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西地区少数民族合唱音乐传承的几点思考

2015-07-10 01:40王华琦
艺术评鉴 2015年2期
关键词:传承保护

王华琦

摘要:广西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别是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在生活和劳动中流传下来的少数民族歌曲更是成为我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宝贵资源,多声部民歌更是体现了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的热情和默契,以及生产劳动中集体协作的精神。然而随着少数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当代的少数民族的青年中,这些以家庭、劳动团体为单位用口头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多声部民歌的影响呈现越来越弱的趋势,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迫在眉睫。

关键词:广西多声部民歌 音乐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

广西地区聚集了壮族、瑶族、侗族等12个少数民族,在这些民族流传的音乐文化中,有很多多声部民歌,这些作品的诞生与流传丰富了我国的合唱音乐宝库,成为中国合唱音乐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美丽一隅。目前在我们合唱作品的创作领域中,一些少数民族合唱作品是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体现。例如:《黑衣壮的酒》、《北部湾的风》、《阿哥阿妹来跳坡》。这些作品都是运用民间少数民族音乐的因素,结合现代作曲技法进行创作,体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法规中提倡的“创新”。然而,在涌现新作品的同时,一些民间流传下来的民间合唱因为流传范围有限,随着时代的变迁面临着消失的困境。如何使这些宝贵的文化在自己本民族的地域文化中得到广泛传播,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关于广西少数民族合唱音乐整理和研究的现状

关于广西地区少数民族合唱音乐的整理和研究,已出现了不少的文献资料。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陆华柏的《论广西多声部民歌》(贺绿汀曾为其撰写序言)、《广西壮族三、四声部民歌的和声分析》、《广西壮族二声部民歌的和声思维》;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学家樊祖荫曾经对广西的多声部民歌进行过一系列的系统研究:《广西民间合唱的多声结构形态》、《广西民间合唱的和声音程特点》、《布依族-壮族多声部民歌比较研究》、《千言万语同妹连—壮族“欢”类,多声部民歌简介》、《论壮侗语族诸民族的多声部民歌》、《壮侗语族与藏缅语族诸民族中的多声部民歌之比较》等等;除此以外,还有黎英海、耿生廉的《奇葩异彩—我国多声部民歌赞》;覃荣的《广西马山县壮族三声部民歌调查报告》;黄吉遇、蓝星勇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三声部民歌》;黄革的《广西西部的多声部壮歌》;黄浩的《壮族三声部民歌产生年代小考》;李志曙的《我国多声部民歌浅谈》;范西姆的《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审美价值》、《试论壮族多声部民歌的形成与特征》;范志国的《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形态管窥》;陈良的《广西多声部民歌与中国民歌合唱》,傅左东的《广西右江河谷多声部民歌曲式和声简析》;李志曙的《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座谈会简记》;邓如金的《简论瑶族二声部民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王小昆的《壮族多声部民歌调式分析之管见》、《试论壮族多声部民歌中同音列复合调式之特点》;陈海霞的《论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以传播学为视野》;赵毅的《壮族三声部民歌探析》、《壮族的三声部民歌初探》;杨春林的《少数民族地区高师多声部侗壮族民歌合唱教学实践》;桂文志《马山三声部民歌:壮锦般美丽》;曹昆的《论广西传统多声部民歌声部间调式运用的特点》;邱晨的《论广西多声部民歌的复调结合及其在复调教学中的运用》;陈海霞的《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试论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与发展的文化生态》;张升浩的《论广西多声部民歌中的支声现象》;刘明媛的《上林三声部民歌的发现》;苗东的《谈嘹歌多声部元素的开发和运用》;楚卓、廖琨铭的《论壮族三声部民歌乐声形态之美》、黄增民的《壮族多声部民歌多声结合及复调手法》;韦伯永的《上林:壮族多声部民歌重放光彩》。此外,还有许多相关的资料和研究,在此不一一列举。这些文献资料和研究,有关于地方少数民族合唱作品搜集整理的研究;也有对这些作品本身进行的研究,例如从曲式、和声、复调等作曲技法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探索;还有针对某个地区的多声部音乐所采取的保护和传承手段的调查等等。

二、多声部民间合唱音乐的传播存在的问题分析

廣西各个地区民间流传下来的多声部民间合唱音乐,有的已被采集,记录成曲谱,被当地的文化馆等相关部门珍藏,也有的被编成歌曲集出版发行。然而不容置疑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多声部音乐现在只是流传在发源地,而且在当地的少数民族地区里传播的趋势也越来越弱,年轻一代的人受到当代流行音乐和外国音乐以及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接触和学习本民族传统的音乐机会越来越少。再加上这些少数民族多声部音乐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生活和劳动中人们结合现实状况产生的一种即兴表演,并没有记录下来的曲谱,这种多声部的表演形势呈现出越来越稀少的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终将完全取代原始的生活状态,这是一种发展和进步,但是与此同时,随着少数民族原始生活状态下产生的集体歌唱形势也有可能逐渐消亡。这是我们即将面临的严峻而又可怕的事实。少数民族中产生的多声部音乐,原本是我国合唱音乐文化领域里宝贵的一部分,如果就这么悄悄流失,将成为民族艺术文化中无法弥补的缺憾。

三、针对目前存在问题所采取的挽救措施

(一)进一步深入到民间进行多声部民间音乐的挖掘、搜集和整理工作

一些未被记录下来的多声部民歌仍然存在,若想继续挖掘整理,必须深入到实地去考察搜集。下乡采风,观摩当地少数民族集体活动时的歌唱表演,和当地少数民族进行有针对性的访谈交流,这些都可以进一步采集到未被搜集到的多声部民歌。此外,相关部门还可以鼓励各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报送当地的多声部表演节目,以不同的地区为单位,组织交流比赛,同时可以发现和挖掘未被发现整理的作品。

(二)把这些多声部民歌纳入教材,丰富校园音乐文化教育,传播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精华

在音乐教育中,合唱音乐教育越来越被受到重视。从幼儿园时期到大学,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合唱团体。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应该更有义务且具备优势把当地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列入教育的内容中。“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同样,如果要很好地传承当地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从学校教育抓起,会有更加显著的效果。近年来,已有部分地区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平果县从2006年开始将“嘹歌”引进课堂教学,乡镇的小学,县城的中小学都在教学生唱嘹歌,而且平果县第二中学的“银朵雷尼”壮族合唱团还在2009年10月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原生态民歌展演中被专家学者们赞誉为“民族音乐的继承者”,此外还多次代表广西参加全国的重要比赛和演出。平果县的这一举动,不仅借助教育的手段使当地的民族音乐文化得到广泛普遍的传承,而且还使这些代表当地民族特色的宝贵音乐形式走出广西,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让更多的人欣赏并接受,并且成为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尝试把少数民族多声部音乐用这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广西自治区的其它学校也推广开来,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赏析理解这些作品,把这些作品也列入合唱排练的训练内容,自然而然这些作品就会得到很好地继承和传播。

(三)把少数民族多声部音乐列入机关单位、公司企业等社会上的业余合唱比赛的规定曲目,在群众中广泛传播

近些年来,随着合唱事业的推广,结合单位以团结互助、树立集体精神面貌为目标或者以纪念庆祝历史事件为目的,合唱比赛逐渐成为重要的比赛途径之一。为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也可以借助这种途径来实现传承。单位内部的比赛一般以部门为比赛团体,经常规定唱两首曲目,一首可以是贴近本次活动主题的曲目,另外一首可以要求演唱广西少数民族当地特色的合唱。这样一来,多声部民歌合唱又能借此机会在事业单位,公司企业等社会中广泛流传开来,被更多的人知道并接受。

(四)在单旋律民歌的基础上进行多声部创作,既传承了单旋律民歌,又在原来基础上实现了创新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民间流传的歌曲数量居多,其影响广泛。在这些大量流传下来的单声部歌曲的基础上实现多声部创作,既有利于传承和保护单旋律的民歌,又有利于在传承和保护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同时也丰富了我国合唱音乐资源。鼓励对单旋律民歌进行合唱编配,使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多声部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广西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是广西地区先民们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少数民族生存、认同、发展的重要标识。传承和保护这些宝贵的资源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命题。加强对这些多声部音乐作品的保护开发和创新,对于赞扬肯定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弘扬民族文化、丰富我国多声部音乐、繁荣文化产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樊祖荫.论广西多声部民歌(序)[J].艺术探索,1988,(01).

[2]翁葵.广西壮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策略[J].广西社会科学,2012,(04).

猜你喜欢
传承保护
秦腔吹火绝技浅论
文化空间视阈下的客家花灯材料工艺探究
白族、傣族医药传承与保护的对比研究
宜兴紫砂原料市场的开采现状与保护创新研究
隆尧招子鼓传承保护研究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供给侧视角下河北文化品牌建设
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性及传承发展探析
民间组织在粤剧传承保护中的作用分析
古村镇调查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