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视域下的梅州客家山歌初探

2015-07-08 11:27贺连花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客家山歌客家文化梅州

贺连花,马 达(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人文地理学视域下的梅州客家山歌初探

贺连花,马 达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摘 要: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产物,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山歌由中原南迁至粤东地区,融合了中原文化、江淮文化和畬瑶等土著文化,梅州的地形、地貌、气候、温度等自然环境与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人文环境对梅州客家山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演化成具有梅州地域特点的客家山歌。

关键词:梅州;客家山歌;客家文化;人文地理学

一、梅州客家山歌的形成

(一)客家山歌的扩散

文化空间扩散有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和迁移扩散(relocation diffusion)两种方式。“扩展扩散是指某种思想以及文化在根源地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向外传播和扩散。迁移扩散是指某个地方的文化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地方,把当地的文化带到迁移所居住的地方。”[1]

客家人的祖宗是中原汉人,总共经历了五次大南迁,客家人由于受到战乱和天灾的影响,为了寻求活路而不断向南迁徙。秦汉时期由中原至岭南地区,东晋至唐末时期与赣南、闽西、粤东北地区的融合,明末至清末时期由粤东北至广西、湖南、四川、台湾、香港、澳门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地的外迁。据统计,中国大陆客家人有几千万,海外客家人有一千多万。[2]客家山歌在空间上通过客家人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空间分布越来越广,具有明显的迁移扩散特征。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交通环境的改善,带动了梅州城市的发展繁荣,客家人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耕田为生的劳作方式已不是主要生产方式,客家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其娱乐和审美取向也越来越多元化。老一辈客家人成群结队在梅州市的公园和广场对唱客家山歌,其中包括传统客家情歌,但由原先唱情歌来表达爱意的根本动机变成了一种文化娱乐活动;中小学校开设了客家山歌校本课程,聘请客家山歌大师开展讲座;人们还会在舞台、会场、宴会等场所听到客家山歌,这些都属于文化地理学中的扩展扩散现象。客家山歌的传播与扩散,离不开当地这些优秀的民间山歌手,如广东梅州地区的张六满、杨四娣、刁嫂子、张水三等,以及山歌大师汤明哲、陈炳华、周天和、陈贤英、余耀南、肖建兰、罗小红等。

(二)客家山歌的整合

任何音乐形式的产生与发展都不是独立的艺术个体,而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产生并与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成。“文化整合包括两种:一是高势位文化与低势位文化的抗衡,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取代影响力较小的文化,另一种是文化的整合,两种文化保持各自的独特性同时又相互借鉴和吸收彼此的优势文化。”[3]梅州客家山歌与中原文化、江南民歌和畬瑶等土著民歌的整合,体现了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的兼容与并蓄。古代中原汉人南迁至江淮地带时,在当地江淮民歌的触动下,中原民歌吸收了其中一部分养分,后又移民向南迁徙,与粤、赣、闽的畬瑶歌相互交流、碰撞、冲突进而交融。在长期的客家人口迁徙和传播过程中,客家山歌经过无数代民间歌手的口头传唱,在经过每一个迁徙地时,都产生了一些变异,最后在梅州生根落地时便定型为具有梅州特点的客家山歌。客家山歌体现了传统民族文化的特性,又反映了不同的地域特色。

客家山歌随着时间的与日俱增不断变化发展,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唐宋时期为客家山歌的萌芽时期;宋元时期,随着客家先民南迁至江淮一代,与江南吴歌兼收并蓄,客家山歌不断发展演变;明清时期落地生根,定格为各具地方特色的客家山歌。①2015年3月22日在梅州市嘉应大学汤明哲老师工作室,采访所获资料整理而成。

梅州客家山歌歌词最初源于我国的诗歌总集《诗经》,它的歌词富有诗味,如山歌运用重复、双关、夸张、比喻、排比等表现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如:“同县同村同乡里,同出同入同赴圩,同年同月同时日,同心同胆同到尾。有好山歌溜等来,一条去里一条来,一条去里一条转,水流灯草放心来。”这首山歌运用了典型的重复手法。客家山歌歌词结构以七字为一句、四句为一段,被称为“豆腐块”,结构严谨均衡,歌词讲究对称,方整性句式为典型特征。如梅县山歌《客家山歌最惹人》:

客家山歌真好听(哦嗨),第一韵脚又爱平(哦),第二内容爱丰富(喔),第三腔好声又甜(哦嗨)。

这首歌中总共是四句,每一句以七个字为标准,每一句的句尾听(tang4)、平(piang2)、富(fu4)、甜(tian2),第一句和第二句的韵脚(ang)规整和谐,第一、二、四句以(a)规韵,第一、三句都用去声(第四声),第二、四句都用阳平(第二声),具有《诗经》中严格、规整、对称的特点。

二、梅州市自然地理环境对客家山歌的影响

(一)地形因素对梅州客家山歌的影响

“气候并不是完全孤立地、单一地对音乐产生影响,还与水系、山脉、地形三种地理因素互相结合在一起,对本地区的社会生活、民族文化发生作用,影响当地人的心理和性格特徵。”[4]梅州的地形地貌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地形较复杂,山岭高低起伏,交通不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客家人民在这样的环境下过着勤劳俭朴的生活。梅州客家山歌受山地、丘陵地形影响,客家山歌调式以羽调式为主,在羽、商两音上加上宫音,使得旋律具有悲凉婉转的感觉,素有“古朴之风,又略带几分忧愁”的情调。“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客家人居住在这种人烟稀少、崇山峻岭的地域环境下,他们无论是在山上砍柴、田野劳动,客家山歌都会如影随形。随着山歌在田野、树林、山峰、山坳、山坡等演唱场所不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客家山歌形成了三种山歌类型,如曲调高亢嘹亮、激越奔放的高腔山歌,曲调缓慢悠长、委婉迤逦的平腔山歌和抒情优美、几无装饰音的矮腔山歌。

梅州市分为五县两区:梅江区、梅县区、五华县、大埔县、蕉岭县、平远县和丰顺县。梅州客家山歌因五县两区的地形、气候以及水系等不同,又分为松口山歌、长布山歌、罗岗山歌、长潭山歌和汤坑山歌几种唱腔,以梅县的松口山歌最为典型。梅县以梅江为母亲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形以丘陵为主,亚热带季风气候,山歌抒情婉转;兴宁县属于山丘地带,中亚热带过渡气候,罗岗山歌幽默风趣;五华属于丘陵地带,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长布山歌音宽缠绵;蕉岭县以山地为主,四面环山,海洋性季风气候,长潭山歌幽怨含蓄;丰顺县地势比较高耸,粤东第一高峰铜鼓峰就位于此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汤坑山歌以徵调式为主,欢快急促。以五华的长布山歌《唱歌爱上石马峰》为例。

这首五华长布山歌是徵调式,由于五华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以丘陵地带为主,在旋律中可以发现第三小节和第十小节的D音均为切分音式的延留音,表现了歌曲中对爱人的思念和绵延缠绕的情感,突出了该区域客家山歌缠绵的特点。

(二)气候因素对梅州客家山歌的影响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非物质文化景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是非物质文化景观形成的物质基础。”[5]梅州市夏长冬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年平均气温高,温差较小,降水量较多,气候资源丰富;春季属于过渡季节,气温逐渐上升;夏季受海洋气团的影响,6月份为降雨高峰期,而7月份为最热时期;冬季较温暖。俗话说:“北乐悲壮,南乐靡曼”,北方温差大,旋律起伏大,南方温差较小,旋律比较平缓、柔和。梅州客家山歌声音高亢,但抵不过北方山歌那样激昂有力;委婉流畅,但抵不过江南民歌那样细水流长;乡土气息浓厚,韵味深长。

梅州客家山歌一大特点就是前后倚音、上下滑音比较多,经过这些装饰音的修饰,使旋律变得柔和委婉,而另一大特点就是拖腔,把节奏放宽拉长,使旋律变得舒展飘逸。这体现了演唱者的演唱风格和客家山歌的特点,也反应了不同气候环境下所形成的审美意识和心理需求。“旋律的走向,从音乐语言学的视角分析受两种因素影响:一种是声调,属技术层面;另一种是语调,属感情层面。而歌曲的语调受某个地区人的性格和审美制约,进而产生不同气候条件下人们对旋律走向的不同审美追求。”[5]如《有好山歌溜等来》这首山歌号子高亢委婉,抒情性强,节奏自由奔放,歌曲中加入了前倚音和后倚音,增强了客家山歌的乡土气息。

三、梅州市人文环境对客家山歌的影响

(一)梅州城市环境

“研究传统音乐,不仅要研究其音乐本体,也需要从其文化角度进行分析,这体现了研究方法和解释方法的延伸。”[6]梅州市是全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被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梅州市相继建立了客家艺术中心和客家公园,成立了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与梅州市客家研究院。1996年,梅县被评为“山歌之乡”;2002年,梅州市提出“文化梅州”发展战略;2003年,梅州市提出“打好生态、文化两块牌子”,两年一度的“中国客家山歌旅游节”已成为文化品牌;2006年,梅县对唱《客家山歌特出名》,成为世界纪录,客家山歌成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山歌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当时代、生活、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时,客家山歌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而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梅州市客家山歌随着城市人文环境的发展变化不断繁衍生息,梅州客家山歌分为传统山歌、革命山歌和新山歌,传统山歌得到了保存,而新山歌数目也与日俱增。客家山歌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梅州市政府、各行政部门与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市政府提供拨款,对传统客家山歌进行整理分类,出版了客家山歌专辑;梅州市文化局创办“客家山歌协会”,成立“客家山歌合唱团”,开设“山歌幼苗班”。2009年3月梅县新城小学开展“客家山歌进校园”,开设常态化的客家山歌校本课程,编写《客家山歌入门》和《客家山歌唱腔与创作》等校本教材;聘请汤明哲客家山歌大师在校园内普及客家山歌知识;举办各式各样的梅州市山歌比赛;开展客家山歌美食嘉年华活动,把旅游业与客家山歌结合起来,促进客家山歌发展的同时也带动梅州市经济发展。梅州城市文化环境不可避免地对客家人的思维观念、审美意识和内心情感等产生影响,客家山歌在这种人文环境的作用下散发光芒,“梅州客家山歌这一颗耀眼的明珠,散发着无限的光芒,体现了客家山歌无穷无尽的艺术价值”。[7]

(二)梅州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在劳动生产和生活中,经过漫长岁月所形成的被客家人一致认可的文化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如客家建筑、服饰、工艺品等物质文化,宗教、风俗、礼仪等制度文化,客家语言、文学、教育等精神文化。

1.客家人的生产生活习惯

研究客家山歌,不仅要立足于客家山歌音乐本体,还应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解读音乐。梅州客家山歌的起源,相传刘三妹为始造歌之人,刘三妹为梅县松口人,她与秀才的一次对歌使得客家山歌更加出名。客家山歌是客家人们无意识的、为了抒发内心情感和精神需求而产生的音乐,离不开客家生活和生产方式,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伐木、砍柴、挑担、耕作中,通过唱歌来消除劳累、驱除恐惧、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在梅城文化公园的假山上,每夜都有客家山歌手和听众自发而来,笔者调研途中经过此地,有位山歌爱好者唱到:“姑娘一看有才华,长得好看又端庄,笑容大方又灿烂,定能找个如意郎”,即兴创作、触景生情的特点,体现了客家山歌妙趣横生的艺术魅力,也反映了客家人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

“客家人喜唱山歌从外因看,可以打发寂寞,舒缓疲劳,在深山野林中还可以壮胆……从内因看,过去劳动人民在封建社会里,特别是劳动妇女,受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因此借山歌来释放压抑已久的情感。”[8]梅州客家山歌多反映生活和传统习俗,内容丰富,以情歌居多,因为受客家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男女双方有着较远的距离,他们很少有亲密的交往,怕受到外界的冷眼嘲讽。“唱山歌不仅能够代替说话,有时,唱山歌甚至能够起到比讲话更好的作用:可以唱出不便说出的话;可以唱得比说出更为得体;可以唱得比说出更为巧妙。”[2]因此他们通过唱山歌来沟通思想和谈情说爱,进而发展为恋人。

2.客家人的精神文化

客家人具有勤劳淳朴、重视教育、知恩图报、弃恶扬善等优良传统美德,这些传统客家文化精神影响和激励着每一代客家人,梅州新城小学为了展现客家精神,展现学校师生的精神风貌以及配合学校的“礼仪、礼貌、礼节”三礼教育活动,由汤明哲老师和学校教师创编了具有校园特色的客家山歌《新城小学好学堂》《三礼教育进课堂》《人民教师好园丁》《文明风尚要提倡》,体现了客家人重视教育、重视文化、重视知识的传统文化精神。梅州客家山歌作为民间推行教育的重要载体,抑恶扬美,崇尚真善美,追求高尚情操,树立正确价值观。《有权博士爱学堂》此首歌曲主要是赞美著名的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李有权博士为其学校捐资,反映了客家人勤劳刻苦、知恩图报的美德。《争当祖国好少年》《科学发展明方向》《改革开放更辉煌》《党的恩情永不忘》几首新编的校本教材歌曲体现了客家人爱国爱乡的美德,也反映了长期的南迁经历与艰苦岁月的磨练塑造了梅州客家先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意志。

四、结语

特定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是不同区域音乐形态产生的基础条件,客家山歌在中原文化的基础上汲取了江淮民歌与畬瑶民歌的成分,经过漫长的迁徙和扩散演化成具有梅州地域特点的客家山歌。客家山歌在梅州地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的地理环境下,具有节奏自由奔放、音调高亢明亮的特点,以梅县松口山歌为代表。客家先民居住山区,交通受限,生活贫穷,因此客家山歌又不乏忧愁伤感之味。随着梅州城市环境的发展变化,梅州市被誉为“客家山歌之乡”,为客家山歌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市政府提供经费,对传统客家山歌整理分类;梅州市文化局创办“客家山歌幼苗班”;开展“客家山歌进校园”活动,聘请客家山歌大师汤明哲在校园内普及山歌知识;举办各式各样的梅州市山歌比赛;开展客家山歌美食嘉年华活动等等,体现了客家山歌与梅州人文地理环境下人地关系的相互适应、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 陆林.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178.

[2] 胡希张,余耀南.客家山歌知识大全[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3(2004重印):28.

[3] 江金波,司徒尚纪.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在梅州的整合研究——以梅州客家山歌的形成为例[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01):132-161.

[4] 张继昂.气候·人·音乐——对音乐地理学的思考[J].人民音乐,1997(08):34-35.

[5] 陈雄.文化地理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8 (8):49.

[6] 尹勋峰.音乐地理学与音乐人类学的综合运用——以江西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学报,2012(5):243-245.

[7] 廖绮秋.客家山歌进校园教学探究[J].新课程:上,2014(1):94-95.

[8] 温萍.客家音乐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1):9.

[责任编辑 肖 湘]

A Study of Hakka Folk So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Geography

HE Lianhua,MA Da
(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006,China)

Abstract:Hakka folk music is one of the outcomes of Hakka culture,also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 Hakka culture.Hakka folk music originated from the Central Plains and spread southward to east Guangdong region,therefore blending elements from Central Plains Culture,Jianghuai Culture and east Guangdong aboriginal culture.Both Meizhou natur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s influence Hakka folk music in their own way.Meizhou Natural environment here refers to Meizhou landscape,landform,climate and temperature,while cultural environment include system culture,material culture and spiritual culture.All the above facts together cultivate modern Hakka folk music with Meizhou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Meizhou;Hakka Folk Music;Hakka culture;human geography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2015)12-0084-04

收稿日期:2015-09-0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4YJA760021)

作者简介:贺连花,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音乐教育学、岭南传统音乐研究;马达,广州大学教授,博士,从事音乐教育学、岭南传统音乐研究。

猜你喜欢
客家山歌客家文化梅州
梅州咸菜“腌”出大产业
梅州咸菜 “腌”出大产业
梅州明眸
梅州茄子嫁接育苗关键技术
浅析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唐开大庾岭路、赣水交通与石固神信仰
“闽学四贤”理学思想与闽西北客家文化特质
梅县客家山歌的历史及其发展现状探究
关于梅州市客家山歌当代传承方式的思考
谈客家擂茶文化及其传承