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有先天父母所赐,也有后天养成。传统的美是尚自然、重含蓄、内外兼修。对美的理解不外乎以下几种:对称美,黄金比例分配;健康美,心身健康;个性美,品德与修养。健康美不仅仅表现在精神状态、行为举止,人们还特别关注皮肤的外观,在无疤痕瑕疵的情况下,把皮肤具有光泽、红润、白皙为美。从古至今,东方人(特指东亚黄种人)就以拥有白皙的皮肤而自傲。从国际化妆品市场来看,美白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其目的在于服务东方市场。虽然东方化妆品的历史有着约3000的历史,但现代美白化妆品的研究和开发理念多基于现代西方技术的思路,包括东亚各国乃至我国民族企业。随着上海家化佰草集品牌的诞生和发展,依据中国传统医学哲学文化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开发护肤品的热潮方兴未艾,逐渐成为世界化妆品行业追逐的热点。但是,中国传统医学哲学的美白观与现代西方科学技术的美白思路有何不同?两种美白思路的优缺点各怎样?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见到报道。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综述了中国传统医学哲学通过辩证的方法,阐明肌肤黯淡、色素沉着等的机制,以整体观进行论治现代西方科学技术进行的“还原论”,认识色素沉着的机理或机制,针对色素沉着的有关的某些环节或靶点;有针对性地减少黑素合成体现在当代医学的科学性和较强的逻辑性。
1.人类的肤色特征与分布
众所周知,由于人类居住环境不同,所接受的紫外线照射量不同,人类的肤色千差万别。根据颜色特征进行分类,肤色包含白色,黄色,黑色、棕色等;眼色:虹膜中黑色素分布区域,有黑褐色,褐色、浅绿色,灰色,天蓝色等;发色:包括灰金黄色、浅金黄色,金黄色,深金黄色等。根据肤色进行分类,分为以下人种:白种,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西部及南部、非洲北部、南北美洲,大洋洲;黄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及东南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还有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黑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及美洲;棕色种,主要分布在澳洲及南亚,东亚部分区域。
2.中国传统医学哲学和西方现代医学对肤色异常的认识
2.1 中国传统医学哲学肤色认识
2.1.1 黄种人正常肤色
望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之首,《难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中医诊疗讲求以常衡变,<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常色者,无病之色也。《素问·经络论》有:“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帝曰:“经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类经》注曰:“五色之应五藏者,皆常色也。”。中医形成于中国并主要应用于亚洲,多数国家的民族属于黄色人种。黄种人的面色以红黄隐隐,明亮润泽含蓄为正常,明,代表明亮;润,代表润泽;含蓄就是夹有血色,称为“常色”。中医又将常色分为主色、客色和变色。所谓主色,是指每个人终生不变的基本面色;所谓客色,是指随四季转换而产生的季节性面色变化;所谓变色,则是因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工作职业,年龄,饮食,劳逸,情绪等因素影响所发生的短暂而轻微的生理性面色变化,但有可能随着这些因素的持续作用,形成负面刺激,导致病理状态而转为病色。不健康的肤色,往往是没有光泽的淡黄色,就好像植物缺乏养分而枯萎的样子。总之,肤色因个人体质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只要明润含蓄、肌肤细腻,质地均匀,就是健康的好皮肤,能给人以美感。盲目追求皮肤白皙对健康不利,将原本健康的肌肤变成另外一种色泽,可能会适得其反。
就黄色皮肤,存在四种颜色的交互作用,白、黑、红和黄。在中国人的审美观中,过度的白——苍白,过度的黑——暗沉,过度的黄——腊黄,烟黄,均被认为是病态。
2.1.2 面色以白为美
在汉字的形成过程中,就女部汉字来看,婷:颜色和悦。《玉篇·女部》:“婷,和色也。”女赞,皮肤白好。《说文》:“白好也”,根据段注是“色白之好也”,即脸色白皙好看。古人描述“美人”的文字中,发现早在战国时,楚国诗人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序中,形容他家东邻美女是“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更有甚者,将我国妇女的爱美描述成“一白遮百丑”。
2.1.3 对肤色异常的认识
2.1.3.1 中国传统医学哲学思想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术之源,黄帝的思想也在这本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黄帝内经》不仅在思想上融会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同时也吸纳了很多中国的古代哲学理论。《黄帝内经》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化学说等,皆导源于《周易》。如:“天人相应观”是中医学的整体观;“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矛盾论;“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系统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辩证法。
(1)整体观: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是不可分割的,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颜面、皮肤、五官、爪甲、头发、黏膜等是整体中各个部分,这些变化直接反映了身体的健康状态。皮肤白嫩、面色红润、体格健壮是健康美的标志,是各脏腑经络功能正常,气血充盈的表现。
(2)阴阳学说与辨证论治:阴阳学说:阴阳代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功能的、机能亢进的都属于阳;凡是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物质的、机能减退的都属于阴。人体最基本的病理变化为正和邪两个方面。邪可以分为阴邪和阳邪。阴邪致病,出现寒盛证;阳邪致病,出现实热症。正分为阳气和阴液,阳气虚出现虚寒证,阴液虚出现虚热证。如果出现阴阳失调,偏盛或偏衰,均影响个人的容颜。如阳热亢盛,上蒸头面则上痤疮、斑,阴寒盛则血脉失于温煦、血寒凝滞,阻于经络而肌肤晦暗、生斑;阴虚体内津液缺乏,血液黏稠度高,血流不畅、瘀血滞于经络引起黄褐斑;阳虚温煦的作用和推动作用降低,血流缓慢可导致肌肤暗沉和黄褐斑出现等。辨证论治: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收集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归纳,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进行论治。如阴虚型的黄褐斑、面部皱纹和皮肤发黑,虽然表现的体征不同,却证相同,其本质为阴津不足而引起。
(3)五行学说: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在中医看来,人身体中的“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着“肝、心、脾、肺、肾”五脏。对于肤色,五脏各有所主。肝属木主青色,脾属土主黄色,心属火主赤色,肺属金主白色,肾属水主黑色。在中医学里,“肝、心、脾、肺、肾”这五脏状态的细小变动,直接影响皮肤。例如出现面色发青,有斑点和痘痘的人,很可能肝不好,身体中的毒素排不出去,脸上才“不干净”。斑、痘都与木相关。
(4)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①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来源于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气,后天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气,简称“谷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并通过肺、脾胃、肾的综合作用而生成。气的作用:维持人体的体温恒定、液态物质的正常循环运行;推动和激发人体的生长发育;气对于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提供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②血是红色的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营养和滋润全身;是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机阻滞,气虚,阳虚运血无力,寒凝、血热、湿热、痰火等邪阻遏致血行不畅的证候,表现为刺痛、固定不移、夜甚,体表青紫肿块,腹内肿块质硬,推之不移,出血紫暗或夹血块,或便黑如柏油状,面色黧黑,唇甲青紫,皮下紫斑,肌肤甲错,腹露青筋,丝状红缕,舌有紫色斑点或舌下络脉曲张,脉细涩或结代。③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滋润和濡养;组成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随机体内在生理状态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把机体的代谢产物通过汗、尿等方式排出体外;运载全身之气。体内津液不足,脏腑、组织、官窍等失却滋润、濡养、充盈所表现出的证候,表现为口、鼻、唇、舌、咽、皮肤、大便等干煤,眼陷、口渴、尿少、脉细数等。④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尽管气、血、津液的性状及其功能各不相同,但它们却有许多共同之处。三者均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2.1.3.2 当代中医哲学思想研究——王琦九种体质划分与肤色
根据上述中医哲学理念,人体气血阴阳津液的多少,王琦教授将人体分为9种基本体质类型,即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①平和质者体形肥瘦适当、匀称、健壮,头发盛长黑色,面色红润,肤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目光有神,神采内含,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口唇红润,肢体轻健有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性格平和开朗。②气虚质:干性皮肤较多见,也可见敏感性皮肤。易出现消瘦、面色萎黄、眼睑和肢体浮肿,黄褐斑等;③阴虚质:皮肤明显偏干易产生皱纹,肤色苍白或潮红,易出现失眠、黑眼眶,便秘,白发等;④阳虚质:中性皮肤多见,皮肤松弛,皮肤发白,易脱发,肥胖;⑤痰湿质:油性皮肤多见,面多油腻,易出现肥胖,黄褐斑、黑眼圈等;⑥湿热质:油性皮肤多见,体臭、口臭、痤疮,酒糟鼻,黄褐斑和脱发;⑦血瘀质:干性皮肤多见,肤色较暗,面部或有雀斑,易出现黄褐斑和黑眼圈;⑧气郁质:干性皮肤多见,毛发无光泽,易失眠和抑郁症;⑨特禀质:皮肤多为敏感性,易出现过敏,哮喘、鼻炎、荨麻疹等。在上述9种体质中,出现肤色暗沉、雀斑、黄褐斑和黑眼圈的体质主要是气虚质和血瘀质。血瘀质的成因,往往是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损伤,抑郁气滞、久病入络而致。先天禀赋是血瘀体质形成的因素之一,长期的忧愁、郁闷,除了是气郁质的诱发因素以外,也是血瘀质形成的重要因素。因为气与血的关系是并行并立的,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2,2 现代西方医学对肤色异常机制研究
所谓西方科学,就是人们常常称的“现代科学”,指公元1450年后的科学。随着自然的数字化,研究的方法论化,科学建制的分科分层化,近代科学完成了其理性化过程,并构成日后科学发展的基本精神气质。
生物学是从分子、细胞、机体乃至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生物的起源进化、遗传变异、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包含的范畴相当广泛。包括形态学、微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环境化学等。生物学随着人类认识世界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概经历了四个时期:萌芽时期、古代生物学时期、近代生物学时期和现代生物学时期。从15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得到巨大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开始后,生物学进入了全面繁荣的时代。如细胞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孟德尔遗传学的提出。胡克改进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发表了《显微镜学》,内载生物学史上最早的细胞结构图,并命名为“cell”。20世纪的生物学属于现代生物学的范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生物学向理论(包括生物进化)和实践(主要是植物育种)两个方面深入发展。与此同时,由于物理学,化学和数学对生物学的渗透及许多新的研究手段的应用。一些新的边缘学科如生物物理、生物数学应运而生,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及形态研究的深入,细胞学也进入分子水平,出现了细胞生物学,现代生物学正向微观和综合方向深入。
2.2.1 影响肤色的因素
影响肤色的因素包括:黑素细胞、皮肤厚度,血流分布,脂褐质,血红素,胆红素等。其中黑素细胞是肤色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分布在皮肤表皮基底层,毛囊和眼睛视网膜,具有形成和分泌黑素的能力。黑素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器——黑素小体,由内质网演化产生,含有酪氨酸酶,在该酶的作用下使酪氨酸氧化成多巴,并使多巴进一步氧化成黑素,逐步形成黑素体,并逐渐黑化。黑化后的黑素小体,将沿着黑素细胞的树突向外运输,经由角质形成细胞的吞噬或胞饮作用,使黑素小体分布在其内,然后代谢排泌。
2.2.1.1 酪氨酸酶与黑素合成
酪氨酸酶,又称为多酚氧化酶,儿茶酚氧化酶等,是结构复杂的多亚基的含铜氧化还原酶启是生物体合成黑色素的关键酶和限速酶,在合成过程的多个反应步骤中起关键作用。对酪氨酸酶的报道始于1895年,1917年发现了L-3,4-二羟基丙氦酸(L-多巴)可作为体外人体皮肤黑色素细胞中黑色素形成的底物。此后该反应就成为酪氨酸酶存在和定位检测的基础。黑素黑成:酪氨酸酶兼具单酚脱氢酶和双酚加氧酶的催化特性。催化反应作用的底物主要有酪氨酸、L-DOPA、邻苯二酚、儿茶酚类似物,对位取代酚和2,3,二羟基吡啶。在氧自由基存在的情况下,酪氨酸酶能将酪氨酸羟化,产生邻位二羟基苯丙氨酸,该步骤为慢反应。进而酪氨酸酶以L-DOPA为底物,将其氧化脱氢成多巴醌,此为快反应。多巴醌是合成黑色素的重要前提,它有两种途径发展,一是继续转变为黑素,二是与半胱氨酸相互作用后转变为颜色相对较浅的褐黑素,最终形成多色素的异聚体一黑色素。黑素的性质:随着环境的影响和人类的进化,黑素在人体内主要有两种存在形式:①棕一黑色的真黑素;②黄一红色的褐黑素。真黑素小体呈椭圆形,基质排列有序并带有含条纹的细丝,真黑素小体分子量较大具可溶性。褐黑素小体呈圆形,基质错乱,褐黑素小体分子量较小并富含半胱氨酸。动物和人的色素沉着决定于皮肤毛发中棕黑素和红黄色索的相对数量比例。因此,人体皮肤可视颜色取决于黑素小体内黑素的含量和化学组成成允
2.2.1.2 黑素合成调节
(1)内源性调节:黑色素合成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L-DOpa的另一消耗途径是在体内合成去甲肾上腺素,进而转化为肾上腺素。加入去甲肾上腺素,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去甲肾上腺素可以通过负反馈调整作用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皮肤正常菌群改变,细菌之间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和干扰现象减弱,皮肤定植抗力降低,导致某些产色素微球菌大量繁殖。一方面菌群代谢产物刺激了酪氨酸酶的活性,导致色素沉着。另一方面产色素微球菌的所产生色素超过皮肤局部的自净能力而被皮肤吸收沉积于表皮内。产色素微球菌的色素产量与温度呈现出正相关性。因此黄褐斑在春夏季明显加深,而到了冬季色斑明显减轻。
(2)外源性调节:物质调节:①在食物中酪氨酸、苯丙氨酸含量高时,黑素产生量就多,肤色较黑。②酪氨酸酶是反应的关键酶,是铜金属酶,膜糖蛋白。③巯基:凡是含巯基蛋白中的SH,均能与铜离子结合,从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因此,凡能减少SH作用的因素都能增加黑素的产生。如紫外线照射导致皮肤炎症,能使巯基减少皮肤色素沉着。④微量元素:铜、锌等金属离子在黑素代谢中起辅酶的作用。铜离子、泛酸和酪氨酸酶一起维持正常色素代谢。重金属可使皮肤变黑的原因,就是它能减少SH使酪氨酸酶活性升高。⑤内分泌因素:比较复杂目前尚不清楚。垂体中叶素,黑素细胞刺激素(MSH)增加色素的生成。ACIH有八肽与MSH相同,因此它也有刺激黑素细胞分泌黑素的作用。性激素:尤其是雌激素使皮肤着色,可能因为降低SH、GSHFUL增加酪氦酸酶活性;色素加深。甲状腺素、促进黑素产生。交感神经使色素增多、副交感神经使色素下降。⑥维生素类:泛酸、叶酸、生物素、维生素参与黑素的生成;烟酸下降光敏感增加色素沉着;维生素C是还原剂,保护SH、GSH,使黑素谢中间产物形成无色的还原型物质。
2.2.1.3 调控信号传导途径
外界的刺激信号因子通过黑素细胞膜表面的相关受体介导,经下游信号转导来调控相应的靶点,逐级引起细胞质中蛋白质变化,从而对黑素细胞增殖分化及黑素生成进行调控。①DAG(甘油二酯)/PKC(蛋白激酶C):DAG能激活PKC。PKC主要是通过对酪氦酸酶磷酸化,或改变酪氨酸酶相关蛋白(TRP1)组成型表达。②NO/cGMP/PKG途径:NO是自由基气体,它是一氧化氮合酶催化精氨酸变成瓜氨酸反应中释放出来的。③cAMP/PKA途径:实验黑素细胞培养基中加入腺苷酸环化酶的激活剂后,能促进黑素细胞分裂,诱导黑素生成。④MAPK级联途径(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是传导胞外增殖信号进入胞核的一条重要信号转导途径。
2.2.1.4 黑素合成代谢
黑素体成熟后,常常呈复合小体的形式,两三个聚在一起,外有一层膜包裹,黑色素的移行途径有两种,一是向外移行,随角质脱落。复合小体通过树枝突输送到角质形成细胞内,黑素体被溶酶体所降解,随角质形成细胞向表层分化推移,最后随角质细胞移行到表面后脱落。二是向内移行,从肾脏排出。当黑色素代谢异常,真皮层中会出现大量的噬黑素细胞将其吞噬。噬黑素细胞还会游走到表皮,将角化不良的细胞和小体吞噬后又返回到真皮。真皮内没有游离的黑素体,它们以被吞噬的状态存在于噬黑素细胞内,在噬黑素细胞内进一步被消化掉,带到淋巴结,或经血循环从肾脏排出。黑色素在皮肤表皮层内均匀过量沉积,肤色就会变黑,黑色素局部过量沉积,是形成雀斑,黄褐斑的根本原理。
3.中国传统医学哲学和西方现代医学在美白中的应用
3.1.中国传统医学哲学在美白中的应用
3.1.1 不同时代传统医学哲学思想在美容中的应用
中医美容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始终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从而具备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多元化的技术方法。从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划分为:①起源时期——远古至先秦;②萌芽时期——秦汉三国;③发展阶段——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④鼎盛时期——宋金元明清;⑤西方美容产品引入——近代。
(1)中医美容的起源时期(远古至先秦),主要治疗皮肤疾患和影响美容的瑕疵。如《五十二病方》记载的黧黑斑(面骊)、疣目(疣),体气(巢),白癜风(白处)、痤(各种疮)等损美性疾病及其病因病机,还载录了与美容相关疾病治法,如除疣灭瘢等。该时期中医治疗皮肤疾患和瑕疵,主要手段为外用,养颜防衰等概念尚未形成。药物多以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水银、雄黄、鸟喙、藜芦等最为常用,表明当时中医美容的局限性。该时期中医美容的哲学思想已经初步形成,《黄帝内经》的脏腑、气血等学说提出,并为后世中医美容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医与美容的最初始的有机结合。
(2)到了秦汉三国时期,已经由前期单纯治疗损美性美容,开始向日常养护达到美容,并通过中医辨证进行治疗。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与国外文化交流频繁,促进了中外药材和香料的交流,也为中医美容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据《史记》载,西汉惠帝时,郎、侍中皆敷粉。可见在这个时期面脂、面汤等美容化妆剂型已诞生和发展。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100种关于“悦泽”、“美色”、“轻身”的美容药物,如桃花“令人好颜色”,白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此时期张仲景创立的当归芍药散可以用于治疗肝血瘀滞引起的肝斑,麻子仁丸治疗燥热引起的皮肤粗糙,猪肤汤能够润肤悦颜去皱等方药。
(3)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最大的发展在于由单纯的外用,发展为通过中医辨证进行组方内服,达到内外兼治效果。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中药洗面膏已粗具模型,对于美容的范围也由单纯损美性美容发生拓展。尤其是《外台秘要》美容方注重整体用药,审因施治,将七情六淫等多种病因与相关病症有机联系起来,使中医美容治疗和美容保健相结合,强调辨证施治,采用内服外用相结合的方法达到美容的效果。
(4)宋代以后一直到清末,此期中医古籍汗牛充栋,如<太平圣惠方》、《本草纲目》和《普济方》,大多涉及美容方面,美容保健方剂与美容治疗方剂同步增长,也是中医美容方剂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至清代宫廷美容达到高峰。宋代出版了大量对美容化妆卓有贡献的医书,如<普济方>重视辨证论治,从脏腑、气血辨治皮肤病,美容方药组成中主要是具有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祛风的药物,如白芷、川芎、熟地等。该时期最大的贡献在于认识到历代使用的药物中重金属的有害性。如明代医林状元龚廷贤所撰<鲁府禁方>,收集鲁王府美容1 3方。这些方剂除杨太真玉红膏含有轻粉外,其余方剂均未含铅汞之类的有毒药物,可谓选择美容方的进步之举。
(5)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现代化妆品的引入,我国开始出现以西方产品为蓝本的化妆品。
3,1,2 中国传统医学哲学思想指导下的美白
鉴于气虚质和血瘀质引起的肤色暗沉、雀斑、黄褐斑以及黑眼圈,往往有以下的处理方案。
(1)气虚证,心主血脉,即心脏能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面部的血脉又特别丰富。若心气不足,心血亏少,面部供血不足,皮肤得不到滋养,面色就会苍白无华。辨证原则为,培补元气,健脾养颜。
(2)血瘀证:血液行于全身,若血流不畅或局部有血液停滞,便会出现血瘀证候,可见于面目黧黑,皮肤干糙无光泽。瘀血的美容原则是活血祛瘀,通络养颜。美容药物为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
3.1.3 中药外治的中医哲学理论
美容中药外治法是通过从体表给药治疗损容性疾病后缺陷的方法。中医美容重视内调,但也强调外治。中药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药外用已经成为美容中医学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将中药制成不同的剂型施用于皮肤、黏膜,毛发局部,这种施用方式可以产生两种效应:第一,体表治疗和保健作用。药物的有效成分直接在皮肤或黏膜产生作用,如灭菌、杀虫、消炎、止痛、止痒、营养等。对局部症状较为突出的,皮肤给药,药效更捷。第二,体内治疗和保健作用。药物经过配伍可很好地经过透皮吸收进入体内,发挥全身治疗和保健作用。中医认为外病是由于体内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致,故“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即药物的内服、外用均能够达到调理整体的作用只是给药的途径不同而已。<圣济经>也指出:内治者,自内以达外,酒丸散丹之类,见于服饮者是也。外治者,由外以通内,膏熨蒸浴粉之类,藉于气达者是也。
3.1.4 《千金方》的组方和用药解析
据文献报道,通过对<千金方>研究,将面药按其临床功效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治疗损容性疾病,如面黑、疤痕、粉滓,疱、酒糟鼻等;第二类面药则起到保健、护肤、美容等方剂,如清洁、保湿、增白,祛皱、紧肤等。根据《千金方》中“面药”功效用药的分布情况143味中药的功效用药进行分类统计,以及根据上述分类,对第一类面药的8g味中药治疗面黑的药物的功效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下:
3.2 西方现代医学科学在美白研究中的应用
现代科学认为,皮肤色素沉着,色斑等主要是黑素细胞受内在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黑素细胞活跃从而合成过多的黑素所致。如黄褐斑、黑皮病、晒斑等。紫外线,慢性炎症和摩擦皮肤以及异常的α-黑色素细胞刺激素(α-MSH)的释放,是这种疾病的诱发因素。所以,围绕上述各环节研究和开发不同机制的美白剂,成为当今热点。理想的美白化合物应当是一种强有力的,快速的和有选择性的对色素沉着具有漂白作用,其作用机制包含一个或多个色素形成过程,永久祛除不期望的色素沉着,并没有短期或长期的副作用。
3.2.1 对黑素合成的不同时段抑制
3.2.1.1.黑素合成前期
在黑素合成过程中,酪氨酸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所以大多数美白剂是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减少这种酶的功能:①干扰酪氨酸酶的转录和/或糖基化;②抑制酪氨酸酶形成中的调节因子;③录后控制。例如:酪氦酸酶和TRP-1编码基因的转录是在小眼转录因子的转录控制下(MITF),某些物质能够抑制MITF的表达和活性,以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和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蛋白激酶B(PKB)的途径,从而达到美白效果。维A酸作用于对视黄醇激活的转录因子,干扰黑素细胞黑素合成和发展。C2-神经酰胺,可以抑制小鼠黑色细胞系的增殖和黑素合成,可能是通过抑制Akt/PKB和ERK通路。酪氦酸酶合成后的修饰作用:酪氨酸酶以铜离子作为辅基,其活性与铜离子密切相关,从而能通过结合铜离子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如常见的曲酸就是这—原理,螯合铜离子:酪氨酸酶磷酸化:黑色素细胞中蛋白激酶(PKC)的激活水平与黑色素细胞合成的黑色素数量大体相关。PKC的激活可导致酪氨酸酶活化,并大大加强酪氦酸酶催化酪氨酸转化为多巴的能力;翻译后修饰:酪氨酸酶翻译后将其进行糖基化。这样便可以钝化其活性。Calcium d-pantetheine-s-sulphonate(PaSS03Ca),可能是通过酪氨酸酶和TRP-1的糖基化的变化,抑制黑素合成的作用,由于无需修改其表达,对正常的人,黑素细胞和黑色素瘤细胞株产生一种可逆性黑素合成抑制。
3.2.1.2 黑素合成期
作为黑素合成的关键酶和限速酶,酪氦酸酶抑制剂是目前主要的研究和开发手段,尤其是从蘑菇中纯化酪氦酸酶后,利用蘑菇酪氨酸酶和黑素细胞裂解液中的酪氨酸酶筛选美白剂变得容易。由于大部分美白剂酚、儿茶酚衍生物结构上与酪氦酸和多巴相似,所筛选的美白剂的分类往往分为酪氦酸酶非竞争或竞争性抑制剂。曲酸的应用是源于古代民间医疗。日本在1300年之前就有人观察到在清酒厂工作的妇女手部肤色较白。1953年在葡萄糖发酵液中分离和鉴定出其化学结构,1988年在应用在化妆品中开始上市。后来发现熊果素为氢醌的衍生物,1991年由日本“资生堂”化妆品品牌推出含此成分的“怀捷哲嫩白露”。熊果素在结构和作用机制与氢醌似乎类似,在使用浓度过高时会出现氢醌类似的不良反应。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全球兴起了用蘑菇酪氨酸酶和黑素细胞裂解液中酪氦酸酶筛选植物提取物中的酪氨酸酶抑制剂,用于美白化妆品的研究和开发。日本人推出的甘草提取物,至今仍为各大公司所采用。
抗氧化与酪氦酸酶活性抑制:酪氨酸酶是一种含铜需氧酶,在酪氦酸转化为多巴的反应过程中,必须有氧自由基参加。也就是说,氧自由基既是引发剂又是反应物,酪氦酸酶的催化氧化的过程,其实也是生物体内清除自由基的过程。氧自由基的清除可以阻断酪氦酸酶的催化反应,从而使酪氨酸氧化反应的强度减弱。维生素E及其衍生物就是很常用的自由基清除添加剂。维生素C也是一种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同时维生素C的强的还原能力还能把已形成的多巴醌逆转为多巴,阻止多巴醌进一步氧化成多巴色素。从而大大降低黑色素生成的速率。过氧化物酶,在黑素生成过程中的中间体聚合具有重要作用。过氧化物酶的抑制剂可以发挥脱色和美白作用,如糖皮质激素或抗坏血酸。氧化还原性质的化合物,可以通过作用于邻醌类化合物的氧化聚合作用,从而避免黑色素中间体的氧化聚合;或在活性位点让铜失去催化作用;抑制可能的第二信使在激发表皮黑素生成的直接或间接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作用。维生素类物质,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早期美白化妆品中广为使用的则是维生素C及相关衍生物质。维生素C的作用机制是直接还原黑素,与双氧水有着类似单位作用,将黑素淡化或脱色。由于维生素C不稳定容易变色和失去功效,在20世纪70年代便兴起了维生素C衍生物的研究热潮,以解决它的不稳定性。维生素C通过与铜离子在酪氦酸酶的活性位点降低多巴醌和阻断DHICA氧化。硫辛酸,一种辛酸的二硫化物衍生物,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包括淬火ROS,金属螯合作用,蛋白质的巯基氧化还原调控,在基因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硫辛酸防止紫外线引起的光损伤,主要是通过NF-κB活化的调制和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螯合铜离子。酪氨酸酶的转录后控制:这是能够调节黑色素的合成,只作用于转录后的酪氦酸酶,而不影响黑素蛋白表达的物质。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C18:1),亚油酸(C18:2)或α-亚麻酸(3),抑制色素沉着。而饱和脂肪酸,如棕榈酸,增加黑色素生成率。通过在体研究,亚油酸对UVB诱导色素沉着,具有明显的淡化效果,没有对黑素细胞的毒性作用。
角质形成细胞暴露于炎症刺激或UV曝光后,可以产生一些炎性介质,如白细胞介素,内皮素-1(ET-1),能促进黑素合成。因此,抗炎化合物可以用于预防或治疗后的色素沉着。在抗炎药物,外用糖皮质激素已被列入一些临床试验治疗黄褐斑,可能的机制是通过抑制NF-kB的活化的细胞因子。许多植物提取物均具有抗炎症因子的作用。
3.2.1.3 黑素合成后期
(1)抑制黑素小体转移:通过动物行为变化,我们可以发现变色龙在受到刺激时,皮肤颜色可以发生迅速变化,说明黑素小体的迁移对皮肤颜色具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许多学者着力于黑素小体的迁移与皮肤美白之间的关系研究。蛋白酶激活的受体2(PAR-2)是一个7七次跨膜的G-蛋白偶联受体,分布在角质形成细胞,而不在黑色素细胞。在激活该受体后,发现角质形成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色素转移。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作用的物质,如rwj-50353,完全避免了UVB诱导的表皮色素沉着;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有明显的美白效果,没有对黑素细胞的毒性作用。烟酰胺能够阻碍黑素小体在黑素细胞与们质形成细胞间的传递。烟酰胺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长期以来因为其有消炎的作用而用于皮肤科的口服治疗,如天疱疮、类天疱疮等。最近欧洲有含4%烟酰胺的外用制剂,用于痤疮的治疗;2001年研究发现烟酰胺能够阻碍黑素小体的转运,但确切机制不明,宝洁公司在1992年美国皮肤科年会上报告,涂用5%烟酰胺8周后,18例女性患者面部色斑有一定改善。
(2)黑色素分散与代谢:α-羟基酸,游离脂肪酸和视黄酸,刺激细胞的更新促进黑化的角质形成细胞的去除,导致黑色素的损失。已被证明局部应用减少老年斑的可见度,减少黑素小体的大小或数量,在治疗黄褐斑同样有用。甘草甙,甘草黄酮可以改善双边、对称性黄褐斑患者表皮色素沉着,机制涉及黑色素分散和表皮更新加速度。
3.3 中国传统中医哲学思想指导下的美白理念——矛盾体
正是这种矛盾的存在,成为中国传统医学哲学得到传承之根本。
3.3.1 体质与皮肤中黑色素和血红素的关系
王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校)等选择黑龙江省105名汉族女性作为志愿者,年龄20~55岁,按照王琦的“七分法”对其进行体质分型,分别为平和质组1 5人、阴虚质组14人、阳虚质组18人、痰湿质组13人,湿热质组L1人、气虚质组14人和气郁质组12人,研究了中医体质与皮肤黑色素含量以及皮肤血红素含量的关系。结果显示:与平和质组相比,各组的黑色素值有减小的趋势;与平和质组相比,各组的血红素值有减小的趋势,其中阴虚质组、阳虚质组及痰湿质组的面颊和眼角部的血红素值明显减小(P<0.05)。
3.3.2.美白用药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作用
(1)植物提取物与酪氨酸酶
1997年至2007年SCI收录的与酪氨酸酶相关的文章数,其中关于酪氨酸酶的报道有4100篇,针对酪氦酸酶抑制剂的报道有1172篇,针对酪氨酸酶激活剂的报道有544篇,近年来对酪氦酸酶尤其是酪氦酸酶抑制剂的关注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有一些抑制剂得到临床应用,作为化妆品添加剂,保护皮肤、去除黑斑;作为杀虫剂,防治田间害虫;作为保鲜剂,防止食品、果蔬的褐化过程。
(2)美白中草药提取物与酪氦酸酶
邓燕研究发现,调和气血中药中散风行血组中药白芷在中低浓度时对黑素细胞和黑素合成呈抑制作用;白蒺藜对黑素细胞和黑素合成呈低浓度抑制高浓度激活作用;白芷、白蒺藜对酪氨酸酶活性呈低浓度抑制高浓度激活作用(P<0.05);行气解郁组中药郁金、香附对黑素细胞、黑素合成和酪氦酸酶活性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活血化瘀组中药当归、川芎在中高浓度时对黑素细胞、黑素合成和酪氦酸酶活性呈激活作用,且当归呈剂薰依赖性激活(P<0.01);滋补肝肾组中药枸杞、紫河车在中高浓度时对黑素细胞,黑素合成和酪氨酸酶活性呈激活作用,且枸杞呈剂量依赖性激活(P<0.01);调和气血中药复方在高中低4个浓度对黑素细胞,黑素合成和酪氨酸酶活性里显著激活(P<0.01)。
从古今中医治疗色素增加性皮肤病方剂中精选69首,进行拆方并将组药输入计算机排序,筛选出高频次使用中药82味,观察这些中药乙醇提取物对蘑菇酪氦酸酶和无细胞系统多巴色素自动氧化生成黑素量的影响。实验用中药生药82味,按中药在69首方剂中出现频次由高至低依次为:白芷(40.6%)、白附子(36.3%),当归(34.8%)、白茯苓(23.3%)、白僵蚕(20.3%)、甘草(18.8%)、红花(17.4%)、白芍(17.4%)、白芨(17.4%)、川芎(15.9%)、赤芍(15.9%)、白蔹(15.9%)、白术(14.5%),柴胡(14.5%),香附(13.0%)、生地(10.1%),薄荷(8.7%),丹参(8.7%)、牡丹皮(8.7%)、藁本(8.7%)等。结果显示:82味中药,仅有11味在高、中、低3个浓度均对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生成量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其中白术、白僵蚕、藁本、白芨、白附子、沙苑子、六月雪、柿叶乙醇提取物对酪氦酸酶活性的抑制率与熊果苷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酶活性高浓度抑制低浓度激活的有10味:白茯苓、甘草、白芍、细辛、苍术、生商陆、桂枝、北沙参、防风、荜茇。高浓度激活低浓度抑制的有4味:白芷、生地、骨碎补、乳香。
4.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西方医学美白祛斑优劣分析
4.1 中国传统医学哲学下的美白祛斑
优点:(1)历史悠久:有许多可以传承和光大的实例和方法。
(2)具有中国传统医学哲学特质: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为方法论,它强调的是整体。不但将人看成一个整体,还将人与自然,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所以在诊疗上是“见人不见病”,治的是“病的人”。以系统论的综合——演绎的思维方法,形成中医理论体系和临床技术体系,如病因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四诊八纲、辨证论治、方剂的君臣佐使、药物的四气五味等。这些理论和技术只能在一个活的,整体的、原形的人身上使用与实施。
(3)天然绿色、温和有效。
缺点:(1)如果使用传统中医美容理念的美白产品,消费者的总体满意度不高,主要表现为产品药气重、肤感差,香型和质感影响人们的受用感觉,如可采面膜及其他产品。
(2)中医美容药物提纯技术水平不高,直接影响了药物疗效。
(3)不能迎合现代人追求“享受型美容”的要求。很可能源于现代人对中医美容与西式美容认识存在很大差异,市场认可度不高。
(4)见效相对慢,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因为她们已经习惯了“几天见效”宣传和灌输。
4.2 现代西方医学指导下的美白祛斑
优势:(1)定性,定量: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美白祛斑添加剂研究,能够通过体外实验方法如生物化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组织学,以及当代的基因组,蛋白组学等,认识添加剂的功效部位,甚至某个化学分子,进行大通量筛选,锁定添加剂作用靶点。对化学分子结构清楚者,可以通过合成的方法进行生产这种方法研究添加剂,容易进行质量控制,可以明确的定性和定量使用。
(2)有益于淡化黑素聚集的色斑,作用迅速、见效快。不论作用机理是黑素合成前期、合成期还是合成后期,它们均是具有针对性地抑制黑素合成,减少黑素生成,短期内就可以表现出皮肤的颜色变浅。
缺点:(1)现代西方医学采用的是还原论的方法。在这种思维之下,孜孜不倦地寻找着构成人体的最小的原质。虽然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但却离整体的人越来越远,有盲人摸象和见木不见林之嫌,“见病不见人”,治的是“人的病”。强调局部,忽略整体,与中医的综合演绎的系统性方法,其思维方向正好相反。整体水平上的人是原形,组成人体的各种物质(大至肌肉、皮肤、血管、神经,小至细胞、分子原子)是原质。原质具有合成原形的潜能,但原形却制约着原质,如果原质脱离原形,它将无法独立存在。根据原形原质学说,可以认为西医着重研究的是原质的人。
(2)由于强调局部和微观,容易产生对机体的伤害:由于添加剂具有明确的抑制黑素合成的靶向性,可能导致损害黑素细胞的潜在风险。皮肤美白外用产品起自20世纪50年代,当时含汞制剂曾经独领风骚,但由于外用汞制剂可能会造成肾脏伤害甚至导致死亡,故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被禁用。目前氢醌还可以用于药品,然而有研究表明氢醌具有黑素细胞毒性和潜在的致癌作用。市面上最常使用的熊果苷,在某些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降解为氢醌。尤其是近年来杜鹃醇导致白癜风事件,单纯考虑抑制黑素合成的途径,可能对黑素细胞功能产生可逆性或不可逆性损害。
(3)忽略了黑素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人们最熟悉黑素细胞功能是以合成黑素,黑素吸收紫外线进而保护人类的健康。如白色人种由于含有较少的黑素,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晒伤和发生皮肤癌,而黑色人种则没有这种容易晒伤和发生皮肤癌的现象;然而,人们一般情况下所不了解是,黑素细胞参与机体的其他防御机能,如黑素细胞病变或损伤相关的皮肤病均与免疫有密切关系,黑素细胞本身能表达某些重要的抗原分子可能在皮肤免疫防御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黑素与皮肤的抗氧化功能,参与屏障功能等。过度地抑制黑素细胞功能,有可能会带来皮肤过早衰老的风险。白种人皮肤色素含量较低,其皮肤衰老进程早于中国人。2005年Nouveau-Richard S对160名中国和160名法国妇女(年龄范围:20~60岁)进行临床检查,对面部皱纹(鱼尾纹,眉间和口周皱纹)和色素斑(脸上和手上的)进行拍照,根据标准照片进行了评估。并配有终身阳光下暴晒的问卷进行调查。按照10岁为一年龄段,分析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对于面部皮肤皱纹,中国妇女比法国妇女晚10年出现。在40至50岁年龄段,法国妇女面部起皱率呈线性发展,而中国妇女是一个快速老化过程,但不是线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