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梅
内容摘要:现代散文到底要教什么?在“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可以从现代散文的特点出发,以课程目标为指导,以单元整体编制意图和课文课后研讨练习为导向,以作家个人的创作风格为依据,来探究现代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路径。
关键词:课程目标 单元编排意图 课后研讨练习 作家创作风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衡量一堂语文课的好坏,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有合宜的教学内容。“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作为中小学阅读教学的的主导文类------现代散文,要怎样确定它的教学内容呢?很多老师感到十分茫然。要么面面俱到,什么都教,将散文课上成各种语文知识的大杂烩;要么凭个人经验个人喜好,选取自己擅长的某些方面来教,随性而为。这种盲目随意的教学,其弊害有目共睹。
要确定现代散文的教学内容,明确散文要“教什么”,首先,要了解现代散文的文类特点。
王荣生教授认为,现代散文,“散”是共性,表现在内容上,是题材广泛多样,内容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罗万象;表现在形式上,是写法自由体式不拘,可兼采诗歌、小说、剧本和实用文章的要素,可混合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其中。现代散文,无特征,无规范,一讲规范,散文就死。王教授还认为,现代散文张扬个性,不拘一格。散文抒写性灵,是个体情怀的见证。[1]郁达夫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2]梁实秋也说:“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掩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露的表现出来。”[3]现代散文,有着最多样的语言方式,最丰富的个性色彩,最灵动的情感世界。散文独抒性灵,要表现的是作者自我的真实情感。依据现代散文的文体特点,可以知道,散文要教的是作者的情感、人生体验、思想价值及呈现的方式方法。
现代散文的教学内容确定有哪些路径呢?
一.树立课程目标意识,确定教学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规定,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阶段目标”的第四学段即7-9年级的“阅读”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分析“课程目标”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可以看出,作为文学作品之一的现代散文,通过学习,能“欣赏”“体验”,“领悟”“评价”有“启示”,能“品味”语言。
教材内容只是解决了“用什么教”的问题,而课程目标最终指向的是“实际上可以用什么来教”,“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的问题。教师必须深入领悟课程目标精神,树立课程目标意识,认真研读教材内容,深入发掘提炼教材内容中能达成课程目标的教学内容,从而确定教学内容。
二.立足单元编排意图,确定教学内容
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是按单元来编排的。现代散文大多分散在不同的单元中,只有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个单元都是现代散文。要想确定某一篇散文的教学内容,教师就必须将单篇的文章放在单元中甚至整本教材的框架中,进行整体把握,才能切中要害,选择出最有效的教学内容。
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散文有《蝉》、《贝壳》、《紫藤萝瀑布》,单元提示中这样说:“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课文,将引导你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还要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这是学生上中学初次接触的现代散文,编者淡化了文体的特点,给出的教学内容建议是能够从这些感悟人生的文章中,学会思考人生,感悟生活,并建议用朗读的方法去初步感受和体验。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散文有《阿长与〈山海经〉》、《背影》、《老王》、《信客》,单元提示这样说:“这个单元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熟读这些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从中不难看出,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教材给出的教学内容的建议是感悟作者表达的“爱”这种博大的感情,陶冶情操。学习文章的多种表达方式,学习揣摩语言。
九年级下册都是编排散文的第三单元(课文有《谈生命》、《那树》、《地下森林断想》、《人生》),单元提示是这样说的:“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生命为主题的散文,它们融进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受和深沉思索。阅读这些散文,可以开阔视野,培养审美趣味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欣赏散文要反复朗读,认真品味其中的情思和意蕴;有些精美的篇章和段落要熟读成诵。”这里,教材编者第一次提到“欣赏散文”“培养审美趣味”,除了这两点,教材给出的教学内容的建议还有欣赏学习散文的方法,就是通过朗读品味来体味课文的情思和意蕴,还建议可以背诵积累。
通读教材的单元提示,可以发现,随着年级的提升,对于现代散文的教学内容,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在各个年级做出要求,七年级的“学会思考”“感悟”“初步感受”,八年级的“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九年级的“欣赏”,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师只有领悟教材编者的意图,了解每个年级现代散文的学习要求,把握单元提示,才能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有一个全局的观念,才能有的放矢。endprint
三.根据课后研讨练习,确定教学内容
课程目标和单元提示是从大的目标和方向对现代散文的教学内容作总的规定和导向,具体到单元里的每一篇现代散文,又各有各的特点,因此,教师只有通过细读教材才能确定每篇最有效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除了反复研读教材及相关资料之外,教材后面的研讨练习是个很好的指向。
如《紫藤萝瀑布》,这是学生上初中最早接触到的一篇文质兼美的现代散文,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安排三题,一是“朗读全文。试用你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二是品味四句话,体会写景的妙处。三是“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试搜集几种说法,与同学们交流一下。”练习一,是从理解内容方面设置的,练习二,是从语言学习方面设置的,练习三,是从拓展积累方面设置的,这三个练习,涉及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师在认真研读教材,把握课文要义的基础上,从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可以将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确定为:朗读,整体感知,结合自己的生活和体验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生命的美好、永恒和顽强,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品味语言,体会写景的妙处,初步掌握写景抒情的写法;理解象征这种写作手法,积累语句。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那树》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也安排三题,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那树具有怎样的价值和品格,最后遭到怎样的命运;对那树,作者和交通专家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你是怎么看的?请就此展开讨论。”二是品味三组语句,探讨括号中的问题。三是“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在逐渐被吞噬……假如你是一棵树,耳闻目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断地倒下,你面对人类,有什么话要说?”这三题研讨与练习,与七年级上册的《紫藤萝瀑布》的课后练习设置的目的是一脉相承的。但是,《那树》作为九下一篇极重要的现代散文的代表,是否应该承担着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任务呢?细读文本,细读单元提示,结合这三个练习,我们可以这样确定这课的教学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那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探究作品的深刻意蕴,多角度探究课文的主旨;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用换词法、设置情境法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相较七年级现代散文的教学内容,九下的现代散文更多的是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体味作者情感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做要求,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的心灵。
四.依据作家创作风格,确定教学内容
“文如其人”,更何况是张扬个性,极具有自叙传色彩的现代散文。现代散文都是有感而发,所写的人、事、物、景是作者在特定时间经历处境下的主观感受和内心情愫。不同的作家,对同一事物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每个作家成长的经历、学识、个性不同,其创作风格也会有极大的不同。如,周作人的散文,有闲适的情调,我们要从闲适中读出他的情怀和气度,要感受他语言朴实的特点。杨绛学贯中西,学养深厚,《老王》要能读出一个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的胸襟和悲天悯人的良知,要品味语言中的意蕴。
在水气浩淼的高邮湖边长大的汪曾褀,文风优美淡雅,思想自然旷达,很多作品还饱含着对故乡浓浓的情思,有很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端午的鸭蛋》就是这样一篇文章。学习这样一篇优秀的作品,要让学生体味作家的情感情趣情味,还要了解作家是通过什么样的语言特点将情感情趣情味表达出来的。因此,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这样确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故乡的怀想,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品味平淡而有味的语言,体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鲁迅的散文思想内涵丰富,凝聚了鲁迅对国家命运、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进步的人文思想;创作风格多样,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语言或简洁明快,生动形象,或亦庄亦谐,幽默反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选入鲁迅的三篇散文(还有一篇是散文诗),这三篇散文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童年快乐生活的回忆及对封建私塾教育的理性批判,饱含深情的写景;《阿长与〈山海经〉》中对一个普通女工的感激怀念与尊敬,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双线并行的写法;《风筝》中的自省精神及对儿童教育中的人文思想的思考等,这些都应该成为该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散文的教材内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掌握确定教学内容的路径,对繁多芜杂的教材内容进行甄别、筛选、处理、加工、重构,从中确定出“这一篇”独有的最需要教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原理.[J]语文教学通讯.2012.4B
[2]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J]见周红莉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425.
[3]梁实秋.论散文.[J]见周红莉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36.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5]何更生.新课程语文怎么教.[M]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
本文为“FZ2013GH012课题《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现代散文文本教学内容的确定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四中桔园洲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