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评价“这一个”

2015-07-10 09:12张友文
文学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佛门经卷克林顿

细读任蒙的散文《佛门孤道》数遍之后,本想以此文为基点,围绕中华民族的“早熟”问题发表一点浅见。但在网上一搜,才发现高人高见早已问世,在下恐难出其右,遂埋头再读另掘新意。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沉浸其间,竟不知该文到底是散文,还是小说?的确困惑不已。说她是散文,却有许多虚构的细节,如“道家与佛门互不相通,甚至互不相容。但这位已进入中年的道家弟子却认定了这个佛门胜地,他揉了揉未被灰沙敷住的眼睛,对着一排排宏伟而破败的洞窟凝视良久,突然朝着山梁惊呼了一声:‘西方极乐世界,乃在斯乎!……”可以肯定地说,王圆箓揉眼睛这一细节是任蒙先生想像而来,毕竟是上百年前的故事了;又如,“王道士留给世界的唯一照片,可能是斯坦因给他拍摄的。”“据说斯坦因是雇佣牛车运走那批装满经卷的木箱的,有位诗人曾经想象这个蓝眼棕发的英国探险家在招呼车队起程时,还回头望过一眼敦煌凄艳的晚霞。这种想象注入了诗人情感……”以上两处皆属推测,亦属虚构。仅凭这些细节,我就认定她可划归小说范畴,但此文本相当部分又是有史实根据的,重点讲述的是一个震惊海内外的重大历史文化事件。

在这个后现代意味弥漫的当下,文学与文化交融的今天,探究《佛门孤道》文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追问此文本的审美价值或思想艺术成就。窃以为,王圆箓这个人物颇有特点,值得研究,正如任蒙所言:“在去莫高窟的路上,我一直在思索一个人,肯定是王圆箓了。”

王圆箓这个人物早已作古,其思想文化价值却不可小视,正如其重大的发现一样。尽管王圆箓只是初通文墨,但是他知晓经卷的重要性。当他首次发现这些重要的经卷时,“事先他压根儿没有想到变卖,而是请求官方处置。”如今有些国人为了金钱丧失节操,甚至铤而走险,叛国投敌,而王圆箓之举让这些人汗颜。无怪乎作者感慨道:“王圆箓绝对属于当时中国社会底层的一员,尽管他在莫高窟的行为已经远远超越了一个普通人的素质”。王圆箓并没有想到要将这些宝贵的文物据为已有,而是忠于朝廷,也就是忠于君主、忠于国家,立马冒着烈日徒步去向官府禀报。在向知县禀报无果的情况下,又向州府进发……王圆箓的人格境界姑且不论,但仅凭他这股执著的信念,就值得颂扬。鲁迅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饰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因此,王圆箓堪称中华民族的“脊梁”。令人遗憾的是“莫高窟发现宝藏,据说后来王圆箓还上报过朝廷,其结果自然是石沉大海。行将就木的腐朽王朝不会理睬这一屋子陈年黄纸,各级官员关注的也不是什么文化遗产,很多人甚至嘲笑它们的价值。”这是多么令人痛心啊!

任蒙通过反思莫高窟事件来痛斥封建国家的无能和短视,此举本已凸现了他独具慧眼,但是,他又进一步将历史与现实进行对接,今昔对比,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实事求是看待历史事件,彰显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难得!如他说,“文革”期间,“那时因为政治高压,百姓淳厚,没有人胆敢染指国家文物。”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前盛世,“全国幸存的历代古墓每年以二十万座的速度被盗掘”。

还是回到王圆箓“这一个”上来。借助“这一个”文论术语,旨在说明王圆箓这个人物非同一般。若有心人以他为原型虚构文本,王圆箓也会不朽。可是“这次巨大发现,不但没有改变王道士的命运,反而导致了他的人生以悲剧告终。”“直至今日,还有许多学者和游人咬着牙根骂他是敦煌的罪人,是民族悲剧中的可耻小丑。”然而,颇有主见的任蒙不人云亦云,不见风使舵,仍然以王圆箓为主人公书写《佛门孤道》,足见其真勇也!该文正确评价“这一个”,实诚也!

文尾,任蒙假设说换一个时代,“王圆箓应该是被历史歌赞的文化功臣”。是的,人不可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代,但是素有“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语)之称的人类应有自己的主见和头脑,用平视的眼光看人,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世界。譬如美国总统克林顿就对“世界第八奇迹”的发现者非常感兴趣,提出要见见他,还要他签名留念。国人思维与克林顿的想法表明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虽没有优劣之分,但思维方式却有所不同。如文中所述:克林顿亲自接见“老杨”,老杨肯定激动哦!老杨的激动有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这是无疑的!……跑题了。“相逢只恨未嫁时”,只怪王圆箓和克林顿无缘,即没有生活在同一个年代。当然,在下所述并不是为王圆箓平反,只是以自己的眼光审视此人而已。

张友文,评论家,现居湖北武汉。endprint

猜你喜欢
佛门经卷克林顿
克林顿城市授权区项目论析
西夏文大宝积经卷八十八“摩诃迦葉会”解读
克林顿夫妇的政治罗曼史
克林顿基金会被指“瞒报千笔外国捐款”
我惹一身尘埃,入你的佛门
化解与包容:论“三武”法难时的佛门应对
基于CAN总线的送经卷取的系统设计
一张图看中国佛门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