好文章。
2. 续写法。平时,我们在习
作教学中关注得比较多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广阔性,而常常忽视对学生的思维深度的训练。针对小学生思维发展不完善的特点,训练他们的思维深度,可以通过续写文章的方法。在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的内容都留有空白,此类文章是进行想象思维训练的好素材。有的课文的结尾言尽而意无穷,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续写下去,既巩固了课文所学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如《月光曲》一文结尾写道:“贝多芬直奔回客店,把月光曲记录了下来。”教师可启发学生想象贝多芬在记录曲子时,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记录过程中,他的神情是怎样的,有哪些动作。又如《凡卡》一文上完后,我布置这样一道课后练笔:“当凡卡的信寄出以后……”我设计了以下的问题来作提示:
(1) 凡卡是怎样醒来的?(冻醒、饿醒、打醒……)
(2) 凡卡醒来后有什么遭遇?
(3) 凡卡的醒说明了什么?
随后我批改练笔时,发现十多个不同的结局都烘托了一个主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穷人的孩子得不到自由、快乐。通过续写,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度。
三、 从多问中培养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在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突破常规思维束缚,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首先应让学生感到在习作中“求异”并不困难。实际上,只要教师稍加点拨,或者只要学生自己多动脑筋,凡事多问为什么,尤其是“反着问”,便不难得出与前者截然不同的立意:是谁损坏了课桌椅?他(她)为什么不爱惜公物?假如“我”是课桌椅,又会怎样想?电灯一直亮着,难道没人看见吗?举手之劳,为什么没人“举手”呢?这些问题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多向思维,从而写出构思新颖、主题深、有见地的文章。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兴海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